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概括能力训练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she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多数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竞赛课,鲜见让学生概括段意和课文主要内容等环节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迟滞,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主次不分。误把冗余信息、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二是以偏概全。有的同学概括时顾此失彼,只关注到部分材料,不能驾驭整体。三是无法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升华性概括。四是表述不畅。机械照搬文中的语句。
  然而,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一至三年级段学生的概括,主要是指向事物直观形象、外部的特征:而四至六年级段学生的概括,则逐步过渡到以本质、抽象层次为主。此时他们已经能够初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部联系作抽象概括。
  依据规律组织教学,我们的教学才能务实高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一课时,巧把文中的三幅插图放大。做成三个圆形彩色图板。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浏览课文,快速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并让学生按文中先后顺序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分别说说每幅图讲了什么,最后连起来概括三幅图的内容。学生图文结合,轻而易举地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此安排,有情有趣,易学便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实实在在地操练了概括能力。
  培养概括能力,要重视丰富训练形式,契合文本特点。如描写人物的文字,可以训练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叙事的内容,可以抓住“六要素”,概括事情梗概;描写景物的精彩片段,可以概括景物的特征和作者的写法;说明事物的语言,可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议论性的材料,针对那些很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它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观点等。
其他文献
一、有一根钓竿待你去交给    尽管“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真正把这个道理变成自己的理念,进而变成教学行为,这中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老师给了孩子很多的鱼,却没想到给他们一根钓竿。  在语文教学中,我时时提醒自己要从“自我中心”的倾向中走出来,适当淡化自身作为教育者的台前意识。决不搞个人独唱,决不去越俎代庖。要切实强化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地位,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
[教学现场]    2008年秋,我受邀担任一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评委。  听课前我拿到日程表一看。在本次活动的12节语文课中,竟有3位老师同时执教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我猜想:3位老师都选了这一课,可能是因为好多课一些名教师、特级教师都上过了,大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次就选一个大家不怎么上的新课型,或许能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因此,我對这3节课也充满了期盼!  第一位老师很有
这是一节经过学生自己准备并呈现的课。教学内容:《如梦令》《渔歌子》。课堂上,我则作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一分子。坐在学生的位置上,讲台上则站着两位学生夏若凡和封秋锐。  夏若凡开讲:“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词两首。”封秋锐财转身工工整整地板书了课题。  接下来,夏若凡介绍了《如梦令》的作者李清照、《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以及写作背景,那自信的样子一点不亚于真正的老师。  下面是小老师请同学把课文读一下,并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