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度人的楚辞学入门书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s8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汤序波编撰的《楚辞讲座》是汤炳正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为研究生授课的课堂讲记,该书集中体现了汤先生的治学态度、学术主张,是本楚辞学乃至学术研究的入门书。编撰者尊重讲稿原貌;洞悉学术脉络;力求完备周全为全书锦上添花
  关键词:楚辞;汤炳正;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1222.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705(2008)-3-108-11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多样,而面对面的讲授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从《论语》开始,教师们的讲授记录便是传道者思想、教育方式的重要表现。近年来,课堂讲记的编撰出版也成为图书出版的一个亮点。较早的如黄山书社出版万绳楠先生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把我们带到了民国时期的课堂。又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出版了一套“大学名师讲课实录”,所收王兆鹏师《唐宋词名篇讲演录》附有光盘,能跨越时空聆听名师讲授,对于不能当面求教的人们而言,这样的书籍实在是有莫大的吸引力的。相对而言,改革开放初期名师讲课的记录较少,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正是其中突出的一部。该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讲座丛书”的一种。汤序波先生整理的《楚辞讲座=》是乃祖汤炳正先生上世纪80年代给研究生上课的讲稿,是文革后学术复苏状况的标本。该书出版后在网络书店的排行榜上十分靠前;去年十一月,我在上海书城问及该书的销售情况,亦被告知颇受欢迎。实际上,该书不久即告售罄,出版社又将重印。书籍受欢迎的理由很多,但最重要的我想还应该是书籍内容的本身。从著者而言,汤公对楚辞学的贡献举世皆知。该书是课堂讲稿,汤公楚辞研究精髓多在其中。又因为它不是专著,自然有别于学术论文的书写模式,但却真实体现了汤公传道授业的风神,再次诠释了国学薪火相传的理由。从编者而言,汤序波先生的细致认真让我们能从各个方面全面地认识令人尊敬的汤炳正先生。
  因为该书起于为研究生授课,所以汤公在书中对治学方法和学习态度强调得特别多。该书正编的第一讲《治学与学风》就专门谈这两个问题。而对于研究者来说,端正的治学态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首要条件。还记得我的硕士导师力之教授曾一再跟我们说起他初见汤公时的情景:力之师携自己的论文造访汤公,并对汤公说自己的论文观点结论与汤公一致。据说汤公听后脸色颇为凝重,盖以力之师当时说到的论文乃汤公新作,公或以为力之师抄袭其作。汤公遂取论文细读,其后十分高兴地说:“年轻人,你的论文不是抄我的,是自己写的。尽管观点结论一样,但所用材料和推理过程跟我的都很不同。”之后又对力之师多有勉励,且说欢迎力之师不时造访。可见汤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后进的热心奖掖之一斑。难怪汤公在该讲的第一个问题中讲的就是“端正态度”。而类似这样对治学态度的强调在书中俯拾皆是,一以贯之。可以说,第一讲是汤公为人与治学的经验总结,斯后的课程全由第一讲展开。
  汤公在授课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批评地继承前人成果,对前人的成说加以辨析后吸取其合理成分。研究生的学习不可能满堂灌,指导学生自主地阅读相关著作是很重要的。汤公在第二讲中开列了历代楚辞要籍,对这些典籍分类进行介绍,要言不烦地说明这些著作的优长和缺憾。对于我这样的屈学门外汉来说,这些内容无疑是了解屈学的迷津宝筏。
  元好问有句云:“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汤公却是要想方设法把金针度与人的。在该书中,我们可以不时发现汤公介绍各种研究方法。借用时下一句政坛流行语:这些方法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汤公师从章太炎,做学问尊从乾嘉学派,考证、校勘信手拈来却又一丝不苟。书中涉及屈原生平、《楚辞》成书过程的考订时,景麟先生就常告诉学生,该如何寻找、选择、运用相应的材料。而这对初窥学术门径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先生介绍的方法并不仅仅局限在乾嘉学派的考证功夫上。汤炳正先生在研究中不时援引相邻学科作为佐证,而这点在对群弟子介绍学术方法时也有所反映。王国维最先提出并使用二重证据法研究先秦文史,先生在楚辞研究中也相当注重使用考古资料解释屈学问题。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是先生并不拘泥于“二重证据”,他还使用第三重证据——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最明显的例子是对屈原流放的路线的讨论。汤公在讲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前几年到那儿(按:指湖南溆浦)去的时候,专门到文化馆去问了一下,询问现在还有没
  有屈原的古迹。文化馆的同志说现在没有。但是离县城几十里有一个大队,水边上有一座亭
  子,当地老乡说屈原在那儿乘过凉。因为天黑了,路又远,我就没去了。老乡们口口相传屈原
  到过淑浦,这是符合屈赋所说的内容的。
  这里以民间传说印证屈赋内容,考订屈原行实。这说明汤公对研究方法的态度是开放的。只要能解决问题,能有说服力,就取为所用。这和汤公在介绍治学与学风的时候特别提到萧兵先生的研究是有共通之处的。(当然萧先生的研究过于重或然推论,我虽尊重却无法学用之。)
  如前所说,二本书的畅销,其他因素或许是次要的,但作者和编者的因素应该是决定性的。汤公的讲稿本身应该是该书跻身排行榜的最主要原因。那么第二重要的原因大约就是编者的因素了。汤序波先生的编撰工作可颂扬者颇多,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有这么几点:尊重讲稿原貌;洞悉学术脉络;力求完备周全。
  上个世纪80年代的课堂讲稿必然会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潮和状况。我们这些未曾经历当时情况的学术后来者恐怕很难想象当时那种将舒未舒的状态。汤序波先生编撰该书时为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讲稿的原貌。例如第十二讲《屈原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这个名词似乎是个标签,在当时颇为流行。而不贴上这个标签的文学家似乎就很难受到重视,于是屈原是爱国的、杜甫是爱国的、辛弃疾是爱国的……冉云飞先生关于《楚辞讲座》的文章里对这个问题有专门的讨论,见解十分精辟。回望80年代的学术界,当时的大环境就是如此,汤公在授课中讲到爱国主义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不提爱国主义反倒是不正常的。今天编撰该书的时候,汤先生本有机会将这个标签撕去,但序波先生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讲稿的原貌,这对下一代之文献居功甚伟。这也让我们在阅读该书时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学术状况,了解建国后知识分子的话语程式。在今天这样一个话语系统完全转换,人们已经厌倦“爱国主义”标签的时代,编撰者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讲稿原貌,而这并不影响该书在读者中的传播流布,是十分了不起的。而也正是因为编者保持了讲稿原貌,更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汤炳正先生。在该书中汤公说道:
  《文艺报》当时是宣传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刊物。但这篇文章的观点却是错误的。(P35)
  这在今天或许极为正常,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能不畏惧权威,不讳言真理,汤先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让人感佩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编者并不是不了解当前学界的情况才保留讲稿原貌的。从该书小注、附录等编者按语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编撰者洞悉楚辞学研究的脉络。我们随意看两例:
  崔富章先生在乃师此书的基础上,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可参。(P39)
  清中叶的胡浚源在《楚辞新注求确·凡例》已说《远游》“明系汉人所作”,然其说影响未广。(P71)
  前例说乃是对学界屈学论著新状况的补充说明,后例是对研究观点的溯源。又如第95页对董运庭、黄灵庚两先生的论著的观照也说明编撰者汤先生对屈学前沿了解甚确。对于一本书的学术价值而言,前能追溯源头、后能直指当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汤序波先生的细致工作可以算得上为乃祖遗作锦上添花了。
  汤先生编撰该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力求周全。因为编者是汤公嫡孙,汤公许为“能较全面地总结我的学术成就”的“很出色的嫡孙”。汤公在讲稿中也曾提及序波先生,想来平日必常提点。而序波先生在编撰该书时为我们娓娓道来,更多方搜罗来汤公所开列的书目、论学书信及其他讲座稿等各种资料。这些资料让我们能更加全面地掌握汤公对学术、对生活的见解。我们或许不太能完全体会到汤先生编撰时力求周全的辛苦,但是读过《楚辞讲座》后你一定能有所体会。如第二讲后附录中所列的为何炜女士开列的书目、根据《楚辞类稿》补写第十讲《屈原的政治理想》其六“变民俗”、副编收录的《自述治学之甘苦》等文章,对我们更加完整地掌握汤公的楚辞学理念助益良多。
  草草行文,不能言汤公精要之万一,读者展书必有所获;率尔操瓠,笔者知其所当汗颜者……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在中国唐代,人们在古陈仓发现了十个刻有文字的鼓形石,人们叫它“石鼓文”。石鼓文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至今没有定论。本文在广泛研究了各家学说后,认为以姚大荣为代表的观点比较有说服力。文章在简述了姚大荣二十一条论证后。本文笔者也从笔迹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姚大荣 石鼓文 研究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3-62-68  
期刊
近几年贵州地方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众多的成果中,2009年8月又新添一部由华文出版社出版,齐赤军、梁茂林编著的《贵州草鞋兵》。《贵州草鞋兵》是一部叙述贵州儿女在抗日战争中,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用生命和鲜血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佳作,它不仅为贵州军事史填补了空白,亦为全国学者研究整个抗日战争有关贵州军队参战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一百多
期刊
内容提要:邓世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在黄海海战自杀后,清廷虽不赞同他的这种行为,但从强化其政治权威的角度出发,在公开的场合给其极高的褒奖。极力突出其民族英雄的形象。同时,社会上的知识精英们面对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他们为了寻找一种对抗残酷现实的精神寄托,也将邓世昌的形象不断的加以戏剧化。这使得整个社会对那些不利于将邓世昌建构为“理想化”民族英雄的记述进行了有意识的“遗忘”。这样既可以消除人
期刊
内容提要: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在成都就义,当时目睹石达开之死的的黄彭年,在书信和日记中留下了记录。他的日记《黎雅纪行》已有抄本行世,书信则未见。最近在贵阳出现的黄彭年覆唐炯书,内容涉及石达开的途穷就俘与从容就义、清军背信杀降、黄氏对石迭开的评价,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太平天国 石达开 黄彭年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
期刊
内容提要: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之一,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早就名满天下。他早年交游广阔,与当时的一帮名士朝夕对酒作诗,品评当世人物,颇有济世之志。后来,因得罪了小人,自已落得四处飘零,又由于农民战争及清军的蹂躏,他的大部分好友都散去或死去;明清易代,他又成了夹缝中的遗民。他虽然英年早逝,但短暂的一生却历经巨变沧桑。  关键词:侯方域生平明末清初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
期刊
内容提要:《诗经》中的农事诗实即一系列农事礼仪的仪式乐歌,其中,最重要的农事礼仪莫过于籍田典礼。考察《诗经》中的农事诗,作为籍田典礼的仪式乐歌的只有两首,即《噫嘻》和《臣工》,前者为籍田中发布开耕命令的乐歌,后者为耨礼结束时告诫农官的乐歌。  关键词:农事诗籍田仪式乐歌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4—5—11    周人是一个以“农德”为特
期刊
内容提要:文章从科举制度层面透析太平军军兴之因,用史实揭示了清廷通过大开捐纳和竭力恢复科举制的整合和控制功能,赢得了大多士绅的归附,打赢了与天国政权之间的人心和人才争夺战。但这也造成了官民流动机制的变异,清廷功利政治的泛滥。它拓宽了太平天国运动史的研究视野,对全面认识晚清政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 晚清 科举制 捐纳 士绅阶层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内容提要:明清易代之际的特殊历史背景,与满清政府为定鼎天下所采取的用人政策,导致清初“贰臣”大量产生,并直接影响着贰臣们的生存境遇。世代传承的儒家所信守的忠孝节义观念,使得贰臣文人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心理负担沉重,人格心态矛盾复杂,进而导致其文学创作发生巨大嬗变。  关键词:明清之际 贰臣文人 心理重负 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0
期刊
内容提要:在中国绘画史上,团扇扇面形制和花鸟绘画题材同时在宋代兴盛开来,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又共同促进了南宋“边角之景”绘画图式的形成。而且北宋画家便具备了“以小观大”艺术思想和表现能力,“边角之景”的出现可谓水到渠成。“边角之景”又带来了“大斧劈皴”,形成完整的南宋山水画风貌。这种绘画风格并不是特殊的时代产物,更不是“残山剩水”的政治写照。  关键词:残山剩水 团扇面 花鸟画 边角之
期刊
内容提要:黔中屯堡人多指认自己的祖籍是“南京应天府石灰巷”,家谱族谱中可看到各省都出现“石灰巷”的地名。在对南京自明代以来地名考察后发现。这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地名,兼与云南移民指认家乡为“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相比较。我们认为屯堡后裔通过对祖先“调北征南”光荣使命的颂扬,下意识地将调北填南、克军放避等“次等来源”进行改造,“征南将士”被看成这一族群的“共同血统”,这种身份意识强化了屯堡人的祖宗崇拜。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