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明确一种牛蛙(Rana catesbiana Shaw)传染性疾病的致病病原,本研究利用收集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病料的鲤鱼表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cell line, EPC)出现变圆、脱落等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表明其可能为虹彩病毒,进一步的基因组PCR鉴定和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一株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 virus, RGV),称之为RGV-FJ。攻毒试验表明,感染RGV-FJ的牛蛙出现腹部及大腿出血,肝脏变白肿大,脾脏、肾脏及肺部出血等症状。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攻毒组牛蛙皮肤的黏液层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细胞间红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肝细胞肿胀或萎缩、坏死、排列紊乱,门静脉与肝组织剥离,红细胞渗出且肿胀成不规则形态;肾脏的肾小管管腔狭窄,细胞界限模糊,大量红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肺部囊泡细胞排列紊乱,有大量红细胞浸润、淤积。同时利用透射电镜在蛙的肺部观察到病毒粒子。PCR检测显示,攻毒组牛蛙肝脏、脾脏、肾脏、肠道、肌肉、皮肤和肺中均可检测到RGV-FJ,这表明牛蛙发生了RGV-FJ的系统侵染;攻毒组牛蛙从攻毒第2天开始出现死亡,第4天的累计死亡率达到94.12%;并从病死牛蛙的主要内脏器官中重新分离出了RGV-FJ。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RGV-FJ具有较强致病性,这为进一步开展分离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