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只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啃老族进行道德批判是远远不够的。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啃老”,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被孩子“啃”,这种怪异现象所折射出的民生之困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思的。
从道德层面上说,成年子女赖在家中啃父母老本,不但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反而加重了父母的负担,这无疑是一种不道德、为人所不齿的行为。在此意义上,江苏拟将约束啃老族写入法律,有其现实针对性,体现了政府对维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视,其出发点是好的。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琐事,一地鸡毛,将啃老这种“家务事”,上升到法律层面加以规定,却存在诸多难题。
立法多此一举
“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上海保瑞律师事务所律师熊立民接受记者采访是这样表示。
“荀子说‘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意思就是,法律法规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也不可能自动被执行。现在这个禁止啃老的立法实在太简单了,听上去好像法律是个自动协议一样,只要写在纸头上就能自动达成目的一样。可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不是法律可以解决的。成年子女要问父母要钱,如果愿意给,你法律就不能禁止,如果父母不愿意给,子女用恐吓,暴利等各种办法强行索取,那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早就明文规定,‘老年人有权依法处分个人的财产,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和这次《条例》修改稿里讲的是一回事。既然之前的法律已经足够用了,你现在再出台这条法律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子女“啃老”毕竟属于道德范畴的事情,实在犯不着用立法去干涉。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期待以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道德领域的事情,很容易陷入立法万能的误区。法律向道德私域不断扩张的结果,便是社会道德概念的模糊。当人们做一件事情,只知道从法律而不是道德伦理上去判断,这样的社会显然是非常可怕的。上海公益律师事务所律师於炯也对此表示赞同。他举例说,我国法律曾有过判例,有一个已经年满18岁的子女要上大学,问父母要学费,但父母不给,子女就把父母告上法庭,要求父母给他学费,最后被法院驳回。显然,法律从来就没有规定给成年子女“啃老”的权利。“如果子女要买房,父母不愿意给钱,那法律肯定是支持的。禁止啃老的立法原则是只有在现行法律界限标准不清晰,父母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才需要制订的,但现在的法律已经很清晰了,没必要再多这么一句空文。”
认定执行存在困难
於律师还表示,光从这条法规的内容上看,“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这一点也难界定。“事实上‘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果孩子失业了,当然属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那低收入者算不算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呢?还有的明明有工作能力,就是不愿意去工作,是不是也算‘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呢?”另外很多时候啃老所涉及的都是一茶一饭,数额非常零碎,法律如何认定是个问题,有几个老人会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与儿女们较真也是个问题。而如果不是零碎小钱,而是父母支援子女买房买车的话,这样的大宗支出算不算啃老呢?而且中国社会当下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和子女的财产并不像西方国家分得那么清楚,很多时候父母和子女的财产是一个混合体,双方没有也不愿意设置非常明确的界限,一方面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另一方面老人以财力支援子女也显得理所当然。如果真的要打官司,到时候举证也是个问题。
“法规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可执行,但这条法律我觉得很难执行。”於律师最后总结说。
啃老折射社会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表示,一次参加电视台关于啃老的节目时,一边的观众是老人,一边是年轻的学生。近似于一边是被啃族,一边是啃老族。但奇怪的是,当主持人问起啃老这个问题时,两边竟出奇地一致,被啃的觉得该被啃,而啃人的觉得理所当然,周瑜黄盖,愿打愿挨,剩下中间几个持异议的嘉宾莫名尴尬。
说到底,法律不外乎人情,血脉相通,亲情相连。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当子女真的缺乏谋生能力时,有几个做父母的能够做到无动于衷,坐视不管呢?显然,这种基于血缘、亲情基础上怒放的人性之光不是一纸法令能遮蔽的。只要父母愿意给,法律是根本管不着的。
不过换个角度看,父母愿意给不代表父母愿意给。有谁不希望子女自力更生,自己养老无忧呢?可就业难和买房难却是摆在当代青年面前的现实难题,让做父母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养老需求放在子女成家立业的需求之后。事实上,除了极少数品德恶劣之徒以外,一般人成年之后,都不愿意整天坐在家里啃老,都愿意自己劳动,自己生活,哪怕是工作辛苦一点,收入低一点,只要能够过得去,都还是愿意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无数大学毕业生跑断了腿也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些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工作强度极大,收入却非常微薄,有些私人企业还变着法子拒交国家规定的社保。用网络流行语说,“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能做一个月光族已经不错了,啃老则实属无奈。
有的年轻人虽然收入不错,但面对当前的房价,却依然无能为力,对于任何父母来说,都希望子女过得幸福安康,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蚁族,有条件的父母自然愿意帮子女分担这沉重的担子。
说到底,就业难,收入不公,物价飞涨,房价过高等老大难的民生问题是造成啃老族越发壮大的根本原因。而青年普遍的困难也就成了全家人的困难,家庭普遍的困难聚集起来,就成了社会普遍的困境。
房价不跌 啃老难止
记者有个大学同学,贵州人,交了个上海女友,俗称凤凰男。去年夏天,他父母千里迢迢赶来上海与未来的亲家商谈婚事,面对上海的房价,双方商议后决定拼两家全力给两个孩子在上海买套两室一厅的二手房做婚房。此前数月女友母亲早已天天跑中介给孩子们物色合适的房子,双方谈定后不消半月,丈母娘就做主敲定了婚房——总价190万元的房子,女方父母掏出一大半养老金出60万元,男方父母则几乎挖空养老金出50万元,两个孩子还需要背上6000多元的月供,此外由于“出血”过多,家里已没有余钱装修和筹备婚礼,因此眼下已经领证的小夫妻依然挤在丈母娘家,新房则租出去赚点装修钱,至于婚礼何时操办,还得走一步看一步了……
去年7月正是调控敏感期,但事实证明,丈母娘当时做了一个无比艰难却万分英明的决定——这套房子放到半年后,至少要220万元才能拿下。
在“工资与非洲接轨,物价与欧美接轨,房价与火星接轨”的今天,神马养老规划、风险控制、资产配置比例都成了浮云。与其说是一心买房丈母娘推高房价,不如说是屡调屡涨的房价使得所有人都形成了心理预期——既然房价还要涨,不如现在咬咬牙先给孩子啃了,莫等以后牙齿咬破了也啃不起。
事实上,像记者这样的80后如今都到了成家的年纪。然而据记者观察,身边同龄的男生,凡是家里有房子的,大都已经或准备结婚,凡是家里拿不出婚房的,不是一直都被迫高唱单身情歌,就是不得不大学里的原配分手。前一种情况一般都是啃老族(婚房都由父母准备),后一种情况是无老可啃,只能坐以待毙,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就是像我同学那样,双方父母都心甘情愿拿出养老金给孩子啃——在现实语境中,父母的养老钱被孩子啃去买婚房,不但孩子心安理得,做父母的也觉得理所当然——别人家都给孩子啃,我若有条件却不给啃,那就是我的不是了。面对如此吊诡而扭曲的现实,用法律禁止啃老的想法简直连浮云都谈不上。
与60后和70后相比,80后在购置婚房的问题上的确有够悲催——与10年前70后进入婚育年龄时相比,如今80后在同样年龄时的平均工资水平只增加了一倍不到,但房价却上涨了近7倍。换句话说,只要房价继续这样高歌猛进,政府又无法给数量庞大的城市年轻人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话,那啃老族就会越来越多(除了少数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主动啃老族,更多的是工作稳定,勤勉上进,但在高房价面前也不得不被动啃老的年轻人),因啃老产生的家庭社会矛盾也会越来越多。
从道德层面上说,成年子女赖在家中啃父母老本,不但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反而加重了父母的负担,这无疑是一种不道德、为人所不齿的行为。在此意义上,江苏拟将约束啃老族写入法律,有其现实针对性,体现了政府对维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视,其出发点是好的。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琐事,一地鸡毛,将啃老这种“家务事”,上升到法律层面加以规定,却存在诸多难题。
立法多此一举
“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上海保瑞律师事务所律师熊立民接受记者采访是这样表示。
“荀子说‘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意思就是,法律法规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也不可能自动被执行。现在这个禁止啃老的立法实在太简单了,听上去好像法律是个自动协议一样,只要写在纸头上就能自动达成目的一样。可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不是法律可以解决的。成年子女要问父母要钱,如果愿意给,你法律就不能禁止,如果父母不愿意给,子女用恐吓,暴利等各种办法强行索取,那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早就明文规定,‘老年人有权依法处分个人的财产,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和这次《条例》修改稿里讲的是一回事。既然之前的法律已经足够用了,你现在再出台这条法律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子女“啃老”毕竟属于道德范畴的事情,实在犯不着用立法去干涉。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期待以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道德领域的事情,很容易陷入立法万能的误区。法律向道德私域不断扩张的结果,便是社会道德概念的模糊。当人们做一件事情,只知道从法律而不是道德伦理上去判断,这样的社会显然是非常可怕的。上海公益律师事务所律师於炯也对此表示赞同。他举例说,我国法律曾有过判例,有一个已经年满18岁的子女要上大学,问父母要学费,但父母不给,子女就把父母告上法庭,要求父母给他学费,最后被法院驳回。显然,法律从来就没有规定给成年子女“啃老”的权利。“如果子女要买房,父母不愿意给钱,那法律肯定是支持的。禁止啃老的立法原则是只有在现行法律界限标准不清晰,父母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才需要制订的,但现在的法律已经很清晰了,没必要再多这么一句空文。”
认定执行存在困难
於律师还表示,光从这条法规的内容上看,“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这一点也难界定。“事实上‘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果孩子失业了,当然属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那低收入者算不算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呢?还有的明明有工作能力,就是不愿意去工作,是不是也算‘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呢?”另外很多时候啃老所涉及的都是一茶一饭,数额非常零碎,法律如何认定是个问题,有几个老人会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与儿女们较真也是个问题。而如果不是零碎小钱,而是父母支援子女买房买车的话,这样的大宗支出算不算啃老呢?而且中国社会当下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和子女的财产并不像西方国家分得那么清楚,很多时候父母和子女的财产是一个混合体,双方没有也不愿意设置非常明确的界限,一方面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另一方面老人以财力支援子女也显得理所当然。如果真的要打官司,到时候举证也是个问题。
“法规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可执行,但这条法律我觉得很难执行。”於律师最后总结说。
啃老折射社会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表示,一次参加电视台关于啃老的节目时,一边的观众是老人,一边是年轻的学生。近似于一边是被啃族,一边是啃老族。但奇怪的是,当主持人问起啃老这个问题时,两边竟出奇地一致,被啃的觉得该被啃,而啃人的觉得理所当然,周瑜黄盖,愿打愿挨,剩下中间几个持异议的嘉宾莫名尴尬。
说到底,法律不外乎人情,血脉相通,亲情相连。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当子女真的缺乏谋生能力时,有几个做父母的能够做到无动于衷,坐视不管呢?显然,这种基于血缘、亲情基础上怒放的人性之光不是一纸法令能遮蔽的。只要父母愿意给,法律是根本管不着的。
不过换个角度看,父母愿意给不代表父母愿意给。有谁不希望子女自力更生,自己养老无忧呢?可就业难和买房难却是摆在当代青年面前的现实难题,让做父母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养老需求放在子女成家立业的需求之后。事实上,除了极少数品德恶劣之徒以外,一般人成年之后,都不愿意整天坐在家里啃老,都愿意自己劳动,自己生活,哪怕是工作辛苦一点,收入低一点,只要能够过得去,都还是愿意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无数大学毕业生跑断了腿也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些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工作强度极大,收入却非常微薄,有些私人企业还变着法子拒交国家规定的社保。用网络流行语说,“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能做一个月光族已经不错了,啃老则实属无奈。
有的年轻人虽然收入不错,但面对当前的房价,却依然无能为力,对于任何父母来说,都希望子女过得幸福安康,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蚁族,有条件的父母自然愿意帮子女分担这沉重的担子。
说到底,就业难,收入不公,物价飞涨,房价过高等老大难的民生问题是造成啃老族越发壮大的根本原因。而青年普遍的困难也就成了全家人的困难,家庭普遍的困难聚集起来,就成了社会普遍的困境。
房价不跌 啃老难止
记者有个大学同学,贵州人,交了个上海女友,俗称凤凰男。去年夏天,他父母千里迢迢赶来上海与未来的亲家商谈婚事,面对上海的房价,双方商议后决定拼两家全力给两个孩子在上海买套两室一厅的二手房做婚房。此前数月女友母亲早已天天跑中介给孩子们物色合适的房子,双方谈定后不消半月,丈母娘就做主敲定了婚房——总价190万元的房子,女方父母掏出一大半养老金出60万元,男方父母则几乎挖空养老金出50万元,两个孩子还需要背上6000多元的月供,此外由于“出血”过多,家里已没有余钱装修和筹备婚礼,因此眼下已经领证的小夫妻依然挤在丈母娘家,新房则租出去赚点装修钱,至于婚礼何时操办,还得走一步看一步了……
去年7月正是调控敏感期,但事实证明,丈母娘当时做了一个无比艰难却万分英明的决定——这套房子放到半年后,至少要220万元才能拿下。
在“工资与非洲接轨,物价与欧美接轨,房价与火星接轨”的今天,神马养老规划、风险控制、资产配置比例都成了浮云。与其说是一心买房丈母娘推高房价,不如说是屡调屡涨的房价使得所有人都形成了心理预期——既然房价还要涨,不如现在咬咬牙先给孩子啃了,莫等以后牙齿咬破了也啃不起。
事实上,像记者这样的80后如今都到了成家的年纪。然而据记者观察,身边同龄的男生,凡是家里有房子的,大都已经或准备结婚,凡是家里拿不出婚房的,不是一直都被迫高唱单身情歌,就是不得不大学里的原配分手。前一种情况一般都是啃老族(婚房都由父母准备),后一种情况是无老可啃,只能坐以待毙,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就是像我同学那样,双方父母都心甘情愿拿出养老金给孩子啃——在现实语境中,父母的养老钱被孩子啃去买婚房,不但孩子心安理得,做父母的也觉得理所当然——别人家都给孩子啃,我若有条件却不给啃,那就是我的不是了。面对如此吊诡而扭曲的现实,用法律禁止啃老的想法简直连浮云都谈不上。
与60后和70后相比,80后在购置婚房的问题上的确有够悲催——与10年前70后进入婚育年龄时相比,如今80后在同样年龄时的平均工资水平只增加了一倍不到,但房价却上涨了近7倍。换句话说,只要房价继续这样高歌猛进,政府又无法给数量庞大的城市年轻人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话,那啃老族就会越来越多(除了少数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主动啃老族,更多的是工作稳定,勤勉上进,但在高房价面前也不得不被动啃老的年轻人),因啃老产生的家庭社会矛盾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