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芬啊,现在来烫个头还来得及吗?”话音刚落,就看见一个婆婆摇摇晃晃地走了进来。
妈妈抬头看了眼时钟,只稍稍犹豫了一下,便放下手中的剪刀,赶忙过去扶她:“来得及来得及。”
我看着镜子里头发长短不一的自己,郁闷至极:“妈,你不是说给我剪完头就和我去逛街的吗?你又放我鸽子!”
“嘘,婆婆出来一趟不容易,你没看到她走路不方便吗?”妈妈朝我眨了眨眼睛。
从全职主妇到学徒
记得小时候,妈妈的一天都是在厨房里度过的。三餐准时准点,闲暇的时候还会变着花样做一些点心,今天是糖糕,明天是麻团。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妈妈越来越沉默,更多的时候是坐在椅子上发呆。有一次她问我:“若若,妈妈去做清洁阿姨,你会觉得丢脸吗?”我扭头看她,觉得妈妈好像并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更像是在自言自语。
没过多久,妈妈就在家附近的理发店当起了学徒。尽管离家很近,她却没有时间回来烧饭。每天,她做好早餐就匆匆出门,一家人的中饭和晚饭就不再有着落。但妈妈和爸爸的争吵反而减少了,因为爸爸回家前,妈妈早已入睡,妈妈出门时,爸爸还没起床。
我偷偷去见过妈妈几回,隔着陈旧的玻璃门,看着妈妈忙里忙外,帮着洗头,给人倒茶送水,还要不停地收拾各式工具,保持室内整洁,而她的脸上还要一直挂着近乎讨好的笑容。
那年她30岁,30岁之前,全无工作经验。
日子打滚似的往前走着,妈妈也适应了学徒忙碌的生活,渐渐恢复了当年她在厨房的风采。印象深刻的是她一手叉着腰,一手举着一把剪刀,朝我大喊:“若若,来,妈妈给你剪个头发!”我当然不肯,她也不强求我,买来一个人头模型和几顶假发修修剪剪。也许是为了省钱,她还会去田里捆几把稻草,扎成头发的样子挂在模型上,开始进行创作,兴起时还会问我:“若若,妈妈剪得好看吗?”
再去理发店时,妈妈已经不再是当初刚当学徒时的模样了,这时的她带着一点点小骄傲。只见她用嘴叼着梳子,持剪刀的手麻利地在顾客头顶飞舞着,俨然一副掌门人的架势。
她说,最喜欢给我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剪头发了,因为可以把小孩子想象成我的模样,然后给我做很多很多的造型。
是的,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发型就一直在变,从板寸头到蘑菇头,再到两个羊角辫,小姑娘也开始慢慢地长大。
学徒做老板
长大之后,我或多或少在父母为数不多的几次争吵中明白,妈妈从一个家庭妇女到外出打工,是因为爸爸在外赌博,亏光了家里的积蓄。爸爸生意不济,加上喜好赌博,虽然近些年收敛了许多,但靠妈妈一个人打工的工资养家,总还是入不敷出。妈妈便萌生了自己单干的想法。
靠着学徒的经历,她磨练出了不认输的性格。说干就干,妈妈在邻村租了一个店面,挂上招牌,“阿芬理发店”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正式开业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我们所愿,邻村的人认定了原来的理发店,本村的人也往往不肯多走几步,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婆婆喜欢来找我妈唠唠嗑。眼看生意零落,妈妈又冒出了新的想法——办一个“阿芬大讲堂”。她把理发店的角角落落都收拾了一下,摆上几张桌椅和几个人头模型,等顾客上门来时,泡上茶水给他们讲养发、生发的知识和编发的技巧。此事还被爸爸嘲笑了一番:“没人剪头,谁来听你上课?”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当时也就想着死马当活马医,等店面的一年租期到了再另做打算。没想到事情出现了转机,妈妈的热情和诚恳待人引来了不少听众,他们听完之后都想试试妈妈的手艺。久而久之,“阿芬大讲堂”变成了人们口耳相传的趣事,引得周围一些村子的人都想一睹“阿芬大讲堂”主人的风采。于是,理发店人气日益旺盛,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妈妈做学徒时服务过的那些客户也不嫌路远过来捧场,顺便说说村子里的趣事。
眼看着生意越来越红火,爸爸说:“阿芬,你要不涨点价吧,你看隔壁的阿彪,剃个头这么贵。”妈妈听后,摇了摇头,她指了指那些婆婆,说:“你看她们买菜几角几分都要省的,她们照顾我生意那么多年,而且都是走了那么远的路来的,我怎么好意思多收她们钱。”爸爸拗不过妈妈,也只好作罢。尽管薄利,但多销之后,收入也不少,生活慢慢地好起来了,家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其乐融融。
有一天,妈妈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突然问我:“若若,你想不想做理发师?”爸爸一把打断:“胡说!若若要好好读书,将来是要考大学的!”妈妈便笑了:“若若如果想读书那自然是好,但如果想学门手艺,我也不反对,女孩子嘛,总是要学一点自己养活自己的本事。”
妈妈说这话时,摸了摸我的头。我发现,她的手因为常年接触化学药剂已变得粗糙、干硬、泛黄,不再细嫩,不再灵巧如初。
后来,我每每想到妈妈说的那番话,就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鞭策着我。妈妈不硬性要求我出人头地,但我想为她活出精彩。
我为你骄傲
继“阿芬大讲堂”之后,妈妈又发明了另一项服务——上门理发。同村的老人只要提前预约,妈妈就会上门服务。我问妈妈用意何在,她回答道:“当时我就是靠这批老人养才把理发店做起来的,现在他们走不动了,我就有义务走过去,做人要懂得感动、感谢和感恩。”她还举例子说,当年她活儿忙、吃不上饭的时候,这些老人都说“没关系,我等等就好”“你饿坏了可是大事”,有些老人过来时甚至还会给她带些小饼干、小零食。
我不知道,如果是小时候的我回答妈妈那个“若若,妈妈去做清洁阿姨,你会觉得丢脸吗”的问题,答案会是什么,但是我知道,现在的我一定会说“不会”,因为我从妈妈身上看到了人性良善、人情温暖,我为她骄傲至极。
妈妈抬头看了眼时钟,只稍稍犹豫了一下,便放下手中的剪刀,赶忙过去扶她:“来得及来得及。”
我看着镜子里头发长短不一的自己,郁闷至极:“妈,你不是说给我剪完头就和我去逛街的吗?你又放我鸽子!”
“嘘,婆婆出来一趟不容易,你没看到她走路不方便吗?”妈妈朝我眨了眨眼睛。
从全职主妇到学徒
记得小时候,妈妈的一天都是在厨房里度过的。三餐准时准点,闲暇的时候还会变着花样做一些点心,今天是糖糕,明天是麻团。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妈妈越来越沉默,更多的时候是坐在椅子上发呆。有一次她问我:“若若,妈妈去做清洁阿姨,你会觉得丢脸吗?”我扭头看她,觉得妈妈好像并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更像是在自言自语。
没过多久,妈妈就在家附近的理发店当起了学徒。尽管离家很近,她却没有时间回来烧饭。每天,她做好早餐就匆匆出门,一家人的中饭和晚饭就不再有着落。但妈妈和爸爸的争吵反而减少了,因为爸爸回家前,妈妈早已入睡,妈妈出门时,爸爸还没起床。
我偷偷去见过妈妈几回,隔着陈旧的玻璃门,看着妈妈忙里忙外,帮着洗头,给人倒茶送水,还要不停地收拾各式工具,保持室内整洁,而她的脸上还要一直挂着近乎讨好的笑容。
那年她30岁,30岁之前,全无工作经验。
日子打滚似的往前走着,妈妈也适应了学徒忙碌的生活,渐渐恢复了当年她在厨房的风采。印象深刻的是她一手叉着腰,一手举着一把剪刀,朝我大喊:“若若,来,妈妈给你剪个头发!”我当然不肯,她也不强求我,买来一个人头模型和几顶假发修修剪剪。也许是为了省钱,她还会去田里捆几把稻草,扎成头发的样子挂在模型上,开始进行创作,兴起时还会问我:“若若,妈妈剪得好看吗?”
再去理发店时,妈妈已经不再是当初刚当学徒时的模样了,这时的她带着一点点小骄傲。只见她用嘴叼着梳子,持剪刀的手麻利地在顾客头顶飞舞着,俨然一副掌门人的架势。
她说,最喜欢给我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剪头发了,因为可以把小孩子想象成我的模样,然后给我做很多很多的造型。
是的,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发型就一直在变,从板寸头到蘑菇头,再到两个羊角辫,小姑娘也开始慢慢地长大。
学徒做老板
长大之后,我或多或少在父母为数不多的几次争吵中明白,妈妈从一个家庭妇女到外出打工,是因为爸爸在外赌博,亏光了家里的积蓄。爸爸生意不济,加上喜好赌博,虽然近些年收敛了许多,但靠妈妈一个人打工的工资养家,总还是入不敷出。妈妈便萌生了自己单干的想法。
靠着学徒的经历,她磨练出了不认输的性格。说干就干,妈妈在邻村租了一个店面,挂上招牌,“阿芬理发店”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正式开业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我们所愿,邻村的人认定了原来的理发店,本村的人也往往不肯多走几步,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婆婆喜欢来找我妈唠唠嗑。眼看生意零落,妈妈又冒出了新的想法——办一个“阿芬大讲堂”。她把理发店的角角落落都收拾了一下,摆上几张桌椅和几个人头模型,等顾客上门来时,泡上茶水给他们讲养发、生发的知识和编发的技巧。此事还被爸爸嘲笑了一番:“没人剪头,谁来听你上课?”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当时也就想着死马当活马医,等店面的一年租期到了再另做打算。没想到事情出现了转机,妈妈的热情和诚恳待人引来了不少听众,他们听完之后都想试试妈妈的手艺。久而久之,“阿芬大讲堂”变成了人们口耳相传的趣事,引得周围一些村子的人都想一睹“阿芬大讲堂”主人的风采。于是,理发店人气日益旺盛,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妈妈做学徒时服务过的那些客户也不嫌路远过来捧场,顺便说说村子里的趣事。
眼看着生意越来越红火,爸爸说:“阿芬,你要不涨点价吧,你看隔壁的阿彪,剃个头这么贵。”妈妈听后,摇了摇头,她指了指那些婆婆,说:“你看她们买菜几角几分都要省的,她们照顾我生意那么多年,而且都是走了那么远的路来的,我怎么好意思多收她们钱。”爸爸拗不过妈妈,也只好作罢。尽管薄利,但多销之后,收入也不少,生活慢慢地好起来了,家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其乐融融。
有一天,妈妈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突然问我:“若若,你想不想做理发师?”爸爸一把打断:“胡说!若若要好好读书,将来是要考大学的!”妈妈便笑了:“若若如果想读书那自然是好,但如果想学门手艺,我也不反对,女孩子嘛,总是要学一点自己养活自己的本事。”
妈妈说这话时,摸了摸我的头。我发现,她的手因为常年接触化学药剂已变得粗糙、干硬、泛黄,不再细嫩,不再灵巧如初。
后来,我每每想到妈妈说的那番话,就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鞭策着我。妈妈不硬性要求我出人头地,但我想为她活出精彩。
我为你骄傲
继“阿芬大讲堂”之后,妈妈又发明了另一项服务——上门理发。同村的老人只要提前预约,妈妈就会上门服务。我问妈妈用意何在,她回答道:“当时我就是靠这批老人养才把理发店做起来的,现在他们走不动了,我就有义务走过去,做人要懂得感动、感谢和感恩。”她还举例子说,当年她活儿忙、吃不上饭的时候,这些老人都说“没关系,我等等就好”“你饿坏了可是大事”,有些老人过来时甚至还会给她带些小饼干、小零食。
我不知道,如果是小时候的我回答妈妈那个“若若,妈妈去做清洁阿姨,你会觉得丢脸吗”的问题,答案会是什么,但是我知道,现在的我一定会说“不会”,因为我从妈妈身上看到了人性良善、人情温暖,我为她骄傲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