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特性》是卢卡奇晚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此书中,卢卡奇探讨了其对审美特性的认识,提出艺术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具世性”的本质特征,并设置专章对通向具世性的道路进行阐释,把对具世性的论述贯穿于艺术成为独立的反映形式的全过程,置于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一个可供推敲且外延广阔的概念。不仅如此,“具世性”还寄托着卢卡奇用艺术解决人类生活困境的理想,体现着他一生以艺术为人类守夜的信条。通过把握“具世性”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了解卢卡奇对艺术构成方式的哲学论证、其理想的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关于艺术的自为以及参与解决人类当前生活困境等问题的观点,并为艺术的反映论、自主性、社会功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一、“具世性”之内涵
“具世性”的德文原词是“Welthaftigkeit”,是卢卡奇的一个专用名词,在徐恒醇的中文译本中被译为“具世性”,根据德文词根,它大致包括“完整”“世界”“世俗”之意。通过细读全书和具体语境分析,“具世性”大体上指:艺术作品通过在自身有限的时空内塑造典型化的形象,将广阔的外部世界压缩成一个客观的、感性直观的可见客体,形成一种完整性的、系统性的、闭合性的审美世界,以此来指涉外在世界的内涵无限性与本质现象的统一性。具世性文艺的作用在于它能通过其陶冶和激发作用来塑造人的完整性,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并唤醒个体的类意识,推动人类的发展。卢卡奇的原文表述是“审美反映的具世性意味着,其压缩了的、典型化了的映像被纳入艺术创作的内涵整体之中,由此在一个符号化了的个别场景中,对人类发展的某一行为的记忆被提升到人类自我意识的高度”。因而在卢卡奇的理论体系中,“具世性”这一概念定义的内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内涵整体、形式完整。
具体而言,在卢卡奇看来,在内涵层面,艺术在内涵上具有无限性,它通过对局部的现实生活片段的模仿表现整体的世界,提供给人以完整、闭合的世界图像,展现人类统一的生活过程;在形式层面,文艺作品在形式上是一个客观、独立的自为存在,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体,具世性的文艺作品是具有独特闭合系统的世界,它能以自身形式上的统一性映衬人类生活的统一性。因此,文艺作品的世界也就是人类自身的世界。“具世性”的对应词是“非具世性”(Weltlos)。卢卡奇的非具世性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指责现代艺术失去了艺术的具世性本质,堕落成非具世性的,因而这一维度上的非具世性主要指现代艺术的技巧化、形式化与丧失整体性和意义性;二是强调艺术作品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部分要素在统一运动之下才能产生审美整体,因而孤立的艺术抽象形式是非具世性的。
二、“具世性”之统一形式
在卢卡奇理论视域中,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是其文艺具世性的基石,因而它才能以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展现人的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形式构成的统一性主要依靠其两大基本特性:第二直接性、激发引导特性。
可以说,“第二直接性”是文艺具世性的基础,也是文艺作品形成自身完整世界与内涵无限性的前提。卢卡奇指出:相对于日常生活中主体参与实践的直接性、本质与现象结合的第一性,文艺作品悬置直接的实践目标,在形式上暂时割断了与现实本身的联系,由此与现实产生分化,并将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客观世界关系的无限性固定保存在纯粹形式上,以客观形象表现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由此,客观世界不仅按本质,还以直接的表现形态固定下来,因而作品中现象本质的关系不是直接性的,而是被强化了的“第二性”的。这种“第二性”直接使文艺作品将现实素材的丰富性转变为自身内涵的无限性,使自身成为完整的日常生活的集合体,成为完整、丰富的自身世界。
具世性的文艺作品的构成原理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激发引导特性”就是卢卡奇对文艺作品形式内容的辩证法的具体阐释:文艺的审美效果最终指向对个体思想情感的激发,这一目标指向要求作品要通过对形式进行统一安排,使自身成为目的明确的引导统一体,从而有计划地将接受者的体验引导到一定方向。这一引导原理在作品系统整体性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本质赋形原理、形式上的集中与安排原理。其中,“本质赋形”是指内容安排形式,也即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编排要服从统一整体的引导。创作者要从内容出发,以效果顶点为出发点,打破现实事件的时间顺序与人的因果逻辑思维分析,通过其系统化力量对读者形成统一的引导。也只有如此,事物本质才能通过整体性形象的可统觉性提升到更高水平,使个体对本质东西的感受更明显且更直接。
“形式上的集中与安排原理”则指:在作品的整体性构成原理之下,所有要素都被有目的地加以选择、安排和分组,以通向最终结尾。这一过程中存在一种强调与突出,即集中原则:作品在闭合的时空中重新对事件的各因素进行安排,将其转变为具有戏剧性与尖锐性的情节与典型。综上,“激发性的引导按其本质等于结构的客观原理”,通过构成上的激发性安排,通过对反映内容的选择、强调、集中,作品能够形成统一的氛围,形成自身形式的统一性、系统性,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闭合系统的世界。
三、人类的解放:“具世性”之目标
卢卡奇站在人类学视角上,指出艺术是拟人化的反映:文艺作品就是主体将对世界的主观感知固定外化为纯粹形式,并在这一感性直观的客观实体中回归到对人的主观情思的陶冶上,因而文艺的陶冶能对日常生活产生反作用。其中,具世性作品的作用就在于其世界图像对于人的总体性观念的恢复。卢卡奇理论体系中的“总体性”最早出现于《小说理论》中,指古希腊时代是一个自发存在的总体,具有世界的完满性、人与世界的统一性,但目前资本主义是个罪恶的、破碎的时代,相对于古希腊时代伦理学,具有涵盖一切的具世性力量,能指引人类过一种有意义、幸福完满的此岸生活,现在资本主义的伦理生活中没有能对大众情感进行组织和引导的整体性的世界图像,由此人类也丧失了总体性的意识。因而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能够通过自身这一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小宇宙,成为完整的、广阔的世界的微观模型,成为统一生活的镜子,从而表现出真实的、统一的世界图像。这种内在闭合的世界图像,能够在资本主义的现代伦理观无法整合个体情思与行为、指引人走向现世救赎的状况下,唤起人对现代社会异化的倫理生活的拒斥,创建完满的现实生活;同时,由于文学作品的“激发作用是以模仿形象与感受性之间社会的、人的利益共同性为前提的”,因此文学的这种抽象普遍性使得艺术的世界与人的心灵产生亲和性,使接受者能接受文学作品这一完整的,与其同质的新世界,认同文学形象的“真实性”,体会到自身与整体世界的相关性。这就在人的意识观念上重建世界的完整性,使其与人的心灵本质契合,恢复人对世界的归属感、总体性意识与家园意识,最终回归到希腊式的心灵家园。
在《审美特性》中,个体的总体性意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文艺对人的类意识的培养。人的类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所处的人类整体的归属意识与责任意识,艺术能够在意识层面唤起个体对总体的归属感,使人的解放从个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层面,由此实现个体与人类整体的统一。卢卡奇认为,类意识的唤醒主要是在接受者对艺术的典型范例的体会中实现的。文学作品将客观现实、人与环境的关系融进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形象所处的社会矛盾与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现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与历史必然性,建立个体与类的连接,使个体感知到类的永恒性、自身与类的命运的相关性、个体作为整体的分子的归属感,从而超越、扬弃自身的个体性,并在更高的阶段上实现直接的个体与类的统一,走向人类整体。个体意识到的这种作为历史生产者的责任性就是文艺为人类历史进步所做的精神准备,因而具世性的文艺也就通过对个体的陶冶走向了整个人类的解放。
四、结语
卢卡奇的具世性理论在现实批判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文艺作品自身作为一个微观宇宙,能够以其具世性特征,给人类世界提供一种完整的世界图像,将人引向一个更适合于人的世界。卢卡奇在具世性文艺中寄托的这种完美伦理生活的理想及人类历史的使命,表明文艺与人的改造和更高发展的伦理范畴密切相关。卢卡奇将日常生活作为美学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从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人这一微观视角出发,走向作品之外的现实生活、走向人类整体的解放,即使这种美学理想似乎只是一种理论可能,显得过于遥远和虚幻,但这至少为我们描绘了人类曾经亲近过的原型故乡,并指明回归的可能,这足够给现代人以精神家园的慰藉。
一、“具世性”之内涵
“具世性”的德文原词是“Welthaftigkeit”,是卢卡奇的一个专用名词,在徐恒醇的中文译本中被译为“具世性”,根据德文词根,它大致包括“完整”“世界”“世俗”之意。通过细读全书和具体语境分析,“具世性”大体上指:艺术作品通过在自身有限的时空内塑造典型化的形象,将广阔的外部世界压缩成一个客观的、感性直观的可见客体,形成一种完整性的、系统性的、闭合性的审美世界,以此来指涉外在世界的内涵无限性与本质现象的统一性。具世性文艺的作用在于它能通过其陶冶和激发作用来塑造人的完整性,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并唤醒个体的类意识,推动人类的发展。卢卡奇的原文表述是“审美反映的具世性意味着,其压缩了的、典型化了的映像被纳入艺术创作的内涵整体之中,由此在一个符号化了的个别场景中,对人类发展的某一行为的记忆被提升到人类自我意识的高度”。因而在卢卡奇的理论体系中,“具世性”这一概念定义的内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内涵整体、形式完整。
具体而言,在卢卡奇看来,在内涵层面,艺术在内涵上具有无限性,它通过对局部的现实生活片段的模仿表现整体的世界,提供给人以完整、闭合的世界图像,展现人类统一的生活过程;在形式层面,文艺作品在形式上是一个客观、独立的自为存在,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体,具世性的文艺作品是具有独特闭合系统的世界,它能以自身形式上的统一性映衬人类生活的统一性。因此,文艺作品的世界也就是人类自身的世界。“具世性”的对应词是“非具世性”(Weltlos)。卢卡奇的非具世性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指责现代艺术失去了艺术的具世性本质,堕落成非具世性的,因而这一维度上的非具世性主要指现代艺术的技巧化、形式化与丧失整体性和意义性;二是强调艺术作品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部分要素在统一运动之下才能产生审美整体,因而孤立的艺术抽象形式是非具世性的。
二、“具世性”之统一形式
在卢卡奇理论视域中,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是其文艺具世性的基石,因而它才能以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展现人的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形式构成的统一性主要依靠其两大基本特性:第二直接性、激发引导特性。
可以说,“第二直接性”是文艺具世性的基础,也是文艺作品形成自身完整世界与内涵无限性的前提。卢卡奇指出:相对于日常生活中主体参与实践的直接性、本质与现象结合的第一性,文艺作品悬置直接的实践目标,在形式上暂时割断了与现实本身的联系,由此与现实产生分化,并将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客观世界关系的无限性固定保存在纯粹形式上,以客观形象表现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由此,客观世界不仅按本质,还以直接的表现形态固定下来,因而作品中现象本质的关系不是直接性的,而是被强化了的“第二性”的。这种“第二性”直接使文艺作品将现实素材的丰富性转变为自身内涵的无限性,使自身成为完整的日常生活的集合体,成为完整、丰富的自身世界。
具世性的文艺作品的构成原理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激发引导特性”就是卢卡奇对文艺作品形式内容的辩证法的具体阐释:文艺的审美效果最终指向对个体思想情感的激发,这一目标指向要求作品要通过对形式进行统一安排,使自身成为目的明确的引导统一体,从而有计划地将接受者的体验引导到一定方向。这一引导原理在作品系统整体性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本质赋形原理、形式上的集中与安排原理。其中,“本质赋形”是指内容安排形式,也即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编排要服从统一整体的引导。创作者要从内容出发,以效果顶点为出发点,打破现实事件的时间顺序与人的因果逻辑思维分析,通过其系统化力量对读者形成统一的引导。也只有如此,事物本质才能通过整体性形象的可统觉性提升到更高水平,使个体对本质东西的感受更明显且更直接。
“形式上的集中与安排原理”则指:在作品的整体性构成原理之下,所有要素都被有目的地加以选择、安排和分组,以通向最终结尾。这一过程中存在一种强调与突出,即集中原则:作品在闭合的时空中重新对事件的各因素进行安排,将其转变为具有戏剧性与尖锐性的情节与典型。综上,“激发性的引导按其本质等于结构的客观原理”,通过构成上的激发性安排,通过对反映内容的选择、强调、集中,作品能够形成统一的氛围,形成自身形式的统一性、系统性,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闭合系统的世界。
三、人类的解放:“具世性”之目标
卢卡奇站在人类学视角上,指出艺术是拟人化的反映:文艺作品就是主体将对世界的主观感知固定外化为纯粹形式,并在这一感性直观的客观实体中回归到对人的主观情思的陶冶上,因而文艺的陶冶能对日常生活产生反作用。其中,具世性作品的作用就在于其世界图像对于人的总体性观念的恢复。卢卡奇理论体系中的“总体性”最早出现于《小说理论》中,指古希腊时代是一个自发存在的总体,具有世界的完满性、人与世界的统一性,但目前资本主义是个罪恶的、破碎的时代,相对于古希腊时代伦理学,具有涵盖一切的具世性力量,能指引人类过一种有意义、幸福完满的此岸生活,现在资本主义的伦理生活中没有能对大众情感进行组织和引导的整体性的世界图像,由此人类也丧失了总体性的意识。因而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能够通过自身这一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小宇宙,成为完整的、广阔的世界的微观模型,成为统一生活的镜子,从而表现出真实的、统一的世界图像。这种内在闭合的世界图像,能够在资本主义的现代伦理观无法整合个体情思与行为、指引人走向现世救赎的状况下,唤起人对现代社会异化的倫理生活的拒斥,创建完满的现实生活;同时,由于文学作品的“激发作用是以模仿形象与感受性之间社会的、人的利益共同性为前提的”,因此文学的这种抽象普遍性使得艺术的世界与人的心灵产生亲和性,使接受者能接受文学作品这一完整的,与其同质的新世界,认同文学形象的“真实性”,体会到自身与整体世界的相关性。这就在人的意识观念上重建世界的完整性,使其与人的心灵本质契合,恢复人对世界的归属感、总体性意识与家园意识,最终回归到希腊式的心灵家园。
在《审美特性》中,个体的总体性意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文艺对人的类意识的培养。人的类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所处的人类整体的归属意识与责任意识,艺术能够在意识层面唤起个体对总体的归属感,使人的解放从个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层面,由此实现个体与人类整体的统一。卢卡奇认为,类意识的唤醒主要是在接受者对艺术的典型范例的体会中实现的。文学作品将客观现实、人与环境的关系融进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形象所处的社会矛盾与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现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与历史必然性,建立个体与类的连接,使个体感知到类的永恒性、自身与类的命运的相关性、个体作为整体的分子的归属感,从而超越、扬弃自身的个体性,并在更高的阶段上实现直接的个体与类的统一,走向人类整体。个体意识到的这种作为历史生产者的责任性就是文艺为人类历史进步所做的精神准备,因而具世性的文艺也就通过对个体的陶冶走向了整个人类的解放。
四、结语
卢卡奇的具世性理论在现实批判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文艺作品自身作为一个微观宇宙,能够以其具世性特征,给人类世界提供一种完整的世界图像,将人引向一个更适合于人的世界。卢卡奇在具世性文艺中寄托的这种完美伦理生活的理想及人类历史的使命,表明文艺与人的改造和更高发展的伦理范畴密切相关。卢卡奇将日常生活作为美学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从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人这一微观视角出发,走向作品之外的现实生活、走向人类整体的解放,即使这种美学理想似乎只是一种理论可能,显得过于遥远和虚幻,但这至少为我们描绘了人类曾经亲近过的原型故乡,并指明回归的可能,这足够给现代人以精神家园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