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川纪章的建筑思想由早期的“新陈代谢”思想深化为“共生”思想后,实现了许多具有现代地方风格的建筑设计,不仅将现代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结合,还开创了“灰空间”等新的空间设计逻辑,对东亚地区的建筑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灰空间;建筑思想
1 黑川纪章的“共生”建筑思想
黑川纪章于1960年加入“新陈代谢”组织,强调建筑需要具有“新陈代谢”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后,他的建筑思想深化为“共生”思想,取源于日本的文化、哲学和美学传统,同时他也广泛宣传“共生”建筑与规划的设计理念。他将一切建筑元素都看作是互相影响的词汇或符号,能够组合产生意义和氛围,所以将日本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是需要文化共生的。“共生”包括历史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共生、人与自然和技术的共生、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共生……在他看来,“共生”也是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2 “共生”建筑思想对应的设计案例及影响
2.1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现代地方风格的发展
黑川纪章在设计中有意识地把传统和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包括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传统材料的选择、传统标志的提炼等等,最终将各类够表达本土感情的细部融入建筑本身。再深入一步说,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文化,有了对于建筑的不同感受,还能达成了因人而异的氛围“共生”。
以广岛现代美术馆为例,黑川纪章将日本传统的货仓作为建筑的形式依据,将传统的墙的质感与屋顶的形式以现代建筑的手法进行重构;并且,建筑立面以灰色调为基础,糅合古今不同的石材、瓷砖、铝材等多种材料。这样做有两种作用,首先,货仓的形式暗示了美术馆的储藏功能,达成这种现代建筑对于本土文化的隐喻;其次,利用材质的组合使用,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时至今日,许多建筑设计师都在通过借鉴地方风格、传统风格、民俗风格來改造现代主义带来的刻板、单一的建筑面貌。而现代与传统共生也就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设计手法。对于特定建筑而言,不仅可以借鉴本地传统,还可以吸收外来传统。在黑川纪章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广岛现代美术馆直接吸收本地文化加以抽象、变形而成;而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航站楼,则将伊斯兰陵园里的园拱形墓群吸收成为灵感来源,并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将非本土的传统通过与伊斯兰相关这一逻辑链接,巧妙地进行“嫁接”,也能形成非常有效的文化共鸣体验,达成了国际主义与地域主义的共生。
近年来,国内的建筑设计也注意到了“共生”理念。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者认为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的建设,不仅在于景观设计这一角度,还在于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这将影响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最终影响未来。而最终全新的校园建成,但建筑却多带有砖墙、石墙、白灰墙,配有简易的木作、钢构,体现出了自然朴素的传统审美情趣。整山理水的措施使校园中自然形成了动静的区分,各种漫游性场所更是展现了中式山水画一般的独特韵味,还设计了穿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走廊、小屋、亭台、山水边,都是多功能的步行空间。
2.2 共生的过渡空间——“灰空间”
共生思想与妥协、混合、折中之类的消极结合态度是不同的,因为共生承认对立的双方之间存在着固有不可改变的部分,双方需要彼此尊敬这一部分。文化是如此,建筑空间也是如此。想要让共生成立,就需要创造一个中间领域。中间领域使对立双方之间的共同原则、共同理解成为可能。在这个领域内,没有明确的界线,双方可以感受到中和的气场。内部与外部互相渗透是日本的艺术、文化、建筑中最有个性的特征。黑川纪章将这种佛教观念转化为建筑中的“灰空间”,并感悟到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连续性,室内与室外空间的不确定性等,因此他提出现代建筑中也应当保留“灰空间”,提倡建筑空间设计中可以保持模糊性和过渡性的思想。
黑川纪章还非常提倡“灰”的色彩,即日本传统的“利休灰”,这是一种由红、蓝、黄和白几种颜色按比例调和的高级灰,通过色彩比重的不同可以展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达到一种平和而深蕴的过渡效果。利休灰的美学精神在日本的城市和建筑空间中普遍存在,绿灰色、蓝灰色、白粉墙形成的灰色的城市,也代表着建筑形式、材质、色彩的多元共生。
1975年的福冈银行本店的设计,就充分表现了黑川纪章的灰空间思想。他为建筑设计了一个檐下的开敞空间,建立了一个中间领域,在这里自然景观和建筑物互相延伸,公私相接,内外交融。对于建筑而言,这样的灰空间可以为室内室外的差异提供调和;对于城市和街道而言,灰空间则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公共生活,例如步行出行,如果沿途有灰空间的设计,就会带给人惬意的公共活动,并且滋生良性的社会关系。
其实,“灰空间”所代表的过渡空间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在规划设计中也有一些体现。例如,街道美观需要过渡空间,超大尺度的空间例如巨型建筑或广场等等空间是非常规尺度的,会给人的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行车道、人行道、公园、水景、地标雕塑、景观小品等设施,构成了城市中的灰空间,为建筑单体与城市的秩序和谐提供了视觉和心理的过渡。城市寸土寸金,增加灰空间在城市中的比重,例如街边公园、装置小品、绿地步道,更是显得弥足珍贵。目前,国内的城市规划都开始重视灰空间的打造,“公园城市”也成为规划中的流行语,目的就是为城市空间提供视觉上和感受上的过渡地带,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户外空间。
3 结语
黑川纪章的建筑思想,从“新陈代谢”到“共生”,其建筑思想指导了现代地方风格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也创造出了“灰空间”的暧昧空间概念,传递出了日本独特的建筑逻辑,给各类建筑空间提供全新的视角,为东亚乃至全球的建筑设计领域都提供了非凡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国馨.“走自己的路”——记黑川纪章[J].世界建筑,1984(06).
[2] 杜娟,宋宏宇.日本建筑的共生理念[J].建筑知识,2003.
[3] 韩森.“共生”思想的启迪——与黑川纪章先生两次接触有感[J].中外建筑,2000(02).
关键词: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灰空间;建筑思想
1 黑川纪章的“共生”建筑思想
黑川纪章于1960年加入“新陈代谢”组织,强调建筑需要具有“新陈代谢”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后,他的建筑思想深化为“共生”思想,取源于日本的文化、哲学和美学传统,同时他也广泛宣传“共生”建筑与规划的设计理念。他将一切建筑元素都看作是互相影响的词汇或符号,能够组合产生意义和氛围,所以将日本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是需要文化共生的。“共生”包括历史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共生、人与自然和技术的共生、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共生……在他看来,“共生”也是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2 “共生”建筑思想对应的设计案例及影响
2.1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现代地方风格的发展
黑川纪章在设计中有意识地把传统和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包括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传统材料的选择、传统标志的提炼等等,最终将各类够表达本土感情的细部融入建筑本身。再深入一步说,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文化,有了对于建筑的不同感受,还能达成了因人而异的氛围“共生”。
以广岛现代美术馆为例,黑川纪章将日本传统的货仓作为建筑的形式依据,将传统的墙的质感与屋顶的形式以现代建筑的手法进行重构;并且,建筑立面以灰色调为基础,糅合古今不同的石材、瓷砖、铝材等多种材料。这样做有两种作用,首先,货仓的形式暗示了美术馆的储藏功能,达成这种现代建筑对于本土文化的隐喻;其次,利用材质的组合使用,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时至今日,许多建筑设计师都在通过借鉴地方风格、传统风格、民俗风格來改造现代主义带来的刻板、单一的建筑面貌。而现代与传统共生也就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设计手法。对于特定建筑而言,不仅可以借鉴本地传统,还可以吸收外来传统。在黑川纪章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广岛现代美术馆直接吸收本地文化加以抽象、变形而成;而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航站楼,则将伊斯兰陵园里的园拱形墓群吸收成为灵感来源,并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将非本土的传统通过与伊斯兰相关这一逻辑链接,巧妙地进行“嫁接”,也能形成非常有效的文化共鸣体验,达成了国际主义与地域主义的共生。
近年来,国内的建筑设计也注意到了“共生”理念。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者认为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的建设,不仅在于景观设计这一角度,还在于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这将影响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最终影响未来。而最终全新的校园建成,但建筑却多带有砖墙、石墙、白灰墙,配有简易的木作、钢构,体现出了自然朴素的传统审美情趣。整山理水的措施使校园中自然形成了动静的区分,各种漫游性场所更是展现了中式山水画一般的独特韵味,还设计了穿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走廊、小屋、亭台、山水边,都是多功能的步行空间。
2.2 共生的过渡空间——“灰空间”
共生思想与妥协、混合、折中之类的消极结合态度是不同的,因为共生承认对立的双方之间存在着固有不可改变的部分,双方需要彼此尊敬这一部分。文化是如此,建筑空间也是如此。想要让共生成立,就需要创造一个中间领域。中间领域使对立双方之间的共同原则、共同理解成为可能。在这个领域内,没有明确的界线,双方可以感受到中和的气场。内部与外部互相渗透是日本的艺术、文化、建筑中最有个性的特征。黑川纪章将这种佛教观念转化为建筑中的“灰空间”,并感悟到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连续性,室内与室外空间的不确定性等,因此他提出现代建筑中也应当保留“灰空间”,提倡建筑空间设计中可以保持模糊性和过渡性的思想。
黑川纪章还非常提倡“灰”的色彩,即日本传统的“利休灰”,这是一种由红、蓝、黄和白几种颜色按比例调和的高级灰,通过色彩比重的不同可以展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达到一种平和而深蕴的过渡效果。利休灰的美学精神在日本的城市和建筑空间中普遍存在,绿灰色、蓝灰色、白粉墙形成的灰色的城市,也代表着建筑形式、材质、色彩的多元共生。
1975年的福冈银行本店的设计,就充分表现了黑川纪章的灰空间思想。他为建筑设计了一个檐下的开敞空间,建立了一个中间领域,在这里自然景观和建筑物互相延伸,公私相接,内外交融。对于建筑而言,这样的灰空间可以为室内室外的差异提供调和;对于城市和街道而言,灰空间则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公共生活,例如步行出行,如果沿途有灰空间的设计,就会带给人惬意的公共活动,并且滋生良性的社会关系。
其实,“灰空间”所代表的过渡空间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在规划设计中也有一些体现。例如,街道美观需要过渡空间,超大尺度的空间例如巨型建筑或广场等等空间是非常规尺度的,会给人的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行车道、人行道、公园、水景、地标雕塑、景观小品等设施,构成了城市中的灰空间,为建筑单体与城市的秩序和谐提供了视觉和心理的过渡。城市寸土寸金,增加灰空间在城市中的比重,例如街边公园、装置小品、绿地步道,更是显得弥足珍贵。目前,国内的城市规划都开始重视灰空间的打造,“公园城市”也成为规划中的流行语,目的就是为城市空间提供视觉上和感受上的过渡地带,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户外空间。
3 结语
黑川纪章的建筑思想,从“新陈代谢”到“共生”,其建筑思想指导了现代地方风格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也创造出了“灰空间”的暧昧空间概念,传递出了日本独特的建筑逻辑,给各类建筑空间提供全新的视角,为东亚乃至全球的建筑设计领域都提供了非凡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国馨.“走自己的路”——记黑川纪章[J].世界建筑,1984(06).
[2] 杜娟,宋宏宇.日本建筑的共生理念[J].建筑知识,2003.
[3] 韩森.“共生”思想的启迪——与黑川纪章先生两次接触有感[J].中外建筑,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