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两位记者布伦特·施伦德和里克·特策利联手写作的史蒂夫·乔布斯新传记《成为乔布斯》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技术界的焦点话题。原因是包括苹果现任CEO蒂姆·库克和皮克斯CEO艾德·卡特姆在内的乔布斯密友都有意无意地暗示,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并没有揭示出这位传奇企业家的真实面貌。相比之下,《成为乔布斯》更得苹果成员和乔布斯朋友们的欢心。
对艾萨克森写就的乔布斯授权传记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作者对乔布斯个人性格中阴暗面的描述。这些描述招致了乔布斯朋友们的非议。艾德·卡特姆在他的书《创意公司》的结尾用了一整章来写“我们所知的乔布斯”。他说,艾萨克森用了一个章节来写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但是“现实扭曲力场这个说法有那么一点儿消极的意味,这仿佛是在说乔布斯能不费吹灰之力将幻想变成现实,却丝毫不能说明,正是由于乔布斯拒绝接受现实的倔强,他身边的人才不得不彻夜奋战、颠倒人生,以期能达到他难以企及的要求”。
这位皮克斯的CEO接着说到另一个乔布斯众所周知的恶习,对规则的漠视,比如他的奔驰车没有牌照,而且他喜欢停在残疾人车位。卡特姆当然不是要重复那些指责,他说:“过于关注这些表面现象会让我们难以捕捉问题的重点。乔布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许多规则并没有什么值得坚持的依据。我们不可否认,他确实喜欢尝试挑战极限,也难免越界。从行为特性上看,乔布斯的确可以算是有违于社会常规的,但如果某一行为碰巧改变了世界,那么说不定就会为行为的实施者带来梦想家的美誉。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大都觉得挑战极限是好事,但我们往往看不到,挑战极限这件事具体实施起来是会带来很多困难的。”
这些正是苹果拥趸们对艾萨克森所著乔布斯传的不满之处。他们认为艾萨克森仅仅注意到了乔布斯性格中的缺陷,但是没能理解这些缺陷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这些缺陷的另一面。
而且,还有一些乔布斯的性格缺陷,是从他创立苹果开始就已经被媒体大肆报道的。后来他已经有所变化,但是在乔布斯的后期职业生涯中,因为他鲜少接受媒体采访,因此,他的转变也没有表露在公众面前。而艾萨克森没有把这种转变描写出来。
这就是《成为乔布斯》所要做的:两位作者描述的是乔布斯的成长,描述他如何从一个不称职的公司领导者,变成我们时代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商业领袖。
“乔布斯一路走来确实成熟不少,也转变了许多。如果生而为人是一段把优点放大、缺点缩小的长途路程,乔布斯可说是把前者发挥得淋漓尽致,却未必能改善个人缺点。他有盲点,也有坏习惯,一辈子摆脱不了意气用事的毛病。这些缺点常常沦为外界诟病的把柄,或者觉得他仿佛有双重性格,时而王八蛋,时而天才。这些说法不但片面,也没帮助,若想认识他这个人,应该要研究他为何无法改掉缺点与孤僻个性,也应该探讨其爆发的方式、时间与原因,为何在他风光不可一世的那几年也难以幸免。”布伦特·施伦德和里克·特策利如此写道。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采访了《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柯林斯认为,对他在领导力方面启发最多的两位领导者,是丘吉尔和乔布斯。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挫败之后东山再起。柯林斯也为这个成长和转变的过程做了解释:“带着传奇色彩的乔布斯1.0版本故事,在大众心里留下先入为主的强烈印象,部分原因在于,一个人如何慢慢成长、蜕变成一个成熟的领导者,这个故事比较平淡无趣。学习如何累积可支配的现金流、如何挑选合适的人才、如何从有棱有角变得圆融,而不是只有特立独行,这种故事一样乏味。”
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同比尔·盖茨的谈判就是一个变得圆融的典型例子。没有人能够想到乔布斯竟然会和老对头比尔·盖茨握手言和,并且接受微软的投资。但是史蒂夫·乔布斯却放下了旧日恩怨,努力敲定同微软的合作。比尔·盖茨后来回忆起这次谈判时说:“这件事相当经典。我一直在跟阿梅里奥(乔布斯复出之前的苹果公司CEO)协商。他想要达成六件事,大部分都不是很重要。阿梅里奥搞得太复杂了,我连假日都得打电话、传文件给他。接着史蒂夫上场,他看着协议,说:‘这是我想要的两件事,而这显然是你想要从我们身上得到的。’然后我们很快就谈妥了协议。”乔布斯想要达成的两件事是:微软公开宣布承诺提供Office软件给麦金塔使用5年;同时,微软注资苹果公司1.5亿美元,成为苹果无表决权的股东。
乔布斯的苛刻和难以与人相处,已经通过各种报道和传闻流传甚广,但还是卡特姆最好地阐述了乔布斯的转变。在《创意公司》中,卡特姆说:“早期的时候,如果有人达不到要求,乔布斯根本不会隐藏。我在他的最后十年不曾看过那种行为。相反的,他会带你去私下谈,把原本会是令人难堪的事,变得极具生产力,并建立互信关系。他学会了。他记取曾经犯过的错误,在内心加以处理,然后做出一些改变。”
《成为乔布斯》中也有一些细节佐证了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全然自私只顾完成自己“改变世界”目标的人。其中著名的例子包括,蒂姆·库克提出要捐献一部分肝脏,移植给乔布斯,但被乔布斯严词拒绝:“我决不让你这么做!我不会接受的!”库克说,在他们相识的13年中,乔布斯如此吼他屈指可数,这是其中一次,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有这种表现的。乔布斯等了两年多才等到可供移植的肝脏。
另一个细节则是,在皮克斯和迪斯尼谈妥并购协议后,乔布斯的病情也已经加重,但尚未对外公布。并购后,乔布斯会成为迪斯尼最大的个人股东,也是其董事会成员。因此,乔布斯对迪士尼的CEO鲍勃·伊格尔吐露了病情,并且说如果鲍勃·伊格尔认为这会是一个问题,他们可以在最后一刻撤销合并。这也是一个无私的人才能有的表现。
其实乔布斯自己对公司的阐释就已经表明,他已经从那个年轻气盛的亿万富翁,变成了一名对商业和组织深刻了解的公司领导者:“对我来说,建立公司唯一的目的是,这样一来,就可以制造产品。这件事是实现另一件事的工具。经历过一段时间,你领悟到如果想要开创优良产品,势必得建立一间强健的公司,并在公司里建立强大的人才与文化根基。
公司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这个深奥的概念具备惊人的力量。即使如此,对我来说,重点还是产品。重点在于,和真正聪明有趣且创意十足的人一起努力,创造不同凡响的产品。所谓公司,就是一群人做出不只一件大事。它是人才,它是才能,它是文化,它是观点,它是一种方式,它可以汇聚众人的努力,一起成就下一件事、再下一件事,然后再下一件事。”
虽然想要呈现一个更人性、更丰富也更正面的乔布斯,但《成为乔布斯》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位苹果老员工Andy Hertzfeld说,两位作者对乔布斯前半生的描述太过简单粗暴,乔布斯本人不会喜欢这本书。
可以确定,关于这位已经被塑造成和沃尔特·迪斯尼一样的偶像企业家,这绝不会是最后一本书和最后一次阐释,而每一本书和每一次阐释,都不会让人满意。
对艾萨克森写就的乔布斯授权传记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作者对乔布斯个人性格中阴暗面的描述。这些描述招致了乔布斯朋友们的非议。艾德·卡特姆在他的书《创意公司》的结尾用了一整章来写“我们所知的乔布斯”。他说,艾萨克森用了一个章节来写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但是“现实扭曲力场这个说法有那么一点儿消极的意味,这仿佛是在说乔布斯能不费吹灰之力将幻想变成现实,却丝毫不能说明,正是由于乔布斯拒绝接受现实的倔强,他身边的人才不得不彻夜奋战、颠倒人生,以期能达到他难以企及的要求”。
这位皮克斯的CEO接着说到另一个乔布斯众所周知的恶习,对规则的漠视,比如他的奔驰车没有牌照,而且他喜欢停在残疾人车位。卡特姆当然不是要重复那些指责,他说:“过于关注这些表面现象会让我们难以捕捉问题的重点。乔布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许多规则并没有什么值得坚持的依据。我们不可否认,他确实喜欢尝试挑战极限,也难免越界。从行为特性上看,乔布斯的确可以算是有违于社会常规的,但如果某一行为碰巧改变了世界,那么说不定就会为行为的实施者带来梦想家的美誉。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大都觉得挑战极限是好事,但我们往往看不到,挑战极限这件事具体实施起来是会带来很多困难的。”
这些正是苹果拥趸们对艾萨克森所著乔布斯传的不满之处。他们认为艾萨克森仅仅注意到了乔布斯性格中的缺陷,但是没能理解这些缺陷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这些缺陷的另一面。
而且,还有一些乔布斯的性格缺陷,是从他创立苹果开始就已经被媒体大肆报道的。后来他已经有所变化,但是在乔布斯的后期职业生涯中,因为他鲜少接受媒体采访,因此,他的转变也没有表露在公众面前。而艾萨克森没有把这种转变描写出来。
这就是《成为乔布斯》所要做的:两位作者描述的是乔布斯的成长,描述他如何从一个不称职的公司领导者,变成我们时代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商业领袖。
“乔布斯一路走来确实成熟不少,也转变了许多。如果生而为人是一段把优点放大、缺点缩小的长途路程,乔布斯可说是把前者发挥得淋漓尽致,却未必能改善个人缺点。他有盲点,也有坏习惯,一辈子摆脱不了意气用事的毛病。这些缺点常常沦为外界诟病的把柄,或者觉得他仿佛有双重性格,时而王八蛋,时而天才。这些说法不但片面,也没帮助,若想认识他这个人,应该要研究他为何无法改掉缺点与孤僻个性,也应该探讨其爆发的方式、时间与原因,为何在他风光不可一世的那几年也难以幸免。”布伦特·施伦德和里克·特策利如此写道。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采访了《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柯林斯认为,对他在领导力方面启发最多的两位领导者,是丘吉尔和乔布斯。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挫败之后东山再起。柯林斯也为这个成长和转变的过程做了解释:“带着传奇色彩的乔布斯1.0版本故事,在大众心里留下先入为主的强烈印象,部分原因在于,一个人如何慢慢成长、蜕变成一个成熟的领导者,这个故事比较平淡无趣。学习如何累积可支配的现金流、如何挑选合适的人才、如何从有棱有角变得圆融,而不是只有特立独行,这种故事一样乏味。”
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同比尔·盖茨的谈判就是一个变得圆融的典型例子。没有人能够想到乔布斯竟然会和老对头比尔·盖茨握手言和,并且接受微软的投资。但是史蒂夫·乔布斯却放下了旧日恩怨,努力敲定同微软的合作。比尔·盖茨后来回忆起这次谈判时说:“这件事相当经典。我一直在跟阿梅里奥(乔布斯复出之前的苹果公司CEO)协商。他想要达成六件事,大部分都不是很重要。阿梅里奥搞得太复杂了,我连假日都得打电话、传文件给他。接着史蒂夫上场,他看着协议,说:‘这是我想要的两件事,而这显然是你想要从我们身上得到的。’然后我们很快就谈妥了协议。”乔布斯想要达成的两件事是:微软公开宣布承诺提供Office软件给麦金塔使用5年;同时,微软注资苹果公司1.5亿美元,成为苹果无表决权的股东。
乔布斯的苛刻和难以与人相处,已经通过各种报道和传闻流传甚广,但还是卡特姆最好地阐述了乔布斯的转变。在《创意公司》中,卡特姆说:“早期的时候,如果有人达不到要求,乔布斯根本不会隐藏。我在他的最后十年不曾看过那种行为。相反的,他会带你去私下谈,把原本会是令人难堪的事,变得极具生产力,并建立互信关系。他学会了。他记取曾经犯过的错误,在内心加以处理,然后做出一些改变。”
《成为乔布斯》中也有一些细节佐证了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全然自私只顾完成自己“改变世界”目标的人。其中著名的例子包括,蒂姆·库克提出要捐献一部分肝脏,移植给乔布斯,但被乔布斯严词拒绝:“我决不让你这么做!我不会接受的!”库克说,在他们相识的13年中,乔布斯如此吼他屈指可数,这是其中一次,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有这种表现的。乔布斯等了两年多才等到可供移植的肝脏。
另一个细节则是,在皮克斯和迪斯尼谈妥并购协议后,乔布斯的病情也已经加重,但尚未对外公布。并购后,乔布斯会成为迪斯尼最大的个人股东,也是其董事会成员。因此,乔布斯对迪士尼的CEO鲍勃·伊格尔吐露了病情,并且说如果鲍勃·伊格尔认为这会是一个问题,他们可以在最后一刻撤销合并。这也是一个无私的人才能有的表现。
其实乔布斯自己对公司的阐释就已经表明,他已经从那个年轻气盛的亿万富翁,变成了一名对商业和组织深刻了解的公司领导者:“对我来说,建立公司唯一的目的是,这样一来,就可以制造产品。这件事是实现另一件事的工具。经历过一段时间,你领悟到如果想要开创优良产品,势必得建立一间强健的公司,并在公司里建立强大的人才与文化根基。
公司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这个深奥的概念具备惊人的力量。即使如此,对我来说,重点还是产品。重点在于,和真正聪明有趣且创意十足的人一起努力,创造不同凡响的产品。所谓公司,就是一群人做出不只一件大事。它是人才,它是才能,它是文化,它是观点,它是一种方式,它可以汇聚众人的努力,一起成就下一件事、再下一件事,然后再下一件事。”
虽然想要呈现一个更人性、更丰富也更正面的乔布斯,但《成为乔布斯》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位苹果老员工Andy Hertzfeld说,两位作者对乔布斯前半生的描述太过简单粗暴,乔布斯本人不会喜欢这本书。
可以确定,关于这位已经被塑造成和沃尔特·迪斯尼一样的偶像企业家,这绝不会是最后一本书和最后一次阐释,而每一本书和每一次阐释,都不会让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