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当时许多同龄人一样,由于“文革”,17岁的李宁初中还没读完,就下乡插队去了。
这一去,就是8年。
8年很短,也很长。其间,组织上多次要调她回城,她都谢绝了。为什么?李宁自己也说不清,“或许是对那些职业不来电吧!”
“桂平市桂平镇中学缺一名民办教师,去不去?”组织上再次来人。这时,李宁的插队生涯准备跨过第9年的门槛。
“去!”李宁的兴奋神经终于被调动了起来。
李宁如愿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尽管是民办的。
但初中没毕业就去当中学教师,李宁心里没底。她叮嘱学生们叫她“姐姐”。不要叫“老师”,她要和大家一起学习。
李宁在桂平镇中学教了5年书,也读了5年书。学生们中考,李宁也中考;别人考高中,李宁考中师。
中师毕业后,李宁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只不过从中学“掉”到了桂平镇中心小学。
李宁乐此不疲。
心“急”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许多中小学墙壁或宣传栏上最显眼的字句。
在桂平镇中心小学,找不到这样的字眼。这话,藏在了老师们的心里。
“学校有3000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好坏只是学校的1/3000;而对于一个家庭,则是100%!”1990年,李宁担任桂平镇中心小学校长,在第一次就职演讲中,她道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
此后的每一次教师例会,李宁都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自创的“3000定律”。她说:“信任值千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别人的孩子在我心上。”
李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李校长,这孩子我教不了了!我想让他休学。”这一天,学生陈某的家长找到李宁,眉头上的愁绪堆成了一座山。
原来,陈某迷恋上了电子游戏,暑假期间几乎都在网吧里度过,任家长扯掉耳朵,也拉不回来。
“走!”李宁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带着家长找到陈某的班主任。
在班主任那里,李宁了解到陈某在数学课上特别爱解答应用题,于是李宁就对他说:“听说你最能解应用题,我佩服你!我小学的时候最怕应用题了。”
“真的?”陈某抑制不住兴奋。“是的,你能帮帮我吗?”李宁说。
“我帮您?”陈某惊讶地问。“给同学们当数学顾问,把你的解题方法教给大家!”李宁微笑着激励他。
李宁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礼物”——记事本,要求他每天在本子上记录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忧伤,记录今天的感想和明天的计划,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
没多久,陈某的思想转变了,上课认真了,还当上了班级网络管理员,也不再沉迷于网吧了。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每一个后进生,都能让李宁为之牵肠挂肚。她说,后进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爱。
为让这种爱惠泽所有的后进生,李宁探索出一套“后进生管理模式”:将他们归入档案管理,不与其他学生同步评价,家长、班主任、学校三方签字,共同寻求转化方法。这一切,都在学生本人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
六(3)班学生周某的转化就颇费周折。周某从小父母双亡,跟随姐姐度日,自从上四年级后,他的厌学情绪日渐高涨,还和社会上的“混混”成群结伴。最后,他甚至自动“停学”了。
李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和班主任莫桂杏多次去家访,但都扑了个空。一天,李宁干脆天刚蒙蒙亮就去突袭,可奇怪的是,仍没看到周某的身影。李宁觉察到这孩子可能躲藏起来了,仔细观察,果真发现卫生间里有人。
但她没有当场揭穿,“失望”地走了。
教育社区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李宁立刻和所在社区取得了联系。在社区领导的协同动员下,3个月后,周某终于背着书包出现在学校。
立刻归入档案,按照“后进生管理模式”操作,分析该生的心理轨迹,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并付诸行动!
经过将近一年的精心关怀,周某终于“脱胎换骨”了。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他捧回了红彤彤的“进步奖”。“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周某颤抖的声音中,透出无尽的感激。
为了心中的孩子,李宁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呕心沥血30年。她说,师范,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教师,前面为什么加“人民”二字?就是让我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教师。
心“大”
李宁好强,她的人生宗旨是逢一必争、逢冠必夺。她常说:“要么不办,要办,就办家长满意的学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李宁不怕。她始终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要让墙壁会说话,让树木有灵气,让每件物品有情感,让每位学生都受到熏陶。这就是“环境育人”,这就是她最推崇的教育思想。
于是,在这所普通的乡镇小学,标准化的塑胶跑道、综合劳技室和逸夫大楼,构成了校园的美丽风景;校门左边的橱窗里,学生绘制的《争当“五小公民”卡通画》色彩斑斓;各班的《学习园地》中,孩子们的智慧和童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信息技术的捷足先登,更是为校园平添了几分现代化气息。1980年,李宁利用幻灯片演示了“月食”发生的过程,深受学生欢迎,这让她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20年来,李宁一直很重视开发多媒体网络化教学资源,很多项目处于全区领先水平。学校1999年建立校园网,之后又开通了光纤互联网,建成125个工作站、250G容量的教学资源库,实现全校45个教学班“班班通”,从一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优越的电化条件,拉住了学生进人营业性网吧的脚步。2005年寒暑假,李宁曾做了一次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全校45个班中,有41个班没有学生进入网吧,其他班进入网吧的学生也不超过3人。
消息传开去,桂平乃至贵港市同类学校都称是个“奇迹”。然而,这样的“奇迹”并没有让李宁满足,她仍在探索更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005年9月的一天,学生家长黄国光正在出差途中。忽然,他收到了一条署名“桂平中心小学”的短信:“爸爸,我到学校了!”
一股暖流从心里淌过,长年在外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黄国光,哭了。
这,又是李宁校长的一大“杰作”。为改革古老的家访制度,李宁争取到了中国移动桂平分公司价值10万元的“免费馅饼”——“家校通”。“家校通”以手机短信为载体,适时反馈孩子在校的信息,搭起了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每天孩子一进校门,家长们就会收到一条短信:“爸妈,我到学校了!”放学后,家长们又得以被告知:“爸妈,我离开学校了!”家长覃萌深有感触地说:“每当收到短信的时候,也是我最放心的时候。”
李宁的“鬼点子”远不止此。在未成年人犯罪令很多教师头疼时,李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决定让孩子“把法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学法、懂法、用法,她要让孩子拿起法律的武器,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家长罗燕珍就见识了外孙女梁严芝的“厉害”。看到有人在小巷乱停车辆,刚上二年级的阿芝就搬出《道路交通安全法》来与司机较真;铁通工作人员擅自在她家墙壁上钻孔,阿芝理直气壮地正告对方:“这损害了我们家的权益。”并要拨110报警……
“把法带回家”教育活动,也使得拾金不昧精神在校园里发扬光大。2005年11月,六年级学生黄成华和黄国润捡到了8000多元人民币,他们二话没说,交给了市委。
正是这么心“大”的李宁,让一所其貌不扬的乡镇小学在桂平市声名鹊起,让她的学生一次次登上了全国性的领奖台……
心“静”
挑战,接踵而来。
担子最重是2001年。当时,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在桂平拉开,原来的教委办撤消了,中心小学校长承担了原教委办的一切工作。
一个人如何唱好两台戏?李宁一时有些迷茫了。
“以点带面,逐步辐射!”经过反复思考,李宁得出这8个字。
经过几年的实践,李宁的“八字方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桂平中心小学发展如日中天的同时,整个桂平镇的基础教育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还成了其他乡镇教改的模板。
这也再次印证了李宁“少说话,多做事”处世原则的功效。有人曾把“李宁”两个字巧妙地拆分为“桃李不言,宁静致远”,正是这种宁静的心态,使李宁拥抱成功。
任校长这些年里,成绩来了,功名也来了;专家来了,媒体也来了……面对堆积如山的荣誉,李宁十分淡然。她说:“成绩是大家的,我为大家自豪!”
桂平镇中心校成了“牌子”后,不少年轻人把进入该校当老师作为奋斗目标,可目标一旦实现,一些人就松懈了。
教师李伟琼至今仍感到非常惭愧。她一毕业就分到桂平中心校,拿到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然而不久,她每天除了应付上课,就是泡歌舞厅,成了名副其实的“舞王”。
“李老师,我想知道,您是怎么成为‘舞王’的?”李宁谦逊地向李伟琼老师“请教”。
“勤奋呗!”李老师有些自鸣得意。
“我就喜欢这种勤奋精神!不过,您毕业几年了?教学上是否也努力奋斗了?”李宁这一问,让平时能说会道的李老师顿时哑口无言。
从李宁温柔的批评中走出来,李老师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了教学上。2003年,她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捧着荣誉,她感慨万千:“不管什么时候,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最重要啊!”
人们都说,李宁是教师的典型,更是一名典型的教师。从教28年来,为了心中那些别人的孩子,她费尽了所有的心思;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她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而身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她总是孜孜不倦,默默无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数着额头上一天天增多的皱纹,李宁的脚步更急了。
(责编 韦春艳)
这一去,就是8年。
8年很短,也很长。其间,组织上多次要调她回城,她都谢绝了。为什么?李宁自己也说不清,“或许是对那些职业不来电吧!”
“桂平市桂平镇中学缺一名民办教师,去不去?”组织上再次来人。这时,李宁的插队生涯准备跨过第9年的门槛。
“去!”李宁的兴奋神经终于被调动了起来。
李宁如愿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尽管是民办的。
但初中没毕业就去当中学教师,李宁心里没底。她叮嘱学生们叫她“姐姐”。不要叫“老师”,她要和大家一起学习。
李宁在桂平镇中学教了5年书,也读了5年书。学生们中考,李宁也中考;别人考高中,李宁考中师。
中师毕业后,李宁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只不过从中学“掉”到了桂平镇中心小学。
李宁乐此不疲。
心“急”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许多中小学墙壁或宣传栏上最显眼的字句。
在桂平镇中心小学,找不到这样的字眼。这话,藏在了老师们的心里。
“学校有3000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好坏只是学校的1/3000;而对于一个家庭,则是100%!”1990年,李宁担任桂平镇中心小学校长,在第一次就职演讲中,她道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
此后的每一次教师例会,李宁都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自创的“3000定律”。她说:“信任值千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别人的孩子在我心上。”
李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李校长,这孩子我教不了了!我想让他休学。”这一天,学生陈某的家长找到李宁,眉头上的愁绪堆成了一座山。
原来,陈某迷恋上了电子游戏,暑假期间几乎都在网吧里度过,任家长扯掉耳朵,也拉不回来。
“走!”李宁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带着家长找到陈某的班主任。
在班主任那里,李宁了解到陈某在数学课上特别爱解答应用题,于是李宁就对他说:“听说你最能解应用题,我佩服你!我小学的时候最怕应用题了。”
“真的?”陈某抑制不住兴奋。“是的,你能帮帮我吗?”李宁说。
“我帮您?”陈某惊讶地问。“给同学们当数学顾问,把你的解题方法教给大家!”李宁微笑着激励他。
李宁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礼物”——记事本,要求他每天在本子上记录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忧伤,记录今天的感想和明天的计划,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
没多久,陈某的思想转变了,上课认真了,还当上了班级网络管理员,也不再沉迷于网吧了。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每一个后进生,都能让李宁为之牵肠挂肚。她说,后进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爱。
为让这种爱惠泽所有的后进生,李宁探索出一套“后进生管理模式”:将他们归入档案管理,不与其他学生同步评价,家长、班主任、学校三方签字,共同寻求转化方法。这一切,都在学生本人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
六(3)班学生周某的转化就颇费周折。周某从小父母双亡,跟随姐姐度日,自从上四年级后,他的厌学情绪日渐高涨,还和社会上的“混混”成群结伴。最后,他甚至自动“停学”了。
李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和班主任莫桂杏多次去家访,但都扑了个空。一天,李宁干脆天刚蒙蒙亮就去突袭,可奇怪的是,仍没看到周某的身影。李宁觉察到这孩子可能躲藏起来了,仔细观察,果真发现卫生间里有人。
但她没有当场揭穿,“失望”地走了。
教育社区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李宁立刻和所在社区取得了联系。在社区领导的协同动员下,3个月后,周某终于背着书包出现在学校。
立刻归入档案,按照“后进生管理模式”操作,分析该生的心理轨迹,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并付诸行动!
经过将近一年的精心关怀,周某终于“脱胎换骨”了。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他捧回了红彤彤的“进步奖”。“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周某颤抖的声音中,透出无尽的感激。
为了心中的孩子,李宁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呕心沥血30年。她说,师范,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教师,前面为什么加“人民”二字?就是让我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教师。
心“大”
李宁好强,她的人生宗旨是逢一必争、逢冠必夺。她常说:“要么不办,要办,就办家长满意的学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李宁不怕。她始终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要让墙壁会说话,让树木有灵气,让每件物品有情感,让每位学生都受到熏陶。这就是“环境育人”,这就是她最推崇的教育思想。
于是,在这所普通的乡镇小学,标准化的塑胶跑道、综合劳技室和逸夫大楼,构成了校园的美丽风景;校门左边的橱窗里,学生绘制的《争当“五小公民”卡通画》色彩斑斓;各班的《学习园地》中,孩子们的智慧和童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信息技术的捷足先登,更是为校园平添了几分现代化气息。1980年,李宁利用幻灯片演示了“月食”发生的过程,深受学生欢迎,这让她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20年来,李宁一直很重视开发多媒体网络化教学资源,很多项目处于全区领先水平。学校1999年建立校园网,之后又开通了光纤互联网,建成125个工作站、250G容量的教学资源库,实现全校45个教学班“班班通”,从一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优越的电化条件,拉住了学生进人营业性网吧的脚步。2005年寒暑假,李宁曾做了一次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全校45个班中,有41个班没有学生进入网吧,其他班进入网吧的学生也不超过3人。
消息传开去,桂平乃至贵港市同类学校都称是个“奇迹”。然而,这样的“奇迹”并没有让李宁满足,她仍在探索更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005年9月的一天,学生家长黄国光正在出差途中。忽然,他收到了一条署名“桂平中心小学”的短信:“爸爸,我到学校了!”
一股暖流从心里淌过,长年在外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黄国光,哭了。
这,又是李宁校长的一大“杰作”。为改革古老的家访制度,李宁争取到了中国移动桂平分公司价值10万元的“免费馅饼”——“家校通”。“家校通”以手机短信为载体,适时反馈孩子在校的信息,搭起了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每天孩子一进校门,家长们就会收到一条短信:“爸妈,我到学校了!”放学后,家长们又得以被告知:“爸妈,我离开学校了!”家长覃萌深有感触地说:“每当收到短信的时候,也是我最放心的时候。”
李宁的“鬼点子”远不止此。在未成年人犯罪令很多教师头疼时,李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决定让孩子“把法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学法、懂法、用法,她要让孩子拿起法律的武器,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家长罗燕珍就见识了外孙女梁严芝的“厉害”。看到有人在小巷乱停车辆,刚上二年级的阿芝就搬出《道路交通安全法》来与司机较真;铁通工作人员擅自在她家墙壁上钻孔,阿芝理直气壮地正告对方:“这损害了我们家的权益。”并要拨110报警……
“把法带回家”教育活动,也使得拾金不昧精神在校园里发扬光大。2005年11月,六年级学生黄成华和黄国润捡到了8000多元人民币,他们二话没说,交给了市委。
正是这么心“大”的李宁,让一所其貌不扬的乡镇小学在桂平市声名鹊起,让她的学生一次次登上了全国性的领奖台……
心“静”
挑战,接踵而来。
担子最重是2001年。当时,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在桂平拉开,原来的教委办撤消了,中心小学校长承担了原教委办的一切工作。
一个人如何唱好两台戏?李宁一时有些迷茫了。
“以点带面,逐步辐射!”经过反复思考,李宁得出这8个字。
经过几年的实践,李宁的“八字方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桂平中心小学发展如日中天的同时,整个桂平镇的基础教育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还成了其他乡镇教改的模板。
这也再次印证了李宁“少说话,多做事”处世原则的功效。有人曾把“李宁”两个字巧妙地拆分为“桃李不言,宁静致远”,正是这种宁静的心态,使李宁拥抱成功。
任校长这些年里,成绩来了,功名也来了;专家来了,媒体也来了……面对堆积如山的荣誉,李宁十分淡然。她说:“成绩是大家的,我为大家自豪!”
桂平镇中心校成了“牌子”后,不少年轻人把进入该校当老师作为奋斗目标,可目标一旦实现,一些人就松懈了。
教师李伟琼至今仍感到非常惭愧。她一毕业就分到桂平中心校,拿到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然而不久,她每天除了应付上课,就是泡歌舞厅,成了名副其实的“舞王”。
“李老师,我想知道,您是怎么成为‘舞王’的?”李宁谦逊地向李伟琼老师“请教”。
“勤奋呗!”李老师有些自鸣得意。
“我就喜欢这种勤奋精神!不过,您毕业几年了?教学上是否也努力奋斗了?”李宁这一问,让平时能说会道的李老师顿时哑口无言。
从李宁温柔的批评中走出来,李老师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了教学上。2003年,她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捧着荣誉,她感慨万千:“不管什么时候,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最重要啊!”
人们都说,李宁是教师的典型,更是一名典型的教师。从教28年来,为了心中那些别人的孩子,她费尽了所有的心思;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她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而身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她总是孜孜不倦,默默无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数着额头上一天天增多的皱纹,李宁的脚步更急了。
(责编 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