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在成都就义,当时目睹石达开之死的的黄彭年,在书信和日记中留下了记录。他的日记《黎雅纪行》已有抄本行世,书信则未见。最近在贵阳出现的黄彭年覆唐炯书,内容涉及石达开的途穷就俘与从容就义、清军背信杀降、黄氏对石迭开的评价,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太平天国 石达开 黄彭年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1-39-42
贵阳五之堂主人舒奇峰君,最近买到清末黄彭年复唐炯书一通,兴高采烈地邀我去看,我没见过这位著名学者的手迹,闻之大喜,冒烈日往观。此函计二纸,长达四尺许,字作行楷,首称“鄂生仁弟亲家阁下”,末署名“彭年”,押一朱文印“子寿”。前尚有二印,一日“安仁知命”,朱文,在前叶;一日“到处逢人劝读书”,白文,骑缝。未署日期,信中说:“四月廿九同方伯赴大渡河,五月廿一归寓。两奉手书,未及肃复。”又说:“方伯此行,因石逆就擒而馀党尚多,是以宫保檄饬迅速前进。”可知系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这一年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三四万之军,由云南昭通突入川西南,企图直取成都,不料为大渡河所阻,清军与土司兵步步围杀,进退无路,辎重尽失,陷入绝境。石达开为挽救残众三千人的生命,向清军投降。四川总督骆秉章得报,惟恐有诈,命布政使刘蓉前往查看并处理善后事宜。此时,黄彭年随父黄辅辰在骆秉章幕府,刘蓉邀之同往。回到成都,见到唐炯的两通来信,乃复之,信中说到石达开之死,则回信当在五月二十九日以后。
此函根据唐炯来信的内容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告大渡河之行的目的、见闻,最有价值的是对石达开就俘经过和石达开之死的记录。
刘蓉大渡河之行的目的,信中说是“因石逆就擒而馀党尚多”,骆秉章在奏报中也说:“臣前于四月二十八日得报后,虑其余党歼除不尽,将贻后患,札饬藩司刘蓉驰往大渡河,会同唐友耕等委办善后事宜。”言下之意,石达开已经就擒,刘蓉只是去善后,实际上不尽如此。黄氏有日记留存,大渡河之行的日记题日《黎雅纪行》,早已抄出行世。黄氏在序中说:“既而闻贼势益蹙,将缚石达开来降。骆公虑其伪降以缓我师,乘懈而逸,又虑诸将之不能善其后也,于是檄刘公往。时家君居骆公幕府。部署已定,刘公邀予同往。”说明刘蓉启程前,尚未有石达开就擒的确报。刘蓉、黄彭年于四月二十九日离成都,当日至新津,“暮得雅州书,谓贼穷乞降,将过河审其虚实。因检《新津图经》,南诏阻新穿水不得渡,乃伪请和,桥成而遁。今日贼势正与咸通往事相类。”黄彭年从雅州府得到了“贼穷乞降”的确息,但仍然认为与唐代咸通年间的南诏诈降逃遁之事相类。第二天,“五月初一日宿邛州。刘公牒唐总兵、建昌道,檄雅州王千户、岭土司,言善后事。以得骆公檄,石酋果就擒耳。”这一天,他们从骆秉章发来的公函中知道石达开被擒的消息。实际上石达开已于四月二十五日落入了清方之手,大渡河到省城,情报上达需要两三天时间,加上前线将领与全川最高统帅骆秉章一样,都怀疑石达开之降有假,一边设法验证石达开的真伪,一边静观事变,不敢贸然上报。黄彭年为何不向同乡、亲戚、朋友唐炯说真话呢?可能是后来骆秉章规定了“宣传口径”,一律以其奏稿为准。
但私人信函还是有官方文书以外的东西的。
关于石达开就俘经过,此函云:“石逆来至子打地,可谓天夺其魄,而河伯现灵,山水陡长,不惟大渡河不易渡,王千户应元所属之小水、岭千户承恩所属之凉桥小河,亦皆水长二三丈。土司又十分出力,石逆以千金、二骏向王应元假道,不应,又向岭夷乞路、黑夷乞路,皆不应;拼死冲突,夷人自山巅抛石击之,死者万馀,卒不得出,粮尽力竭。适有南字营都司王松林者,深入贼营说石逆使降,于是越寓之杨参将及泽波、蔡太守诸军哗然相争,几欲各分项羽一体以取封侯。而王松林者,又属妄人,欲遂部勒石逆馀党,以三千为六营。制府檄方伯查办,唐、蔡两军渡河诛馀党,又误伤楚营百馀人,缘勇与馀党皆系南字号片。王松林所自取也。幸方伯右助唐军,故唐军与之私了。”黄彭年代刘蓉草致骆秉章禀稿,内容与此大致相同而更加详细。不同处,在禀稿说石部六十馀人偷偷出降,唐友耕遂命竖“投诚免死”大旗相诱,石达开就出降了,而此函无之;此函有唐、蔡两军过河杀降、误杀南字营兵勇百馀人事,禀稿无。禀稿是官方文书,有些事会瞒报,私人通信却可实说。此函与禀稿还有一点是共同的,均未提及石达开同意投降的条件。石达开起事十馀年,纵横十馀省,在大渡河不幸陷入绝境,但要叫他无条件投降,是不可想象的。综合各种记载,比较符合事理的经过是:石达开走投无路,军心动摇,斗志丧失,清方乘机竖起“投诚免死”大旗招诱。王松林入石达开营中劝降,石达开提出的条件,是他携其子石定忠及二三部将就俘,部众就地遣散,王松林满口答应。石达开自然不会轻易相信,而清方代表杨应刚、王松林“指天誓日”,保证“待以不死”,并邀他赴清营谈判。石达开无路可走,只能冒险一试,结果被清方羁押,不但他父子、三位部将被解往成都杀害,大渡河对岸的数千残众也未能幸免。石达开的条件肯定也得到了骆秉章的佯诺,但王松林这样的下级军官不会知道其真实意图,所以才敢将石部三千人收编。骆秉章在杀害石达开后给清廷的奏报,说:“臣前以石逆或传其死,倘能设法生擒,辨认真确,俾就显戮,庶可以释群疑。当经杨应刚等以该逆无路逃生,于洗马姑竖立‘投诚免死’大旗,石逆果携其一子及伪宰辅曾仕和、伪中丞黄再忠、伪恩丞相韦普成等并馀党至洗马姑乞降。”他完全没有提到石达开想救全残众的事,也完全没有提到他的下属深入“贼垒”设计诱擒的事。这样他既将把功劳归于自己,又掩盖了石达开落人清营的真正情由,似乎石达开一见了免死旗就自动来降,也掩盖了他背信杀降的恶行。
关于石达开本人和石达开之死,此函写道:“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人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准之过欤?”大有钦佩、惋惜之意。使人想到武则天读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说的那句话:“宰相安得失此人?”这样的话也只会私家撰著中出现。《黎雅纪行》载五月初五日到荣经时,遇川东镇总兵唐友耕解送石达开至,刘蓉遂提讯之,石达开“枭杰之气,见于词色。其于天下将帅独服曾公,亦但称其忠勤为国而已。”又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稿云:“因于荣经途次遇唐镇亲解石逆上省时,即将该逆提讯,据供金田起事之后,与洪逆分合及共事伪党、扰窜各省情形,历历如绘,其枭杰坚强之气,见于词色,绝非他贼所能假冒。”三稿所记大略一致。黄彭年所记,得自亲历亲闻,故不同于后来那些绘声绘色的虚拟之辞。
麻江周询《蜀海丛谈》载,石达开就死之日,成都将军崇实、四川总督骆秉章同坐督署大堂,布政使、按察使以下的阖城文武官员俱在,石达开及其两部将趺跏坐于堂下拜垫上。清制将军位在总督之上,故骆让崇先问。崇语音低矮,不辨作何语,只见石昂头怒目视,崇顿时气沮语塞。骆秉章才发话:“石达开,今日就戮,对 你来说,也很值得。你计自起事以来,蹂躏数省,我方封疆大吏死于你手的三人,今以一死了结,也没有什么遗恨吧?”石达开笑道:“俗谓成王败寇,今生你杀我,安知来生我不杀你么?”遂就绑。石下阶,步略缓,两部将仍左右侍立,且日:“仍主帅请前。”石达开三人被凌迟处死,自始至终,均默然无声。周询不禁赞叹道:“真奇男子也!’,周询之父周之翰此时官省城保甲总局提调,是在场官员之一,周询当时随父在蓉,他的记载得诸其父口述,应该是可信的,故转述于此,作为黄书的补充。
还要再说说写信人黄彭年和收信人唐炯。黄彭年,字子寿,贵阳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是晚清著名循吏、学者、书画家,曾主讲西安关中书院、保定莲池书院,主纂《畿辅通志》。唐炯,字鄂生,遵义人,后移居贵阳,道光二十九年举人,是当时有名的能吏,官至云南巡抚。从黄对唐的称呼看,他们是姻亲,黄年长。同治二年,他们都在四川,黄在四川总督幕府,赞画军机,唐署绥定知府。唐炯不仅是能吏,而且知兵。上年石达开由湖北人川,他率军在石硅、涪州一带参加堵击,石达开败走贵州,趋云南昭通。唐炯预料石达开必走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乘虚进入四川腹地,宁远、越嶲一带宜警备,调骁勇善战的川东镇总兵唐友耕扼守大渡河东岸。骆秉章以为然,加紧布置。后来局势发展,果如唐炯所料。此函未有他人名章,当是唐氏带回贵阳家中,世传至今者。
鄂生仁弟亲家阁下:
四月廿九同方伯赴大渡河,五月廿一归寓。两奉手书,未及肃复。彭年前谓弟当亲赴乡间,而来书论持大体,方伯、懿老阅之,同为倾倒。彭年则谓大体当持,民亦当亲。一二尺厚之公事,随在可办,不必定在衙斋。持大体者,首在得人,足下谓任得其人耶?如狗头者,足下既用为营官,今复以为属吏,谓此人不欺足下,不害百姓,吾不信也。试以鄙言详察之,果能出吾所料,则城口之民之福耳。
与家君书,言不喜随俗吏妄禀以乱上官之耳目,所见甚卓。地方官侦探不确,妄牍误事,诚为可恶。然南江来牍,言蓝逆因通、南、广元不能阑人,辄由洋县窜往绥属,意图窥伺城、太,乘虚而入,其言似觉有因。川中声势,足下威名,蓝逆固应消沮。但有备无患,尚乞留意太平一带。唐泽波营已请撤,留四营交其兄大有统带,驰赴治置。尚在新津,未即拔营,到防尚须时日。拟请檄向导先拨两营至太平,不意能否。
方伯此行,因石逆就擒而馀党尚多,是以宫保檄饬迅速前进。幸而有此一行,文武畏惧,于方伯未到之先,即已了结。石逆来至子打地,可谓天夺其魄,而河伯现灵,山水陡长,不惟大渡河不易渡,王千户应元所属之小水、岭千户承恩所属之凉桥小河,亦皆水长二三丈。土司又十分出力,石逆以千金、二骏向王应元假道,不应,又向岭夷乞路、黑夷乞路,皆不应;拼死冲突,夷人自山巅抛石击之,死者万馀,卒不得出,粮尽力竭。适有南字营都司王松林者,深入贼营说石逆使降,于是越嶲之杨参将及泽波、蔡太守诸军哗然相争,几欲各分项羽一体以取封侯。而王松林者,又属妄人,欲遂部勒石逆馀党,以三千为六营。制府檄方伯查办,唐、蔡两军渡河诛馀党,又误伤楚营百馀人,缘勇与馀党皆系南字号片。王松林所自取也。幸方伯右助唐军,故唐军与之私了。
此番大捷,非唐、蔡扼守河岸,则一经渡河,必致蔓延;非两土司效顺出力,则必至旁窜;非王松林身入贼巢,则石逆亦毙于乱军之中,断不能生致。而宫保先檄土司,运筹得策,又值水长,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一时并到,非偶然也。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
泽波撤营赴任,靖臣告假归湘,其勇尚未撤;萧、何两军自广元出,张补诗、朱桂秋、刘鹤龄均令听雨苍李云麟内务府员外郎,骆老请加衔,尚未奉旨调遣者,乃雨苍以母忧单骑奔丧,其所部交梁观察统带。楚省咨已言可守而不可战,须俟雨苍百日孝满来营,方议进取。李黼堂武昌途次猝然中风,看来汉南之行,霞翁必不能免,虽制府奏留,言川省无知兵大员,留之以备不虞,然朝命恐仍属此老也。此老谊不容辞,亦锐于自任。彭年则谓事权不一,一难;饷运不继,二难。出省之后,谗人交捧,主者不能坚信,恐有损于声望,无益于事机。若此间得一藩司如霞老之于雨苍,则汉中之贼百日可了办。即不能聚而歼旃,其肃清汉上以为进援关中根本,决可必也。曾帅皖南北贼势颇炽,江浦复失,何能问及金陵?苗逆方请撤练,于所占关卡请派兵派官,而僧邸必欲其束身归罪,前赴军营激之使变,勇而无谋者耳。多帅连克羌白、王阁、仓头各老巢,东路肃清,然西路又急矣。
祗此奉达,馀容续布。
彭年顿首
赐撰先慈叙赞,真挚沉痛,文字有懿叔收拾处。
关键词:太平天国 石达开 黄彭年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1-39-42
贵阳五之堂主人舒奇峰君,最近买到清末黄彭年复唐炯书一通,兴高采烈地邀我去看,我没见过这位著名学者的手迹,闻之大喜,冒烈日往观。此函计二纸,长达四尺许,字作行楷,首称“鄂生仁弟亲家阁下”,末署名“彭年”,押一朱文印“子寿”。前尚有二印,一日“安仁知命”,朱文,在前叶;一日“到处逢人劝读书”,白文,骑缝。未署日期,信中说:“四月廿九同方伯赴大渡河,五月廿一归寓。两奉手书,未及肃复。”又说:“方伯此行,因石逆就擒而馀党尚多,是以宫保檄饬迅速前进。”可知系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这一年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三四万之军,由云南昭通突入川西南,企图直取成都,不料为大渡河所阻,清军与土司兵步步围杀,进退无路,辎重尽失,陷入绝境。石达开为挽救残众三千人的生命,向清军投降。四川总督骆秉章得报,惟恐有诈,命布政使刘蓉前往查看并处理善后事宜。此时,黄彭年随父黄辅辰在骆秉章幕府,刘蓉邀之同往。回到成都,见到唐炯的两通来信,乃复之,信中说到石达开之死,则回信当在五月二十九日以后。
此函根据唐炯来信的内容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告大渡河之行的目的、见闻,最有价值的是对石达开就俘经过和石达开之死的记录。
刘蓉大渡河之行的目的,信中说是“因石逆就擒而馀党尚多”,骆秉章在奏报中也说:“臣前于四月二十八日得报后,虑其余党歼除不尽,将贻后患,札饬藩司刘蓉驰往大渡河,会同唐友耕等委办善后事宜。”言下之意,石达开已经就擒,刘蓉只是去善后,实际上不尽如此。黄氏有日记留存,大渡河之行的日记题日《黎雅纪行》,早已抄出行世。黄氏在序中说:“既而闻贼势益蹙,将缚石达开来降。骆公虑其伪降以缓我师,乘懈而逸,又虑诸将之不能善其后也,于是檄刘公往。时家君居骆公幕府。部署已定,刘公邀予同往。”说明刘蓉启程前,尚未有石达开就擒的确报。刘蓉、黄彭年于四月二十九日离成都,当日至新津,“暮得雅州书,谓贼穷乞降,将过河审其虚实。因检《新津图经》,南诏阻新穿水不得渡,乃伪请和,桥成而遁。今日贼势正与咸通往事相类。”黄彭年从雅州府得到了“贼穷乞降”的确息,但仍然认为与唐代咸通年间的南诏诈降逃遁之事相类。第二天,“五月初一日宿邛州。刘公牒唐总兵、建昌道,檄雅州王千户、岭土司,言善后事。以得骆公檄,石酋果就擒耳。”这一天,他们从骆秉章发来的公函中知道石达开被擒的消息。实际上石达开已于四月二十五日落入了清方之手,大渡河到省城,情报上达需要两三天时间,加上前线将领与全川最高统帅骆秉章一样,都怀疑石达开之降有假,一边设法验证石达开的真伪,一边静观事变,不敢贸然上报。黄彭年为何不向同乡、亲戚、朋友唐炯说真话呢?可能是后来骆秉章规定了“宣传口径”,一律以其奏稿为准。
但私人信函还是有官方文书以外的东西的。
关于石达开就俘经过,此函云:“石逆来至子打地,可谓天夺其魄,而河伯现灵,山水陡长,不惟大渡河不易渡,王千户应元所属之小水、岭千户承恩所属之凉桥小河,亦皆水长二三丈。土司又十分出力,石逆以千金、二骏向王应元假道,不应,又向岭夷乞路、黑夷乞路,皆不应;拼死冲突,夷人自山巅抛石击之,死者万馀,卒不得出,粮尽力竭。适有南字营都司王松林者,深入贼营说石逆使降,于是越寓之杨参将及泽波、蔡太守诸军哗然相争,几欲各分项羽一体以取封侯。而王松林者,又属妄人,欲遂部勒石逆馀党,以三千为六营。制府檄方伯查办,唐、蔡两军渡河诛馀党,又误伤楚营百馀人,缘勇与馀党皆系南字号片。王松林所自取也。幸方伯右助唐军,故唐军与之私了。”黄彭年代刘蓉草致骆秉章禀稿,内容与此大致相同而更加详细。不同处,在禀稿说石部六十馀人偷偷出降,唐友耕遂命竖“投诚免死”大旗相诱,石达开就出降了,而此函无之;此函有唐、蔡两军过河杀降、误杀南字营兵勇百馀人事,禀稿无。禀稿是官方文书,有些事会瞒报,私人通信却可实说。此函与禀稿还有一点是共同的,均未提及石达开同意投降的条件。石达开起事十馀年,纵横十馀省,在大渡河不幸陷入绝境,但要叫他无条件投降,是不可想象的。综合各种记载,比较符合事理的经过是:石达开走投无路,军心动摇,斗志丧失,清方乘机竖起“投诚免死”大旗招诱。王松林入石达开营中劝降,石达开提出的条件,是他携其子石定忠及二三部将就俘,部众就地遣散,王松林满口答应。石达开自然不会轻易相信,而清方代表杨应刚、王松林“指天誓日”,保证“待以不死”,并邀他赴清营谈判。石达开无路可走,只能冒险一试,结果被清方羁押,不但他父子、三位部将被解往成都杀害,大渡河对岸的数千残众也未能幸免。石达开的条件肯定也得到了骆秉章的佯诺,但王松林这样的下级军官不会知道其真实意图,所以才敢将石部三千人收编。骆秉章在杀害石达开后给清廷的奏报,说:“臣前以石逆或传其死,倘能设法生擒,辨认真确,俾就显戮,庶可以释群疑。当经杨应刚等以该逆无路逃生,于洗马姑竖立‘投诚免死’大旗,石逆果携其一子及伪宰辅曾仕和、伪中丞黄再忠、伪恩丞相韦普成等并馀党至洗马姑乞降。”他完全没有提到石达开想救全残众的事,也完全没有提到他的下属深入“贼垒”设计诱擒的事。这样他既将把功劳归于自己,又掩盖了石达开落人清营的真正情由,似乎石达开一见了免死旗就自动来降,也掩盖了他背信杀降的恶行。
关于石达开本人和石达开之死,此函写道:“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人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准之过欤?”大有钦佩、惋惜之意。使人想到武则天读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说的那句话:“宰相安得失此人?”这样的话也只会私家撰著中出现。《黎雅纪行》载五月初五日到荣经时,遇川东镇总兵唐友耕解送石达开至,刘蓉遂提讯之,石达开“枭杰之气,见于词色。其于天下将帅独服曾公,亦但称其忠勤为国而已。”又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稿云:“因于荣经途次遇唐镇亲解石逆上省时,即将该逆提讯,据供金田起事之后,与洪逆分合及共事伪党、扰窜各省情形,历历如绘,其枭杰坚强之气,见于词色,绝非他贼所能假冒。”三稿所记大略一致。黄彭年所记,得自亲历亲闻,故不同于后来那些绘声绘色的虚拟之辞。
麻江周询《蜀海丛谈》载,石达开就死之日,成都将军崇实、四川总督骆秉章同坐督署大堂,布政使、按察使以下的阖城文武官员俱在,石达开及其两部将趺跏坐于堂下拜垫上。清制将军位在总督之上,故骆让崇先问。崇语音低矮,不辨作何语,只见石昂头怒目视,崇顿时气沮语塞。骆秉章才发话:“石达开,今日就戮,对 你来说,也很值得。你计自起事以来,蹂躏数省,我方封疆大吏死于你手的三人,今以一死了结,也没有什么遗恨吧?”石达开笑道:“俗谓成王败寇,今生你杀我,安知来生我不杀你么?”遂就绑。石下阶,步略缓,两部将仍左右侍立,且日:“仍主帅请前。”石达开三人被凌迟处死,自始至终,均默然无声。周询不禁赞叹道:“真奇男子也!’,周询之父周之翰此时官省城保甲总局提调,是在场官员之一,周询当时随父在蓉,他的记载得诸其父口述,应该是可信的,故转述于此,作为黄书的补充。
还要再说说写信人黄彭年和收信人唐炯。黄彭年,字子寿,贵阳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是晚清著名循吏、学者、书画家,曾主讲西安关中书院、保定莲池书院,主纂《畿辅通志》。唐炯,字鄂生,遵义人,后移居贵阳,道光二十九年举人,是当时有名的能吏,官至云南巡抚。从黄对唐的称呼看,他们是姻亲,黄年长。同治二年,他们都在四川,黄在四川总督幕府,赞画军机,唐署绥定知府。唐炯不仅是能吏,而且知兵。上年石达开由湖北人川,他率军在石硅、涪州一带参加堵击,石达开败走贵州,趋云南昭通。唐炯预料石达开必走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乘虚进入四川腹地,宁远、越嶲一带宜警备,调骁勇善战的川东镇总兵唐友耕扼守大渡河东岸。骆秉章以为然,加紧布置。后来局势发展,果如唐炯所料。此函未有他人名章,当是唐氏带回贵阳家中,世传至今者。
鄂生仁弟亲家阁下:
四月廿九同方伯赴大渡河,五月廿一归寓。两奉手书,未及肃复。彭年前谓弟当亲赴乡间,而来书论持大体,方伯、懿老阅之,同为倾倒。彭年则谓大体当持,民亦当亲。一二尺厚之公事,随在可办,不必定在衙斋。持大体者,首在得人,足下谓任得其人耶?如狗头者,足下既用为营官,今复以为属吏,谓此人不欺足下,不害百姓,吾不信也。试以鄙言详察之,果能出吾所料,则城口之民之福耳。
与家君书,言不喜随俗吏妄禀以乱上官之耳目,所见甚卓。地方官侦探不确,妄牍误事,诚为可恶。然南江来牍,言蓝逆因通、南、广元不能阑人,辄由洋县窜往绥属,意图窥伺城、太,乘虚而入,其言似觉有因。川中声势,足下威名,蓝逆固应消沮。但有备无患,尚乞留意太平一带。唐泽波营已请撤,留四营交其兄大有统带,驰赴治置。尚在新津,未即拔营,到防尚须时日。拟请檄向导先拨两营至太平,不意能否。
方伯此行,因石逆就擒而馀党尚多,是以宫保檄饬迅速前进。幸而有此一行,文武畏惧,于方伯未到之先,即已了结。石逆来至子打地,可谓天夺其魄,而河伯现灵,山水陡长,不惟大渡河不易渡,王千户应元所属之小水、岭千户承恩所属之凉桥小河,亦皆水长二三丈。土司又十分出力,石逆以千金、二骏向王应元假道,不应,又向岭夷乞路、黑夷乞路,皆不应;拼死冲突,夷人自山巅抛石击之,死者万馀,卒不得出,粮尽力竭。适有南字营都司王松林者,深入贼营说石逆使降,于是越嶲之杨参将及泽波、蔡太守诸军哗然相争,几欲各分项羽一体以取封侯。而王松林者,又属妄人,欲遂部勒石逆馀党,以三千为六营。制府檄方伯查办,唐、蔡两军渡河诛馀党,又误伤楚营百馀人,缘勇与馀党皆系南字号片。王松林所自取也。幸方伯右助唐军,故唐军与之私了。
此番大捷,非唐、蔡扼守河岸,则一经渡河,必致蔓延;非两土司效顺出力,则必至旁窜;非王松林身入贼巢,则石逆亦毙于乱军之中,断不能生致。而宫保先檄土司,运筹得策,又值水长,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一时并到,非偶然也。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
泽波撤营赴任,靖臣告假归湘,其勇尚未撤;萧、何两军自广元出,张补诗、朱桂秋、刘鹤龄均令听雨苍李云麟内务府员外郎,骆老请加衔,尚未奉旨调遣者,乃雨苍以母忧单骑奔丧,其所部交梁观察统带。楚省咨已言可守而不可战,须俟雨苍百日孝满来营,方议进取。李黼堂武昌途次猝然中风,看来汉南之行,霞翁必不能免,虽制府奏留,言川省无知兵大员,留之以备不虞,然朝命恐仍属此老也。此老谊不容辞,亦锐于自任。彭年则谓事权不一,一难;饷运不继,二难。出省之后,谗人交捧,主者不能坚信,恐有损于声望,无益于事机。若此间得一藩司如霞老之于雨苍,则汉中之贼百日可了办。即不能聚而歼旃,其肃清汉上以为进援关中根本,决可必也。曾帅皖南北贼势颇炽,江浦复失,何能问及金陵?苗逆方请撤练,于所占关卡请派兵派官,而僧邸必欲其束身归罪,前赴军营激之使变,勇而无谋者耳。多帅连克羌白、王阁、仓头各老巢,东路肃清,然西路又急矣。
祗此奉达,馀容续布。
彭年顿首
赐撰先慈叙赞,真挚沉痛,文字有懿叔收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