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构造了一个反映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的基尼系数时间序列,采用配分函数方法,判定此时间序列的单分形特征,并利用R/S方法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论是自1980年以来,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整体上呈波浪型变化,与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的增幅比照,可以判定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但相对差距即城乡基尼系数近五年来呈现出收缩,这说明绝对差距扩大的态势逐渐被遏制,且有进一步削弱的趋势。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尼系数;R/S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3706
一、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促进社会平稳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显然,控制乃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辽宁省而言,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特点,近几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都处于上游位置,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一直在扩大。因此,要实现 “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发展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控制乃至缩小是亟待完成的重大工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有代表性的如李实等[1]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蔡昉[2]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陈宗胜和周云波[3]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描述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接着,后续的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尤其是近十年来,多种数量方法广泛应用于这个问题的量化分析中。如王少平和欧阳志刚[4] 运用了泰尔指数,胡晶晶和曾国安[5] 运用了广义熵指数等工具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解,以得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其中的贡献率;陈红霞和李国平[6]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王亚红[7] 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王全意[8]用灰色模型等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进方面进行定量研究。因讨论的角度和模型的不同,结论有所差异。
本文将1980—2011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即前两者之差)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形成图示,如图1所示。数据选自国家统计局的《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及历年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起自1980年,截至2011年。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尼系数;R/S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3706
一、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促进社会平稳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显然,控制乃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辽宁省而言,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特点,近几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都处于上游位置,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一直在扩大。因此,要实现 “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发展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控制乃至缩小是亟待完成的重大工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有代表性的如李实等[1]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蔡昉[2]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陈宗胜和周云波[3]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描述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接着,后续的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尤其是近十年来,多种数量方法广泛应用于这个问题的量化分析中。如王少平和欧阳志刚[4] 运用了泰尔指数,胡晶晶和曾国安[5] 运用了广义熵指数等工具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解,以得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其中的贡献率;陈红霞和李国平[6]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王亚红[7] 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王全意[8]用灰色模型等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进方面进行定量研究。因讨论的角度和模型的不同,结论有所差异。
本文将1980—2011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即前两者之差)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形成图示,如图1所示。数据选自国家统计局的《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及历年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起自1980年,截至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