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言意兼得”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然而,由于我们太在乎学习的结果,导致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感知语言的意义,在开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阅读课堂 教学片断 语言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09
【课堂重现】
师:读了开天辟地这个故事,盘古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课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他进行评价。现在把你的思考与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待会儿每组可以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
师:请各小组推荐的同学做好与大家交流的准备,请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做好发言的准备。
生1:我想用一首诗来评价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为民造福
川流不息的江河,是他的血液
辽阔无垠的大地,是他的肌肤
四季的风和云,是他的气息
轰隆隆的响雷,是他的声音
淅淅沥沥的小雨,是他的汗水
雄伟的高山,是他的肌肉
太阳和月亮,是他的双眸
只因为他,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
生2:我同意他的评价。不过,我的语言更简洁,就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盘古以它的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化生万物,他一生都在为民造福。我还配了三幅插图:第一幅是他开天辟地,第二幅是他顶天立地,第三幅是他化生万物。
师:这两位同学都从课文中提炼出盘古最大的贡献。
生:我想这样评价盘古:他的职业是开天辟地,身材巨大,成就是化生万物,特点是舍己为人,为民造福。总之一句话:最有爱的大神!
师:好一句“最有爱的大神”,点评精辟!
生:我写了一段韵文:很久以前,天地不分,混沌一团。天神盘古,昏睡万年,睁眼一看,漆黑一片。猛翻立坐,“咔嚓”一声,鸡蛋裂缝。左凿右斧,猛劈猛凿,大蛋破碎。青清上升,重浊下降,变天变地。天地分开,日增一丈。几万年过,盘古力竭,微笑倒下。临死之前,化生万物:声音变雷霆,左眼变太阳,右眼变月亮,肌肉变高山,血液变江河,筋脉变大道,皮肤变良田。盘古开天,造福万物。
(全班掌声)
师:真了不起!谁来评价一下他的发言?
生1:把课文改编成了一段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他的概括能力真强,把长文浓缩成了短文。
师:好,谁愿意继续交流?
生:我用一张表格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盘古:力量——我给他90分,课文中具体表现在“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意志力——我给95分,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神力——我给他85分,课文中的描写是“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地之间,不让它们再合拢”。最后一个方面是精神——我给他100分,他的身体化成风、云、雷、太阳、月亮、三山五岳、江河、大道、雨露甘霖。总评95分。
师:真是个称职的好评委,每一个方面都打分,还有总分。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他和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他还引用课文中的语句。
师:是的,借用课文中具体词句能让我们的评价更有说服力!
……
【教学思考】
语文,一直是个令人诟病的学科:学生害怕语文,枯燥又没有成就感;教师不喜欢语文,负担重,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我们自己将语文学习的天地窄化了,是我们只看到字面的意义而没有看到文字背后的灵魂。
一、在自由的空间里感知语言的意义
英国哲学家怀海特说过:“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清华大学教授谭浩强也曾说过:“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思考”。智力教育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智慧。那何为智慧呢?智慧如何获得?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解决解决问题,使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智慧高于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更注重自由,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以免影响他对智慧的感悟,或是对知识和智慧产生恐惧感。
当我们将语文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时,他们的智慧会让你感受到课堂的精彩。“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评价盘古”这个话题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他们有的用诗歌来吟咏,有的用图画来反映,有的用表格来说明。如此,孩子语文学习的空间被“洞开”,思维空间被“打开”,这样的语文学习让孩子们披上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像这样的语文学习,就学生而言,不仅调用所有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运用了语言,进而获得了言语智慧和思维发展,学会了学习。
二、在开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
俗话说:“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课改多年,但还是有很多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观照课文,从而产生出“成人化”的意义和价值观,进而用机械、粗暴的方式强加给孩子。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惯常的教学是设计一个半开放的问题来驱动:“我们认识了( )的盘古”,教师预设的答案也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无私奉献”“为民造福”“英勇无畏”等。如此,本应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被僵化成了一个个抽象的、生冷的词语,课堂教学变得虽有“意”却无“情”,虽有人却无“魂”。
本案例中,孩子诗歌中“盘古开天辟地,为民造福 / 川流不息的江河,是他的血液……只因为他,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优美的诗句,对盘古的赞美自然流畅、清新质朴。而接下来,孩子用韵文、图画与表格等形式,直抒胸臆,与诗歌的意蕴虽不相同,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对本文的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着痕迹但尽显风流。
“言意兼得”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很多时候,我们太在乎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太在乎今天的收获,而忽略明天的意义。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原本应该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却变得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由于我们的成就动机过高,而不得不以牺牲儿童今天的幸福为代价,以泯灭儿童的思维创造力为代价。试想,如果没有了儿童的幸福,没有了儿童的创造力,又何来祖国的明天呢?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阅读课堂 教学片断 语言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09
【课堂重现】
师:读了开天辟地这个故事,盘古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课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他进行评价。现在把你的思考与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待会儿每组可以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
师:请各小组推荐的同学做好与大家交流的准备,请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做好发言的准备。
生1:我想用一首诗来评价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为民造福
川流不息的江河,是他的血液
辽阔无垠的大地,是他的肌肤
四季的风和云,是他的气息
轰隆隆的响雷,是他的声音
淅淅沥沥的小雨,是他的汗水
雄伟的高山,是他的肌肉
太阳和月亮,是他的双眸
只因为他,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
生2:我同意他的评价。不过,我的语言更简洁,就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盘古以它的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化生万物,他一生都在为民造福。我还配了三幅插图:第一幅是他开天辟地,第二幅是他顶天立地,第三幅是他化生万物。
师:这两位同学都从课文中提炼出盘古最大的贡献。
生:我想这样评价盘古:他的职业是开天辟地,身材巨大,成就是化生万物,特点是舍己为人,为民造福。总之一句话:最有爱的大神!
师:好一句“最有爱的大神”,点评精辟!
生:我写了一段韵文:很久以前,天地不分,混沌一团。天神盘古,昏睡万年,睁眼一看,漆黑一片。猛翻立坐,“咔嚓”一声,鸡蛋裂缝。左凿右斧,猛劈猛凿,大蛋破碎。青清上升,重浊下降,变天变地。天地分开,日增一丈。几万年过,盘古力竭,微笑倒下。临死之前,化生万物:声音变雷霆,左眼变太阳,右眼变月亮,肌肉变高山,血液变江河,筋脉变大道,皮肤变良田。盘古开天,造福万物。
(全班掌声)
师:真了不起!谁来评价一下他的发言?
生1:把课文改编成了一段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他的概括能力真强,把长文浓缩成了短文。
师:好,谁愿意继续交流?
生:我用一张表格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盘古:力量——我给他90分,课文中具体表现在“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意志力——我给95分,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神力——我给他85分,课文中的描写是“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地之间,不让它们再合拢”。最后一个方面是精神——我给他100分,他的身体化成风、云、雷、太阳、月亮、三山五岳、江河、大道、雨露甘霖。总评95分。
师:真是个称职的好评委,每一个方面都打分,还有总分。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他和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他还引用课文中的语句。
师:是的,借用课文中具体词句能让我们的评价更有说服力!
……
【教学思考】
语文,一直是个令人诟病的学科:学生害怕语文,枯燥又没有成就感;教师不喜欢语文,负担重,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我们自己将语文学习的天地窄化了,是我们只看到字面的意义而没有看到文字背后的灵魂。
一、在自由的空间里感知语言的意义
英国哲学家怀海特说过:“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清华大学教授谭浩强也曾说过:“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思考”。智力教育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智慧。那何为智慧呢?智慧如何获得?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解决解决问题,使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智慧高于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更注重自由,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以免影响他对智慧的感悟,或是对知识和智慧产生恐惧感。
当我们将语文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时,他们的智慧会让你感受到课堂的精彩。“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评价盘古”这个话题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他们有的用诗歌来吟咏,有的用图画来反映,有的用表格来说明。如此,孩子语文学习的空间被“洞开”,思维空间被“打开”,这样的语文学习让孩子们披上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像这样的语文学习,就学生而言,不仅调用所有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运用了语言,进而获得了言语智慧和思维发展,学会了学习。
二、在开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
俗话说:“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课改多年,但还是有很多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观照课文,从而产生出“成人化”的意义和价值观,进而用机械、粗暴的方式强加给孩子。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惯常的教学是设计一个半开放的问题来驱动:“我们认识了( )的盘古”,教师预设的答案也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无私奉献”“为民造福”“英勇无畏”等。如此,本应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被僵化成了一个个抽象的、生冷的词语,课堂教学变得虽有“意”却无“情”,虽有人却无“魂”。
本案例中,孩子诗歌中“盘古开天辟地,为民造福 / 川流不息的江河,是他的血液……只因为他,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优美的诗句,对盘古的赞美自然流畅、清新质朴。而接下来,孩子用韵文、图画与表格等形式,直抒胸臆,与诗歌的意蕴虽不相同,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对本文的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着痕迹但尽显风流。
“言意兼得”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很多时候,我们太在乎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太在乎今天的收获,而忽略明天的意义。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原本应该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却变得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由于我们的成就动机过高,而不得不以牺牲儿童今天的幸福为代价,以泯灭儿童的思维创造力为代价。试想,如果没有了儿童的幸福,没有了儿童的创造力,又何来祖国的明天呢?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