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阴市慈善会成立于2001年12月,三年共募集慈善基金2580万元。下发慈善救助资金565万元。受益市民达6500余人,使弱势群体享受到了江阴大家庭的温暖。
在2004年江阴市召开的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和政府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许多代表提出了开设“慈善超市”的建议,根据代表提案建议,江阴慈善会通过申请,得到市政府领导同意后,着手了“慈善超市”的筹建工作。10月31日慈善超市正式对外营业,开业运行情况良好,已有200多户低保困难家庭到超市领取了大米、食油、衣服等各类所需物品,接待市民2000多人到超市购物,共得到变现资金近2万元,受到了领导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合理定位,做好超市筹建工作
超市合理定位在“三个面向”上,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弱势群体,设想通过慈善超市把一些企业及社会捐赠的物资调剂给一些低保困难家庭,并实现对部分物资的变现。设想把超市办成既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全新的救助形式,使困难群众能够依照自己的需求接受捐助,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一个关爱他人、完善自我的平台,使市民在购得自己所需物品的同时,也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博爱的心灵能得到升华,奉献的境界能得到提升。
寻找合适的场地,本着既要门面房又非闹市区,既经济又适合的原则,经过多次实地察看,最终定位在离居民住宅区较近的澄康路110号,采用租赁形式,租用三间沿街店面近90平方米,聘请专业装潢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对超市门面形象进行设计及装潢,考虑到每年的慈善“一日捐”的主题活动名为“同在阳光下”,我们把慈善超市定名为“阳光慈善超市”,希望超市在今后的运行中将体现出对弱势群体阳光般的温暖。
全面发动,募集超市所需物资
在超市开业所需物资的整个募集过程中,一方面做好舆论宣传导向工作,另一方面争取市政府领导的支持,制订了募集方案。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吴林兴主持召开了由部分分管镇长和城区四大商场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得到了这些乡镇和商场的大力支持,来开会的这些乡镇都有服装厂,这些商场也都有大批的库存积压商品可利用。
两个座谈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共有17个单位捐赠了价值105万元的各类物资及商品。其中:华隆塑胶有限公司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各类服装;华联商厦捐赠了价值15万元的各类商品;市第八商场、精品商厦、国际购物中心分别捐赠了9万至6万元不等的商品、市粮食局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大米和食油,还有一些乡镇的企业也都捐赠了服装等各类物资。这些物资,为慈善超市的开业及今后正常运行提供了足够的物资保障。
健全制度,建立快速评估体制
在超市开业之前,慈善会专程到无锡市慈善会取经学习,对整个超市的运作情况进行了解,再结合江阴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其中包括捐赠物资操作流程图、超市服务流程图以及超市服务指南等。在超市运作过程中,除对一部分困难家庭发放领物券外,主要对一些物资进行销售变现,变现资金全部纳入慈善基金。
这项工作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由于捐赠物资品种多样、质量千差万别,很多是不合时令的商品和一些积压的物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立了一套变现的快速机制,由局领导、慈善会办公室相关人员、超市负责人组成一个估价小组对所有捐赠物资先估价后入账。根据评估价确定变现价格,如因价格过高或商品滞销时,再进行第二次估价,将变现价格下调,以避免捐赠物资的再次积压。
面向社会,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超市在“慈善”的内涵外,能不能办得大一点呢?由于有商场的捐赠,超市开业时品种达到100多种,大到家电、油烟机、箱包,小到皮鞋、内衣、笔、玩具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另外,没有一件旧的商品。超市不大,作用不小,人手不多,生意还好,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购物场所。尽管超市商品款式不新,但大部分质量不错,由于价格相对便宜,市民乐于购买,特别是社区的中老年妇女,一些人买了觉得值,回去后叫了一帮人来买。超市刚开业时,3个工作人员根本接待不过来,慈善会所有人员都去帮忙,一天营业额都在1000多元以上,最多一天接待200多人;
超市主要是为弱势困难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救助形式。首批在澄江镇范围内发放了领物券200张,其中100张指定领取大米50斤、食油10斤,另100张可在超市选购自己所需的价值50元的各类物品,由于所有商品价格较低,大部分是5元、10元、50元券可领取到多种商品,困难家庭都能领到自己满意的东西,并且感觉是在购物,而不是接受施舍;
超市是慈善会一个很好的宣传窗口,使许多市民进一步了解了慈善的概念和内涵,大部分初次到超市的市民,第一句话便是询问工作人员什么叫慈善超市,通过工作人员的耐心介绍和宣传,使这些市民都理解了慈善超市的性质和意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拉近了普通百姓和慈善的距离。一些市民主动把家中未用过的东西捐到超市,还经常有市民到超市咨询一些捐赠事宜,平均每天光顾的市民都在50人以上。
不断完善,逐步增强超市的功能
按照“依靠社会办超市,办好超市为社会”的宗旨,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超市的运作方式和流程,逐步增强超市的各项功能。从开业一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超市营业面积小,无法形成规模;二是仓库和营业房距离太远,对物资及时补给带来不便;三是乡镇困难家庭到城区领取物品路途远不方便。
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以在城区寻找合适场地,购建集超市、仓储为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也可以在部分乡镇设立超市工作站,以方便市民捐赠需求和物资的发放;还要逐步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无论从节约运营成本,增强服务功能来看,还是从方便捐赠者,购买者和救助者角度来看,都需要一大批为慈善事业服务的志愿者,要把社区工作者组织起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制定义工守则,定期不定期开展一些活动。
在2004年江阴市召开的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和政府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许多代表提出了开设“慈善超市”的建议,根据代表提案建议,江阴慈善会通过申请,得到市政府领导同意后,着手了“慈善超市”的筹建工作。10月31日慈善超市正式对外营业,开业运行情况良好,已有200多户低保困难家庭到超市领取了大米、食油、衣服等各类所需物品,接待市民2000多人到超市购物,共得到变现资金近2万元,受到了领导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合理定位,做好超市筹建工作
超市合理定位在“三个面向”上,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弱势群体,设想通过慈善超市把一些企业及社会捐赠的物资调剂给一些低保困难家庭,并实现对部分物资的变现。设想把超市办成既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全新的救助形式,使困难群众能够依照自己的需求接受捐助,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一个关爱他人、完善自我的平台,使市民在购得自己所需物品的同时,也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博爱的心灵能得到升华,奉献的境界能得到提升。
寻找合适的场地,本着既要门面房又非闹市区,既经济又适合的原则,经过多次实地察看,最终定位在离居民住宅区较近的澄康路110号,采用租赁形式,租用三间沿街店面近90平方米,聘请专业装潢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对超市门面形象进行设计及装潢,考虑到每年的慈善“一日捐”的主题活动名为“同在阳光下”,我们把慈善超市定名为“阳光慈善超市”,希望超市在今后的运行中将体现出对弱势群体阳光般的温暖。
全面发动,募集超市所需物资
在超市开业所需物资的整个募集过程中,一方面做好舆论宣传导向工作,另一方面争取市政府领导的支持,制订了募集方案。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吴林兴主持召开了由部分分管镇长和城区四大商场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得到了这些乡镇和商场的大力支持,来开会的这些乡镇都有服装厂,这些商场也都有大批的库存积压商品可利用。
两个座谈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共有17个单位捐赠了价值105万元的各类物资及商品。其中:华隆塑胶有限公司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各类服装;华联商厦捐赠了价值15万元的各类商品;市第八商场、精品商厦、国际购物中心分别捐赠了9万至6万元不等的商品、市粮食局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大米和食油,还有一些乡镇的企业也都捐赠了服装等各类物资。这些物资,为慈善超市的开业及今后正常运行提供了足够的物资保障。
健全制度,建立快速评估体制
在超市开业之前,慈善会专程到无锡市慈善会取经学习,对整个超市的运作情况进行了解,再结合江阴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其中包括捐赠物资操作流程图、超市服务流程图以及超市服务指南等。在超市运作过程中,除对一部分困难家庭发放领物券外,主要对一些物资进行销售变现,变现资金全部纳入慈善基金。
这项工作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由于捐赠物资品种多样、质量千差万别,很多是不合时令的商品和一些积压的物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立了一套变现的快速机制,由局领导、慈善会办公室相关人员、超市负责人组成一个估价小组对所有捐赠物资先估价后入账。根据评估价确定变现价格,如因价格过高或商品滞销时,再进行第二次估价,将变现价格下调,以避免捐赠物资的再次积压。
面向社会,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超市在“慈善”的内涵外,能不能办得大一点呢?由于有商场的捐赠,超市开业时品种达到100多种,大到家电、油烟机、箱包,小到皮鞋、内衣、笔、玩具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另外,没有一件旧的商品。超市不大,作用不小,人手不多,生意还好,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购物场所。尽管超市商品款式不新,但大部分质量不错,由于价格相对便宜,市民乐于购买,特别是社区的中老年妇女,一些人买了觉得值,回去后叫了一帮人来买。超市刚开业时,3个工作人员根本接待不过来,慈善会所有人员都去帮忙,一天营业额都在1000多元以上,最多一天接待200多人;
超市主要是为弱势困难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救助形式。首批在澄江镇范围内发放了领物券200张,其中100张指定领取大米50斤、食油10斤,另100张可在超市选购自己所需的价值50元的各类物品,由于所有商品价格较低,大部分是5元、10元、50元券可领取到多种商品,困难家庭都能领到自己满意的东西,并且感觉是在购物,而不是接受施舍;
超市是慈善会一个很好的宣传窗口,使许多市民进一步了解了慈善的概念和内涵,大部分初次到超市的市民,第一句话便是询问工作人员什么叫慈善超市,通过工作人员的耐心介绍和宣传,使这些市民都理解了慈善超市的性质和意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拉近了普通百姓和慈善的距离。一些市民主动把家中未用过的东西捐到超市,还经常有市民到超市咨询一些捐赠事宜,平均每天光顾的市民都在50人以上。
不断完善,逐步增强超市的功能
按照“依靠社会办超市,办好超市为社会”的宗旨,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超市的运作方式和流程,逐步增强超市的各项功能。从开业一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超市营业面积小,无法形成规模;二是仓库和营业房距离太远,对物资及时补给带来不便;三是乡镇困难家庭到城区领取物品路途远不方便。
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以在城区寻找合适场地,购建集超市、仓储为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也可以在部分乡镇设立超市工作站,以方便市民捐赠需求和物资的发放;还要逐步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无论从节约运营成本,增强服务功能来看,还是从方便捐赠者,购买者和救助者角度来看,都需要一大批为慈善事业服务的志愿者,要把社区工作者组织起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制定义工守则,定期不定期开展一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