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四个宁夏”建设作为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区的具体实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四个宁夏”建设,是宁夏迈上更高发展水平的全新起笔。在2016年1月10日召开的自治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创新、协调、绿色成为委员们会场内外讨论的热词,委员们纷纷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积极为自治区“十三五”发展建言献策。
创新:引领转型追赶的第一动力
“十二五”期间,宁夏科技创新有了明显进步,科技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民生改善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14年宁夏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序第23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18个百分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处在全国第三梯队中游位置。
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当前,宁夏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全区1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当中,只有12.2%的企业开展经常性研发活动,创新能力偏弱,已成为制约宁夏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和经济跨越的瓶颈。加大科技工作改革力度,开创宁夏科技创新素质、能力、质量、水平发展新局面,是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宁夏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何季麟委员认为,在科技改革方面,针对宁夏科技实力薄弱、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需加大政府与企业的科技投入强度和优化配置。在政策、制度、人才方面制定系列实施办法和方案,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资源更加优化。在改革方案中应特别突出科技计划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科研机构的市场化机制、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科技投入的强度方式方法、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扩大开放引入外部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的创新合作机制、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出重点实施共性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引进高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政策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切实可行、高效的自治区科技计划运行机制,力争“十三五”时期,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实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
陆军委员建议,科技创新,企业应当“唱主角”“挑大梁”“当龙头”。新常态下,全区各类企业要探索建立自身发展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在制定项目规划过程中,紧盯高端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创造,开发生产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占有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投入,但是宁夏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14年,全区R&D经费支出23.9亿元,占GDP比重的0.87%。
陆军委员建议,政府应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多渠道投入体系,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资本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要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郎伟委员说,在高科技和全球化时代,作为“智库”的高校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如果把创新比做火箭,那么高校就是火箭发射基地。但是不可否认,宁夏科研院校少,创新活力不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创新能量不够。
郎伟建议,激发高校创新活力,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互动起来,高校要“走出来”接地气,政府要重视高校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植下创新的种子。
陆军委员建议,建立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基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
协调发展 奏响和谐新乐章
宁夏川区,得黄河之恩泽,良田无垠;南部山区,靠天吃饭,发展受困。宁夏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参加自治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认为,协调发展理念之于宁夏,就是既要川区富庶,也要解山区发展之困;既要城市发展,也要建设农村;既要强经济发展之基,也要固民生之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建设。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布局、来建设。这是宁夏走协调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
李卫东委员建议,“十三五”期间,要全面深化“多规合一”,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充分结合“十三五”规划,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布局、公共服务等各类规划有机衔接,构建科学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充分调动各方主动性,推进各地区按照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定位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城乡、山川协调发展。
2013年自治区提出建设幸福村庄的重大决策,推动了村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乡村文明的提升,但还存在乡村建设规划不到位、盲目撤并村庄、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时期美丽村庄建设,杨世宏提出,首先要提升建设理念,正确理解美丽村庄建设的系统性,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美丽村庄建设理念就要不断更新、不断提升,既有适度的建设速度、又确保建设质量,既保留传统的地方民族建筑文化风情风貌,又要加入现代建筑元素。其次,坚持规划先行,统筹编制村庄体系规划,在充分调查论证基础上慎重开展撤并村庄工作,避免盲目性。保护生态和农村特色,保持村庄原生态循环,尊重和保护村庄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特征及自然特征混合布局相吻合的文化脉络,传承乡土文化,科学、统筹、分类指导村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 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庄电一委员认为,一个人只注重物质享受,不会幸福;一些地方一味注重GDP增长,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因此,要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庄电一建议,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发展中既注重提升经济实力,又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既要打牢物质基础,又要筑牢道德根基,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起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的强大力量,让精神文明成为宁夏“十三五”发展的巨大推力。
协调是大力推进宁夏整体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奏响“协调发展”这支交响曲,宁夏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发展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广阔。
不要让“宁夏蓝”被“霾”没
2015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发生持续大规模雾霾污染事件,污染范围覆盖近270万平方公里,波及17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个重点城市,影响人口近6亿。
“就在我们自豪地向客人们介绍我们天蓝地绿水清空气好的时候,不曾想,雾霾已悄然来袭,银川、石嘴山、吴忠等市开始出现严重污染天气。特别是银川市重污染天气频度高、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民进宁夏区委会的一份大会发言开篇就“剑指”雾霾。
宁夏雾霾的形成和持续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机动车保有量居高不下,高能耗、高排放长期积累,相关法律、政策保障不足,缺乏刚性约束,城乡工地扬尘,全民环保意识和行为落后。民进宁夏区委会调研发现,宁夏雾霾污染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入冬以来,由于供暖锅炉启用和机动车上路量增加,导致各类排放源产生的排放增多。据不完全调查,银川市现有264台燃煤锅炉,有些供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购入劣质煤,煤质合格率仅有45.3%。银川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66.37万辆,每年还在以约10%的速度增加。另外,气象条件变化也是造成污染积聚的原因。去年11月以来,银川等地多次降雨雪,处于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的不利气象条件,助推了污染持续积累。
“驱散雾霾不能等大风来吹。治霾是一项系统工程,平时疏于管理和监督,雾霾天气来了,派出多少人再去查、再去管,能有多大作用?所以,治霾‘预防为主’很关键。”自治区政协委员陈现场说。
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自治区专门成立雾霾污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将空气质量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对主要负责同志的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加大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的减排力度,坚决关闭不达标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继续加大对茶浴炉等燃煤锅炉和黄标车的淘汰力度,加大煤改气、煤改电和热电联产推广力度;2016年年底重点区域全面供应国Ⅳ车用汽油和国Ⅳ车用柴油,2018年供应国Ⅴ油品;推动普及全民环保教育,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治霾,考验着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据悉,2015年银川市“蓝天工程”完成工业废气治理项目36个,淘汰燃煤小锅炉224台,减少燃煤8.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5600吨,淘汰黄标车1.7万辆。
今年,银川市将开展“三大行动”,打响“蓝天保卫战”。
铁腕治霾,时不我待。银川市将启动实施城市供热规划,抓紧推动宁东(灵武热电)余热回收利用,全面整治拆除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8台,区域大气污染实施联防联控,加强锅炉燃煤、油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巩固扩大“蓝天工程”成果,从根本上治理雾霾。
增绿造景,造福人民。银川市将实施主城区绕城生态(水系)长廊、贺兰山东路(京藏高速—兵沟)道路及城市出入口等主要节点绿化和景观提升工程,新建一批市民休闲健身小微公园,抓好七子连湖湿地公园二期等生态水系工程,强化“城市绿肺”功能。
银川市还将加快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新增一批自行车租赁点,规划建设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适时再增加一批绿色公交车辆,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走向低碳生活。
创新:引领转型追赶的第一动力
“十二五”期间,宁夏科技创新有了明显进步,科技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民生改善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14年宁夏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序第23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18个百分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处在全国第三梯队中游位置。
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当前,宁夏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全区1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当中,只有12.2%的企业开展经常性研发活动,创新能力偏弱,已成为制约宁夏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和经济跨越的瓶颈。加大科技工作改革力度,开创宁夏科技创新素质、能力、质量、水平发展新局面,是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宁夏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何季麟委员认为,在科技改革方面,针对宁夏科技实力薄弱、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需加大政府与企业的科技投入强度和优化配置。在政策、制度、人才方面制定系列实施办法和方案,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资源更加优化。在改革方案中应特别突出科技计划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科研机构的市场化机制、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科技投入的强度方式方法、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扩大开放引入外部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的创新合作机制、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出重点实施共性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引进高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政策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切实可行、高效的自治区科技计划运行机制,力争“十三五”时期,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实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
陆军委员建议,科技创新,企业应当“唱主角”“挑大梁”“当龙头”。新常态下,全区各类企业要探索建立自身发展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在制定项目规划过程中,紧盯高端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创造,开发生产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占有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投入,但是宁夏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14年,全区R&D经费支出23.9亿元,占GDP比重的0.87%。
陆军委员建议,政府应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多渠道投入体系,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资本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要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郎伟委员说,在高科技和全球化时代,作为“智库”的高校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如果把创新比做火箭,那么高校就是火箭发射基地。但是不可否认,宁夏科研院校少,创新活力不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创新能量不够。
郎伟建议,激发高校创新活力,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互动起来,高校要“走出来”接地气,政府要重视高校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植下创新的种子。
陆军委员建议,建立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基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
协调发展 奏响和谐新乐章
宁夏川区,得黄河之恩泽,良田无垠;南部山区,靠天吃饭,发展受困。宁夏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参加自治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认为,协调发展理念之于宁夏,就是既要川区富庶,也要解山区发展之困;既要城市发展,也要建设农村;既要强经济发展之基,也要固民生之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建设。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布局、来建设。这是宁夏走协调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
李卫东委员建议,“十三五”期间,要全面深化“多规合一”,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充分结合“十三五”规划,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布局、公共服务等各类规划有机衔接,构建科学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充分调动各方主动性,推进各地区按照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定位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城乡、山川协调发展。
2013年自治区提出建设幸福村庄的重大决策,推动了村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乡村文明的提升,但还存在乡村建设规划不到位、盲目撤并村庄、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时期美丽村庄建设,杨世宏提出,首先要提升建设理念,正确理解美丽村庄建设的系统性,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美丽村庄建设理念就要不断更新、不断提升,既有适度的建设速度、又确保建设质量,既保留传统的地方民族建筑文化风情风貌,又要加入现代建筑元素。其次,坚持规划先行,统筹编制村庄体系规划,在充分调查论证基础上慎重开展撤并村庄工作,避免盲目性。保护生态和农村特色,保持村庄原生态循环,尊重和保护村庄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特征及自然特征混合布局相吻合的文化脉络,传承乡土文化,科学、统筹、分类指导村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 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庄电一委员认为,一个人只注重物质享受,不会幸福;一些地方一味注重GDP增长,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因此,要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庄电一建议,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发展中既注重提升经济实力,又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既要打牢物质基础,又要筑牢道德根基,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起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的强大力量,让精神文明成为宁夏“十三五”发展的巨大推力。
协调是大力推进宁夏整体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奏响“协调发展”这支交响曲,宁夏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发展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广阔。
不要让“宁夏蓝”被“霾”没
2015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发生持续大规模雾霾污染事件,污染范围覆盖近270万平方公里,波及17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个重点城市,影响人口近6亿。
“就在我们自豪地向客人们介绍我们天蓝地绿水清空气好的时候,不曾想,雾霾已悄然来袭,银川、石嘴山、吴忠等市开始出现严重污染天气。特别是银川市重污染天气频度高、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民进宁夏区委会的一份大会发言开篇就“剑指”雾霾。
宁夏雾霾的形成和持续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机动车保有量居高不下,高能耗、高排放长期积累,相关法律、政策保障不足,缺乏刚性约束,城乡工地扬尘,全民环保意识和行为落后。民进宁夏区委会调研发现,宁夏雾霾污染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入冬以来,由于供暖锅炉启用和机动车上路量增加,导致各类排放源产生的排放增多。据不完全调查,银川市现有264台燃煤锅炉,有些供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购入劣质煤,煤质合格率仅有45.3%。银川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66.37万辆,每年还在以约10%的速度增加。另外,气象条件变化也是造成污染积聚的原因。去年11月以来,银川等地多次降雨雪,处于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的不利气象条件,助推了污染持续积累。
“驱散雾霾不能等大风来吹。治霾是一项系统工程,平时疏于管理和监督,雾霾天气来了,派出多少人再去查、再去管,能有多大作用?所以,治霾‘预防为主’很关键。”自治区政协委员陈现场说。
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自治区专门成立雾霾污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将空气质量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对主要负责同志的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加大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的减排力度,坚决关闭不达标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继续加大对茶浴炉等燃煤锅炉和黄标车的淘汰力度,加大煤改气、煤改电和热电联产推广力度;2016年年底重点区域全面供应国Ⅳ车用汽油和国Ⅳ车用柴油,2018年供应国Ⅴ油品;推动普及全民环保教育,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治霾,考验着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据悉,2015年银川市“蓝天工程”完成工业废气治理项目36个,淘汰燃煤小锅炉224台,减少燃煤8.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5600吨,淘汰黄标车1.7万辆。
今年,银川市将开展“三大行动”,打响“蓝天保卫战”。
铁腕治霾,时不我待。银川市将启动实施城市供热规划,抓紧推动宁东(灵武热电)余热回收利用,全面整治拆除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8台,区域大气污染实施联防联控,加强锅炉燃煤、油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巩固扩大“蓝天工程”成果,从根本上治理雾霾。
增绿造景,造福人民。银川市将实施主城区绕城生态(水系)长廊、贺兰山东路(京藏高速—兵沟)道路及城市出入口等主要节点绿化和景观提升工程,新建一批市民休闲健身小微公园,抓好七子连湖湿地公园二期等生态水系工程,强化“城市绿肺”功能。
银川市还将加快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新增一批自行车租赁点,规划建设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适时再增加一批绿色公交车辆,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走向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