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语言的发展对幼儿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课程化严重、教师语言素养不高等问题。基于民间童谣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幼儿语感、提升幼儿语言倾听能力等,因此幼师应该有效把握以民间童谣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策略。
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情感、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交际交往与学习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因此,在幼儿期学习与熟练掌握语言对幼儿的大脑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一时期也是幼儿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抓住这一重要时期,有效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根据前期调研和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幼儿教师重视课程教育,忽略幼儿语言实践活动。在当前幼儿园课程教育活动改革的背景下,部分幼儿园为了突显课程活动组织的程序化,迎合上级部门和家长的错误需要,出现了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只重视做语言“活動”,忽略幼儿自身语言能力的实践与提升。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约定俗成”,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学会模仿并反复练习才能具备熟练使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但是,在“做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所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不多,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在幼师“紧锣密鼓”的活动步骤中被忽略了。这样的做法违背了语言教育活动的本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是语言教育目的不明确,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不能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或较少使用当前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没有注重发掘生活题材进行语言活动创作,因而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三是教师语言素养不足。幼儿教师在组织与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自身所具备的语言文学素养不足,对中国民间传统语言文化资源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研究挖掘不深,导致其组织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思路较窄、内涵不足等。针对这些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深入挖掘民间童谣作品,促进民间童谣与幼儿园语言课程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民间童谣在幼儿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民间童谣,也称“孺子歌”“小儿语”“儿歌”。它起源于民间儿童歌谣,具有语言明快、简短、形象生动、寓意鲜明等特点,对于儿童学习与掌握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童谣的题材很多,包括日常生活故事、咏物、咏景、政治话题等;根据其不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可分为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歌、颠倒歌、绕口令、谜语歌等,是幼儿语言学习的资源宝库。因此,人们要善于挖掘利用民间童谣作品,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升幼儿语言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民间童谣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间童谣促进幼儿语言倾听能力的提高
学前阶段(3-6岁)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先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语言模仿。童谣因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对于促进幼儿语言倾听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童谣篇幅精简,表达形式活泼,语言简洁易懂,口语化强,既能使幼儿感到亲切、易懂,又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性和指导性。二是童谣语言形象生动有趣,富于动感。三是童谣语言的音乐性较强,朗朗上口,平仄协调,富于节奏感。因此,幼儿在倾听教师朗诵童谣的过程中容易集中注意力,情趣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学会认真倾听,也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另外,幼儿可以在倾听幼师“喃喃细语”民间童谣作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民间童谣促进幼儿理解力提升
广大人民群众是民间童谣的创作者,民间童谣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日常生活。因此,民间童谣中的日常词汇量非常丰富,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幼儿要掌握好一门语言,首先要掌握足够数量的词汇。童谣词汇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各类方言词汇的人物称呼、动植物、自然现象、生活、游戏等。幼儿通过学习童谣,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生活词汇,很好地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生活场景的理解和认知。同时,童谣中使用词类的频率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点词汇呈现多次反复出现的特点,非常适合幼儿在语言发展初级阶段的学习。
(三)民间童谣促进幼儿语言创造力发展
《纲要》明确强调,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童谣句式简短优美,描述事物生动活泼,幼儿可以在民间童谣作品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或感觉新鲜的句子进行模范创作。首先通过诵读童谣,经过记忆锤炼,幼儿对这些简洁、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娴熟于胸,然后就会将其吸收、消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需要表达时就会脱口而出。日积月累,就会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基于民间童谣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策略
开展以民间童谣为内容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首先准确把握题材,为幼儿创设自由、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关键要素,采取多元化的语言实践活动组织方式是必要条件。
(一)童谣教育应侧重朗诵,培养幼儿的语感
学者黄路明认为,童谣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句式简短、形象性强、朗朗上口,所以十分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极适于幼儿诵念传唱,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学者郑月琴则认为,中国古代许多五言、七言诗与童谣类似,都极具音乐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授此类文学体裁时必须重视“读”。
幼师在示范朗诵时要把握节奏感,通过诵读培养幼儿语感。中国古代诗歌讲究韵律和平仄,民间童谣具有这样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幼儿学习。例如,浙江童谣《摇篮曲》写道:“娃娃眠了,眼睛小了,要困觉,我的小宝宝,今晚睡得早,花园里面采仙草。咪咪笑,眼睛小,姆妈坐在摇篮边,噢……噢……安安稳稳睡一觉。明天起得早。”这首童谣韵脚以“小、觉、宝、早、草”押韵,音韵节奏徐缓而温和,韵律协调和美,帮助幼儿建构最初的语音图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感。 (二)童谣教育应侧重情态,提升幼儿的语言倾听能力
童谣主要是以听觉为感知通道的语言艺术,也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接触最多的文学形式。童谣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它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重要的语言刺激物,以其短小的句式、浅显的内容、协和的音韵,在儿童倾听能力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吟诵或播放童谣作品录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和提问。这样在听童谣时,幼儿就会思考教师的问题,因为思考的存在,幼儿倾听就会更加专注;因为有问题需要回答,幼儿就需要组织语言,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幼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与成效。
(三)童谣教育应侧重欣赏,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3-6岁的幼儿处于学文学语言的关键期,童谣作为中国民间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成员,以其独有的文学语言特征深深地吸引幼儿的学习与模仿。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幼儿建构了词汇图式和句法图式,进而增强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因此,幼师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从欣赏与审美角度出发设计语言教育活动,通过童谣教育侧重启发幼儿辨别生活中的善惡、美丑,培养幼儿的坚强、乐观、诚信、友爱、善良的品质,通过背诵童谣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文学语言素养与艺术审美能力。
(四)童谣教育应侧重参与,促进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童谣教育,侧重幼儿词汇和句式模仿能力、句式创造能力的培养,多设计一些活动环节让幼儿能够充分参与语言实践,使幼儿在倾听、朗读童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对童谣进行续编或改编。例如,在教授童谣《摇到外婆桥》“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块,盐蘸蘸,少吃块,外婆叫我好宝宝”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幼儿发挥其句式改造的创造性,引导幼儿把外婆桥改编为“外公桥、奶奶桥”等,“年糕”就改编为当地的食品“粽子、卷粉”等。在参与童谣改编的过程中,幼儿有效增强了语言交流能力。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间童谣的当代传承困境及出路研究”(项目编号:桂工业院科研201901KY008)、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课题项目“高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17C5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廖俐(1982-),女,广西贵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语言教学。
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情感、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交际交往与学习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因此,在幼儿期学习与熟练掌握语言对幼儿的大脑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一时期也是幼儿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抓住这一重要时期,有效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根据前期调研和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幼儿教师重视课程教育,忽略幼儿语言实践活动。在当前幼儿园课程教育活动改革的背景下,部分幼儿园为了突显课程活动组织的程序化,迎合上级部门和家长的错误需要,出现了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只重视做语言“活動”,忽略幼儿自身语言能力的实践与提升。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约定俗成”,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学会模仿并反复练习才能具备熟练使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但是,在“做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所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不多,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在幼师“紧锣密鼓”的活动步骤中被忽略了。这样的做法违背了语言教育活动的本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是语言教育目的不明确,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不能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或较少使用当前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没有注重发掘生活题材进行语言活动创作,因而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三是教师语言素养不足。幼儿教师在组织与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自身所具备的语言文学素养不足,对中国民间传统语言文化资源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研究挖掘不深,导致其组织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思路较窄、内涵不足等。针对这些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深入挖掘民间童谣作品,促进民间童谣与幼儿园语言课程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民间童谣在幼儿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民间童谣,也称“孺子歌”“小儿语”“儿歌”。它起源于民间儿童歌谣,具有语言明快、简短、形象生动、寓意鲜明等特点,对于儿童学习与掌握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童谣的题材很多,包括日常生活故事、咏物、咏景、政治话题等;根据其不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可分为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歌、颠倒歌、绕口令、谜语歌等,是幼儿语言学习的资源宝库。因此,人们要善于挖掘利用民间童谣作品,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升幼儿语言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民间童谣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间童谣促进幼儿语言倾听能力的提高
学前阶段(3-6岁)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先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语言模仿。童谣因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对于促进幼儿语言倾听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童谣篇幅精简,表达形式活泼,语言简洁易懂,口语化强,既能使幼儿感到亲切、易懂,又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性和指导性。二是童谣语言形象生动有趣,富于动感。三是童谣语言的音乐性较强,朗朗上口,平仄协调,富于节奏感。因此,幼儿在倾听教师朗诵童谣的过程中容易集中注意力,情趣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学会认真倾听,也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另外,幼儿可以在倾听幼师“喃喃细语”民间童谣作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民间童谣促进幼儿理解力提升
广大人民群众是民间童谣的创作者,民间童谣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日常生活。因此,民间童谣中的日常词汇量非常丰富,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幼儿要掌握好一门语言,首先要掌握足够数量的词汇。童谣词汇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各类方言词汇的人物称呼、动植物、自然现象、生活、游戏等。幼儿通过学习童谣,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生活词汇,很好地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生活场景的理解和认知。同时,童谣中使用词类的频率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点词汇呈现多次反复出现的特点,非常适合幼儿在语言发展初级阶段的学习。
(三)民间童谣促进幼儿语言创造力发展
《纲要》明确强调,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童谣句式简短优美,描述事物生动活泼,幼儿可以在民间童谣作品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或感觉新鲜的句子进行模范创作。首先通过诵读童谣,经过记忆锤炼,幼儿对这些简洁、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娴熟于胸,然后就会将其吸收、消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需要表达时就会脱口而出。日积月累,就会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基于民间童谣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策略
开展以民间童谣为内容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首先准确把握题材,为幼儿创设自由、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关键要素,采取多元化的语言实践活动组织方式是必要条件。
(一)童谣教育应侧重朗诵,培养幼儿的语感
学者黄路明认为,童谣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句式简短、形象性强、朗朗上口,所以十分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极适于幼儿诵念传唱,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学者郑月琴则认为,中国古代许多五言、七言诗与童谣类似,都极具音乐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授此类文学体裁时必须重视“读”。
幼师在示范朗诵时要把握节奏感,通过诵读培养幼儿语感。中国古代诗歌讲究韵律和平仄,民间童谣具有这样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幼儿学习。例如,浙江童谣《摇篮曲》写道:“娃娃眠了,眼睛小了,要困觉,我的小宝宝,今晚睡得早,花园里面采仙草。咪咪笑,眼睛小,姆妈坐在摇篮边,噢……噢……安安稳稳睡一觉。明天起得早。”这首童谣韵脚以“小、觉、宝、早、草”押韵,音韵节奏徐缓而温和,韵律协调和美,帮助幼儿建构最初的语音图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感。 (二)童谣教育应侧重情态,提升幼儿的语言倾听能力
童谣主要是以听觉为感知通道的语言艺术,也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接触最多的文学形式。童谣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它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重要的语言刺激物,以其短小的句式、浅显的内容、协和的音韵,在儿童倾听能力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吟诵或播放童谣作品录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和提问。这样在听童谣时,幼儿就会思考教师的问题,因为思考的存在,幼儿倾听就会更加专注;因为有问题需要回答,幼儿就需要组织语言,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幼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与成效。
(三)童谣教育应侧重欣赏,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3-6岁的幼儿处于学文学语言的关键期,童谣作为中国民间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成员,以其独有的文学语言特征深深地吸引幼儿的学习与模仿。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幼儿建构了词汇图式和句法图式,进而增强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因此,幼师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从欣赏与审美角度出发设计语言教育活动,通过童谣教育侧重启发幼儿辨别生活中的善惡、美丑,培养幼儿的坚强、乐观、诚信、友爱、善良的品质,通过背诵童谣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文学语言素养与艺术审美能力。
(四)童谣教育应侧重参与,促进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童谣教育,侧重幼儿词汇和句式模仿能力、句式创造能力的培养,多设计一些活动环节让幼儿能够充分参与语言实践,使幼儿在倾听、朗读童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对童谣进行续编或改编。例如,在教授童谣《摇到外婆桥》“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块,盐蘸蘸,少吃块,外婆叫我好宝宝”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幼儿发挥其句式改造的创造性,引导幼儿把外婆桥改编为“外公桥、奶奶桥”等,“年糕”就改编为当地的食品“粽子、卷粉”等。在参与童谣改编的过程中,幼儿有效增强了语言交流能力。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间童谣的当代传承困境及出路研究”(项目编号:桂工业院科研201901KY008)、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课题项目“高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17C5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廖俐(1982-),女,广西贵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