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因为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师只是为学习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疏通课文,更多地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忽略了情感的启动,毫无精彩可言,又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其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应从第一课时入手。那第一课时怎么上才有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情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兴趣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揭题时若能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就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三借芭蕉扇》
课前播放歌曲《白龙马》
师:同学们会唱吗?会的跟着一齐唱。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是什么故事中的主题曲?
生:《西游记》
师:喜欢故事中的主人公吗?能把歌中唱到的师徒四人的名字写下来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上黑板写,自己商量一下,一人写一个,其余同学在自备本上写,比比谁写的字漂亮。
生:(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真漂亮,在师徒四人中,你们最喜欢谁?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中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三借芭蕉扇》。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听歌、唱歌,写故事中师徒四人的名字,初步评价自己喜欢的西游记人物,接着导入课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进入课文的冲动。
以“趣”揭题,没有一定的模式,它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对文眼的理解以及对“揭题”趣味的知识储备。无论是何“趣”揭题,都讲究“合适”,浅尝辄止和哗众取宠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以字词为重点,抓准学习的“基础点”
字词教学是语文第一课时的“魂”。《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学生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足以说明,不管是哪一学段的教学,字词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死板的字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扎实、灵活、有效地掌握、运用、积累所学的词语,让字词教学的目标能在第一课时得到落实。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理解“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花丛、树林、小溪”,要求学生把“飞过、越过、穿过”几个动词贴在图中相应的位置。学生通过图画的张贴就明白了:因为花丛不高,所以蝴蝶可以飛过花丛。树林比花丛高,蝴蝶只能穿过它。蝴蝶飞过小溪时不能停留,所以只能用越过。形象直观的简笔画和词语有机结合,不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领悟到了用词的准确。看似随意,其实是老师巧妙的预设,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词义的教学。
三、以词串为抓手,给出训练的“提升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学生不同的要求,巧用教材中的词串作为把手,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概括节意、段意乃至全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概括能力上都是一次提升。以词为把手,以词作为导向的设计可以成为第一课时的一大亮点,它能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例如,《掌声》一课教学中可以以词语串起,进行主要内容的教学。教师分别出示经过巧妙组合的三组词串:(1)落下残疾、不愿意、默默地;(2)经久不息、掌声;(3)交谈、游戏、不再忧郁、永远感谢。学生在带着感情朗读词语后,尝试着把这三组词串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有了这些词语的提示之后,在说主要内容时就化难为易了。一学生这样说:“小英因为腿落下了残疾,总是默默地坐在班级的角落里,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在一次演讲课上,同学们把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了小英,让她鼓足了勇气完成了演讲。从那以后,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她永远感谢这掌声。”
四、以体验为基调,启动学生的“情感点”
第一课时除了要达到准字通文以外,还应让学生与教材、作者初步交流,进行体验,使学生在情感上进入氛围,让情感有一个良好的启动,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基础。
例一: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掌声》(疏通课文后进行)
师:获得掌声前的小英在你脑海里是个怎样的女孩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谈一谈。
师:因为病魔带走了小英的健康,带走了她与人交流的勇气,所以她很忧郁。
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小英当时的处境——(出示填空)
她是个忧郁的女孩,同学们找她聊天,她却( );
同学们找她游戏,她却( );
同学们找她( ),她却( )……
引读第五小节
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英? (活泼、不再忧郁)是什么让小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师:掌声给小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改变了小英的一生。那么,这掌声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第一课时在很多老师心目中都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即疏通课文,扫除障碍,把书读通顺课文,从而为第二课时“充满感情”地讲解、学习、交流作铺垫,这是教师“一相情愿”的想法。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割裂。孩子的情感一定是伴随文字的学习而来。无论是初步接触课文还是深入解读感悟,都应带着情感。因此,在第一课时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环节很有必要,不必有“抢第二课时饭吃”的担心,相反,情感启动得好,有利于学生饱含感情和阅读期待地进入后续的学习。
第一课时有40分钟,它跟第二课时一样,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历程中的40分钟,分分秒秒都应珍惜。只要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真正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堂中相互渗透,就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
一、以情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兴趣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揭题时若能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就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三借芭蕉扇》
课前播放歌曲《白龙马》
师:同学们会唱吗?会的跟着一齐唱。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是什么故事中的主题曲?
生:《西游记》
师:喜欢故事中的主人公吗?能把歌中唱到的师徒四人的名字写下来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上黑板写,自己商量一下,一人写一个,其余同学在自备本上写,比比谁写的字漂亮。
生:(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真漂亮,在师徒四人中,你们最喜欢谁?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中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三借芭蕉扇》。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听歌、唱歌,写故事中师徒四人的名字,初步评价自己喜欢的西游记人物,接着导入课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进入课文的冲动。
以“趣”揭题,没有一定的模式,它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对文眼的理解以及对“揭题”趣味的知识储备。无论是何“趣”揭题,都讲究“合适”,浅尝辄止和哗众取宠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以字词为重点,抓准学习的“基础点”
字词教学是语文第一课时的“魂”。《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学生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足以说明,不管是哪一学段的教学,字词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死板的字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扎实、灵活、有效地掌握、运用、积累所学的词语,让字词教学的目标能在第一课时得到落实。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理解“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花丛、树林、小溪”,要求学生把“飞过、越过、穿过”几个动词贴在图中相应的位置。学生通过图画的张贴就明白了:因为花丛不高,所以蝴蝶可以飛过花丛。树林比花丛高,蝴蝶只能穿过它。蝴蝶飞过小溪时不能停留,所以只能用越过。形象直观的简笔画和词语有机结合,不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领悟到了用词的准确。看似随意,其实是老师巧妙的预设,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词义的教学。
三、以词串为抓手,给出训练的“提升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学生不同的要求,巧用教材中的词串作为把手,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概括节意、段意乃至全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概括能力上都是一次提升。以词为把手,以词作为导向的设计可以成为第一课时的一大亮点,它能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例如,《掌声》一课教学中可以以词语串起,进行主要内容的教学。教师分别出示经过巧妙组合的三组词串:(1)落下残疾、不愿意、默默地;(2)经久不息、掌声;(3)交谈、游戏、不再忧郁、永远感谢。学生在带着感情朗读词语后,尝试着把这三组词串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有了这些词语的提示之后,在说主要内容时就化难为易了。一学生这样说:“小英因为腿落下了残疾,总是默默地坐在班级的角落里,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在一次演讲课上,同学们把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了小英,让她鼓足了勇气完成了演讲。从那以后,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她永远感谢这掌声。”
四、以体验为基调,启动学生的“情感点”
第一课时除了要达到准字通文以外,还应让学生与教材、作者初步交流,进行体验,使学生在情感上进入氛围,让情感有一个良好的启动,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基础。
例一: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掌声》(疏通课文后进行)
师:获得掌声前的小英在你脑海里是个怎样的女孩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谈一谈。
师:因为病魔带走了小英的健康,带走了她与人交流的勇气,所以她很忧郁。
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小英当时的处境——(出示填空)
她是个忧郁的女孩,同学们找她聊天,她却( );
同学们找她游戏,她却( );
同学们找她( ),她却( )……
引读第五小节
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英? (活泼、不再忧郁)是什么让小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师:掌声给小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改变了小英的一生。那么,这掌声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第一课时在很多老师心目中都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即疏通课文,扫除障碍,把书读通顺课文,从而为第二课时“充满感情”地讲解、学习、交流作铺垫,这是教师“一相情愿”的想法。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割裂。孩子的情感一定是伴随文字的学习而来。无论是初步接触课文还是深入解读感悟,都应带着情感。因此,在第一课时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环节很有必要,不必有“抢第二课时饭吃”的担心,相反,情感启动得好,有利于学生饱含感情和阅读期待地进入后续的学习。
第一课时有40分钟,它跟第二课时一样,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历程中的40分钟,分分秒秒都应珍惜。只要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真正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堂中相互渗透,就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