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特性》中“具世性”观念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9020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特性》是卢卡奇晚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此书中,卢卡奇探讨了其对审美特性的认识,提出艺术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具世性”的本质特征,并设置专章对通向具世性的道路进行阐释,把对具世性的论述贯穿于艺术成为独立的反映形式的全过程,置于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一个可供推敲且外延广阔的概念。不仅如此,“具世性”还寄托着卢卡奇用艺术解决人类生活困境的理想,体现着他一生以艺术为人类守夜的信条。通过把握“具世性”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了解卢卡奇对艺术构成方式的哲学论证、其理想的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关于艺术的自为以及参与解决人类当前生活困境等问题的观点,并为艺术的反映论、自主性、社会功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一、“具世性”之内涵
  “具世性”的德文原词是“Welthaftigkeit”,是卢卡奇的一个专用名词,在徐恒醇的中文译本中被译为“具世性”,根据德文词根,它大致包括“完整”“世界”“世俗”之意。通过细读全书和具体语境分析,“具世性”大体上指:艺术作品通过在自身有限的时空内塑造典型化的形象,将广阔的外部世界压缩成一个客观的、感性直观的可见客体,形成一种完整性的、系统性的、闭合性的审美世界,以此来指涉外在世界的内涵无限性与本质现象的统一性。具世性文艺的作用在于它能通过其陶冶和激发作用来塑造人的完整性,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并唤醒个体的类意识,推动人类的发展。卢卡奇的原文表述是“审美反映的具世性意味着,其压缩了的、典型化了的映像被纳入艺术创作的内涵整体之中,由此在一个符号化了的个别场景中,对人类发展的某一行为的记忆被提升到人类自我意识的高度”。因而在卢卡奇的理论体系中,“具世性”这一概念定义的内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内涵整体、形式完整。
  具体而言,在卢卡奇看来,在内涵层面,艺术在内涵上具有无限性,它通过对局部的现实生活片段的模仿表现整体的世界,提供给人以完整、闭合的世界图像,展现人类统一的生活过程;在形式层面,文艺作品在形式上是一个客观、独立的自为存在,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体,具世性的文艺作品是具有独特闭合系统的世界,它能以自身形式上的统一性映衬人类生活的统一性。因此,文艺作品的世界也就是人类自身的世界。“具世性”的对应词是“非具世性”(Weltlos)。卢卡奇的非具世性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指责现代艺术失去了艺术的具世性本质,堕落成非具世性的,因而这一维度上的非具世性主要指现代艺术的技巧化、形式化与丧失整体性和意义性;二是强调艺术作品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部分要素在统一运动之下才能产生审美整体,因而孤立的艺术抽象形式是非具世性的。
  二、“具世性”之统一形式
  在卢卡奇理论视域中,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是其文艺具世性的基石,因而它才能以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展现人的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形式构成的统一性主要依靠其两大基本特性:第二直接性、激发引导特性。
  可以说,“第二直接性”是文艺具世性的基础,也是文艺作品形成自身完整世界与内涵无限性的前提。卢卡奇指出:相对于日常生活中主体参与实践的直接性、本质与现象结合的第一性,文艺作品悬置直接的实践目标,在形式上暂时割断了与现实本身的联系,由此与现实产生分化,并将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客观世界关系的无限性固定保存在纯粹形式上,以客观形象表现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由此,客观世界不仅按本质,还以直接的表现形态固定下来,因而作品中现象本质的关系不是直接性的,而是被强化了的“第二性”的。这种“第二性”直接使文艺作品将现实素材的丰富性转变为自身内涵的无限性,使自身成为完整的日常生活的集合体,成为完整、丰富的自身世界。
  具世性的文艺作品的构成原理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激发引导特性”就是卢卡奇对文艺作品形式内容的辩证法的具体阐释:文艺的审美效果最终指向对个体思想情感的激发,这一目标指向要求作品要通过对形式进行统一安排,使自身成为目的明确的引导统一体,从而有计划地将接受者的体验引导到一定方向。这一引导原理在作品系统整体性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本质赋形原理、形式上的集中与安排原理。其中,“本质赋形”是指内容安排形式,也即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编排要服从统一整体的引导。创作者要从内容出发,以效果顶点为出发点,打破现实事件的时间顺序与人的因果逻辑思维分析,通过其系统化力量对读者形成统一的引导。也只有如此,事物本质才能通过整体性形象的可统觉性提升到更高水平,使个体对本质东西的感受更明显且更直接。
  “形式上的集中与安排原理”则指:在作品的整体性构成原理之下,所有要素都被有目的地加以选择、安排和分组,以通向最终结尾。这一过程中存在一种强调与突出,即集中原则:作品在闭合的时空中重新对事件的各因素进行安排,将其转变为具有戏剧性与尖锐性的情节与典型。综上,“激发性的引导按其本质等于结构的客观原理”,通过构成上的激发性安排,通过对反映内容的选择、强调、集中,作品能够形成统一的氛围,形成自身形式的统一性、系统性,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闭合系统的世界。
  三、人类的解放:“具世性”之目标
  卢卡奇站在人类学视角上,指出艺术是拟人化的反映:文艺作品就是主体将对世界的主观感知固定外化为纯粹形式,并在这一感性直观的客观实体中回归到对人的主观情思的陶冶上,因而文艺的陶冶能对日常生活产生反作用。其中,具世性作品的作用就在于其世界图像对于人的总体性观念的恢复。卢卡奇理论体系中的“总体性”最早出现于《小说理论》中,指古希腊时代是一个自发存在的总体,具有世界的完满性、人与世界的统一性,但目前资本主义是个罪恶的、破碎的时代,相对于古希腊时代伦理学,具有涵盖一切的具世性力量,能指引人类过一种有意义、幸福完满的此岸生活,现在资本主义的伦理生活中没有能对大众情感进行组织和引导的整体性的世界图像,由此人类也丧失了总体性的意识。因而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能够通过自身这一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小宇宙,成为完整的、广阔的世界的微观模型,成为统一生活的镜子,从而表现出真实的、统一的世界图像。这种内在闭合的世界图像,能够在资本主义的现代伦理观无法整合个体情思与行为、指引人走向现世救赎的状况下,唤起人对现代社会异化的倫理生活的拒斥,创建完满的现实生活;同时,由于文学作品的“激发作用是以模仿形象与感受性之间社会的、人的利益共同性为前提的”,因此文学的这种抽象普遍性使得艺术的世界与人的心灵产生亲和性,使接受者能接受文学作品这一完整的,与其同质的新世界,认同文学形象的“真实性”,体会到自身与整体世界的相关性。这就在人的意识观念上重建世界的完整性,使其与人的心灵本质契合,恢复人对世界的归属感、总体性意识与家园意识,最终回归到希腊式的心灵家园。
  在《审美特性》中,个体的总体性意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文艺对人的类意识的培养。人的类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所处的人类整体的归属意识与责任意识,艺术能够在意识层面唤起个体对总体的归属感,使人的解放从个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层面,由此实现个体与人类整体的统一。卢卡奇认为,类意识的唤醒主要是在接受者对艺术的典型范例的体会中实现的。文学作品将客观现实、人与环境的关系融进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形象所处的社会矛盾与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现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与历史必然性,建立个体与类的连接,使个体感知到类的永恒性、自身与类的命运的相关性、个体作为整体的分子的归属感,从而超越、扬弃自身的个体性,并在更高的阶段上实现直接的个体与类的统一,走向人类整体。个体意识到的这种作为历史生产者的责任性就是文艺为人类历史进步所做的精神准备,因而具世性的文艺也就通过对个体的陶冶走向了整个人类的解放。
  四、结语
  卢卡奇的具世性理论在现实批判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文艺作品自身作为一个微观宇宙,能够以其具世性特征,给人类世界提供一种完整的世界图像,将人引向一个更适合于人的世界。卢卡奇在具世性文艺中寄托的这种完美伦理生活的理想及人类历史的使命,表明文艺与人的改造和更高发展的伦理范畴密切相关。卢卡奇将日常生活作为美学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从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人这一微观视角出发,走向作品之外的现实生活、走向人类整体的解放,即使这种美学理想似乎只是一种理论可能,显得过于遥远和虚幻,但这至少为我们描绘了人类曾经亲近过的原型故乡,并指明回归的可能,这足够给现代人以精神家园的慰藉。
其他文献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作品。在简·奥斯汀的创作中往往会使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和社会现实理念,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温柔大方、聪明机智,并且还有独立思想和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将作者独特的女性意识充分地反映出来。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就要结合伊丽莎白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对简·奥斯汀在创作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一、《傲慢与偏
期刊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曾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创作于1988年,是一部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莱辛说,这部小说,她写了两遍。第一次,她将这本书写成了恐怖小说,后来又放弃,重新开头。第二次写的这个故事让人很不舒服,却更为现实。通读整个故事,我们能感受到故事情节带来的压抑感和窒息感。20世纪60年代,戴维和海蕊相识于办公室派对,这两个“古怪
期刊
历史上的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尽管曾多次遭受战火之灾,一度生灵涂炭,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再焕生机。  据《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当年用此调写金陵怀古词者数人,“惟王介甫为绝唱”。而元朝诗人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一位名贯古今的宋朝宰相,一位惊才绝艳的元朝才子,同执金陵怀古调,怀着不同的心境,理性思考与哀婉悲切交织
期刊
美国作家欧·亨利作为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其短篇小说短小精悍、耐人寻味,颇具艺术特色,不同的艺术手法在其作品中灵活运用,却不着痕迹,形成了质朴、风趣、轻快的语言风格,以及潜藏在这一语言风格背后的成熟的叙事技巧。本文以其经典作品《财神与爱神》为例,剖析欧·亨利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迁移与遮蔽,探索叙事技巧与其叙事效果之间的联系。  一、“外聚焦”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鲜明的叙事特色  外聚焦全知全能的视角往往应
期刊
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写了18世纪末相对保守的英国乡镇的生活和世态人情。小说以“富有的单身男人一定需要一位优秀的妻子,这是一个普遍公认的真理”开篇,这表明简·奥斯汀在整部小说中的主题是围绕婚姻制度而展开的,其中也必然包含许多限制婚姻自由的因素。小说中简·奥斯汀描绘了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女性生活的现实画面,由于金钱和生存等因素,基于爱情而结婚的美好愿望也被施加了诸多限制。《傲慢与偏见》
期刊
《新撰朗咏集》是平安后期的学者兼歌人藤原基俊编写的一部歌谣集。提起歌谣集,就不得不提起藤原公任编纂的日本最初的朗咏集,也就是《和汉朗咏集》。《和汉朗咏集》共上下两卷,分春、夏、秋、冬、杂等5类,收录了适合吟唱的和歌218首,汉诗文佳句589句。所收录作品大多选自《昭明文选》《白氏文集》《游仙窟》《菅家文草》《三代集》等。藤原基俊的《新撰朗咏集》,不管是在作品的部门分类,还是在和歌与汉诗的排列顺序,
期刊
《夜颂》作为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代表作,被看作是诺瓦利斯在经历爱人逝世的悲痛之后,将内心的苦闷倾吐而出的作品,是走入诺瓦利斯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本文从《夜颂》的神秘主义特征入手,探究诺瓦利斯是如何将其内心倾泻于纸笔之中。  诺瓦利斯诗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源头在于其炽热的情感表达。勃兰兑斯曾评价:“诺瓦利斯做任何事情,都是倾其全力以赴。最深沉、最放纵的感情就是他的原则。”心灵是诺瓦利斯最大的武器
期刊
1  山里的雨硬邦邦地下着,黑暗已经笼罩山里的一切。一丝微弱的灯光,从一间破了一角的玻璃窗空隙中露出来,远看如一只豆大的眼睛,在黑夜中闪烁着一丝丝凄伤的光芒。  在豆粒大小的台灯照耀下,张小林正趴伏在一张红漆斑驳而又泛着陈旧气息的书桌上。他有一头卷曲的头发,戴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略显瘦弱的脸颊上,凝集着他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  他正在一本点名册上按照顺序填写着八个学生的姓名。他的字很清秀,如
期刊
孙绿怡在《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中说道:“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历史面貌。”确实如此,《左传》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比如:历经坎坷而称霸春秋的重耳、重用人才且称霸西戎的秦穆公、老骥伏枥且能言善辩的烛之武,都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美酒一般,越酿越香、越品越醇!学者们不仅研究《左传》中实实在在的人,同时也研究《左传》中虚虚幻幻的梦,梦作为人类的一
期刊
《简·爱》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与法国的著名小说作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但是两位女性的生活轨迹及命运结局有着较大差异性。本文将通过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分析影响两位女性出现不同命运的根本成因,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的形成进行反思,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对比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