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时代的青年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都有着这一时代所规定的使命和责任,不同时代的青年,其承担的责任内涵也不尽相同。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培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195-01
每个时代的青年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都有着这一时代所规定的使命和责任,不同时代的青年,其承担的责任内涵也不尽相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要求大学生将这一目标作为历史使命,担起应有的责任。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创新型大学生的含义和主要素质
创新型大学生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创新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一)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为创新实践创造条件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常常是闭门造车,又不去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
大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思维较敏捷。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
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形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对身边的事物观察仔细,又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昙花一现。
(四)学校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蓬勃开展。但也有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大学生的实践探索意识。大学生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走走过场,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有效的坚持,规模小,分散而不稳定,无法纳人教学计划和正常的教学轨道,致使学生的创新热情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要积极顺应时代需要,大胆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等院校要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制设立AB学分制等,在保证实现高等教育总体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特质个体实现其具体目标;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既要注重共性目标教育的要求,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要把学生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要通过教学成果的形式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创新素质培养过程和成果给与认可,以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要建立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核心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念的进步是人类进步的先导。凡事需要有正确方向的指导,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理想的效果,理念就如同指南针帮助人们掌握方向。在创新改革中亦是如此。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将教育模式的针对性提高一定高度,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来开展教学工作。其次,增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从学生本体出发,为学生的发展而集中精力,实现学生的个体成长。第三,提高教育模式的丰富性。单一的模式必然带来死板的后果,学生都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么创新从何谈起?所以要提供多样的选择,有丰富的教育模式才可实现。第四,增强教育模式的延续性,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校教育更是需要时间的延续性来保证其质量,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第五,提高教育模式的国际程度。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村落,只有与国际交流,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我国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直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级,并没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发散性的培养纳入其中。但是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种程度已不能满足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才是发展目标。只有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自身能力发展、个性健全的创新性人才。
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高校应更加注重学术地位,更加注重民主管理,积极调动在校行政人员和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行政人员与教职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承担自己的责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同时积极转型,共同发展,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民主化的管理。现代化的管理,使得教育管理机制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而努力。
(三)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
在研究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既是大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推动力。因此,建立一支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保障,有利于促使大学成为人才输出的摇篮和科学技术的孵化器。
教师对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各环节的把关和指导是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度,逐步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指导教师队伍;要通过合理的评价和考核,对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个人或教师集体给与物质奖励或授予荣誉,激励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使大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只有在创新的教育模式下,不断实践,不断发展才能真正给青年一代以最有益最适合的指导,以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巨慧.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2003,12
[2]李燕.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7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培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195-01
每个时代的青年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都有着这一时代所规定的使命和责任,不同时代的青年,其承担的责任内涵也不尽相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要求大学生将这一目标作为历史使命,担起应有的责任。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创新型大学生的含义和主要素质
创新型大学生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创新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一)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为创新实践创造条件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常常是闭门造车,又不去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
大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思维较敏捷。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
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形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对身边的事物观察仔细,又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昙花一现。
(四)学校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蓬勃开展。但也有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大学生的实践探索意识。大学生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走走过场,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有效的坚持,规模小,分散而不稳定,无法纳人教学计划和正常的教学轨道,致使学生的创新热情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要积极顺应时代需要,大胆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等院校要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制设立AB学分制等,在保证实现高等教育总体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特质个体实现其具体目标;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既要注重共性目标教育的要求,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要把学生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要通过教学成果的形式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创新素质培养过程和成果给与认可,以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要建立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核心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念的进步是人类进步的先导。凡事需要有正确方向的指导,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理想的效果,理念就如同指南针帮助人们掌握方向。在创新改革中亦是如此。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将教育模式的针对性提高一定高度,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来开展教学工作。其次,增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从学生本体出发,为学生的发展而集中精力,实现学生的个体成长。第三,提高教育模式的丰富性。单一的模式必然带来死板的后果,学生都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么创新从何谈起?所以要提供多样的选择,有丰富的教育模式才可实现。第四,增强教育模式的延续性,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校教育更是需要时间的延续性来保证其质量,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第五,提高教育模式的国际程度。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村落,只有与国际交流,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我国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直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级,并没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发散性的培养纳入其中。但是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种程度已不能满足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才是发展目标。只有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自身能力发展、个性健全的创新性人才。
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高校应更加注重学术地位,更加注重民主管理,积极调动在校行政人员和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行政人员与教职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承担自己的责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同时积极转型,共同发展,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民主化的管理。现代化的管理,使得教育管理机制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而努力。
(三)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
在研究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既是大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推动力。因此,建立一支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保障,有利于促使大学成为人才输出的摇篮和科学技术的孵化器。
教师对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各环节的把关和指导是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度,逐步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指导教师队伍;要通过合理的评价和考核,对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个人或教师集体给与物质奖励或授予荣誉,激励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使大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只有在创新的教育模式下,不断实践,不断发展才能真正给青年一代以最有益最适合的指导,以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巨慧.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2003,12
[2]李燕.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