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刚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好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纲要》同时也,提出了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
小班的孩子由家庭转入新的集体氛围,将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孤独感、陌生感比较强烈。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争扮重要角色,不顾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在新的环境中,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咬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有的幼儿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默默地坐在一旁哭泣,不与同伴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
综上所述,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受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的交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先稳定好幼儿的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尽可能地设计一系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或游戏活动、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在活动中满足幼儿对交往的需要。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组织幼儿一起玩玩具、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在教学及游戏活动中设问“你是谁?”、“你认识我吗”、“你住哪里”、“他是谁”,“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幼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了解,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刚入园的幼儿基本上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各个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能力有强有弱;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有的善于表达,有的不善于表达等。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及时地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在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分析,才能好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日常活动中,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相互交往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教学、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日常生活游戏等,让幼儿逐渐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引导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活中得到运用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得到锻炼,学习和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为幼儿之间提供交往的机会,多途径、多方式地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小班幼儿最爱玩娃娃家游戏,让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流的目的。幼儿从中也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这样的游戏使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组织幼儿户外活动也能很好地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學习遵守日常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到发展。幼儿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随时加以指导。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多数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就应更高,要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上幼儿园”的活动,主动与刚入园的幼儿亲一亲、抱一抱,不仅消除了孩子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还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做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很多。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幼儿,有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就会找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了解并学习到更多的交往的基本策略。
四、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为孩子做出榜样。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孩子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的指导。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纲要》同时也,提出了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
小班的孩子由家庭转入新的集体氛围,将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孤独感、陌生感比较强烈。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争扮重要角色,不顾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在新的环境中,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咬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有的幼儿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默默地坐在一旁哭泣,不与同伴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
综上所述,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受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的交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先稳定好幼儿的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尽可能地设计一系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或游戏活动、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在活动中满足幼儿对交往的需要。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组织幼儿一起玩玩具、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在教学及游戏活动中设问“你是谁?”、“你认识我吗”、“你住哪里”、“他是谁”,“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幼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了解,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刚入园的幼儿基本上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各个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能力有强有弱;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有的善于表达,有的不善于表达等。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及时地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在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分析,才能好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日常活动中,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相互交往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教学、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日常生活游戏等,让幼儿逐渐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引导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活中得到运用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得到锻炼,学习和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为幼儿之间提供交往的机会,多途径、多方式地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小班幼儿最爱玩娃娃家游戏,让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流的目的。幼儿从中也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这样的游戏使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组织幼儿户外活动也能很好地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學习遵守日常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到发展。幼儿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随时加以指导。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多数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就应更高,要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上幼儿园”的活动,主动与刚入园的幼儿亲一亲、抱一抱,不仅消除了孩子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还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做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很多。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幼儿,有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就会找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了解并学习到更多的交往的基本策略。
四、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为孩子做出榜样。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孩子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的指导。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