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饮食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饮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中西两家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社会背景及相异的历史发展经历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对立”在两方的饮食文化中有显著的体现,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能有效促进中西方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饮食 中西方文化 差异
  引言
  饮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饮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的误解与交流障碍。
  中国历来讲求“天人合一”,“水乳交融”,西方社会一直强调“天人对立”,“人定胜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息息相关VS生存所需
  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人向来视“吃”为头等大事。中国人打招呼的首选就是“吃了吗?”。小孩满月要吃满月酒,周岁要吃抓周宴,结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寿宴,就连过世也要吃。客人来了要接风洗尘,客人走了要饯行,首选当然还是吃。搬家要吃,升迁要吃,离职还是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筹交错之间表达欢迎之情、恭贺之意与惜别之绪,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过吃来平复。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谓饮食,就是民生问题。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不仅可以用来维持生存,而且可以用来维持健康。这种对“吃”异常的执著,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也有相当的体现。中国的很多成语典故都离不开“吃”或与吃相关的词,例如,“寅吃卯粮”、“争风吃醋”、“坐吃山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不了兜着走”、“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中国人常把职业比做“饭碗”,将嫉妒说成“吃醋”,轻而易举被形容为“小菜一碟”,经常发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称为“家常便饭”中国人什么都可以用“吃”来形容,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过于“喝西北风”。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常常将吃喝入诗,苏东坡就写下“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西方人的眼里,吃饭仅仅是满足生理所需。西方人对待饮食,首先讲有什么营养,能产生多少能量,完全是把饮食当做一门科学。在他们看来,吃饭,仅仅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从低级到高级五个不同的层次,饮食需求就位于第一层次,在其之上的需求分别有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西方人将“吃”看做是对机器添加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在吃过以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能够抵御疾病,其他就不重要。吃对于西方人来讲只是为了维持生命所需。
  二、随意随性VS科学规范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美味”。在中国的烹调中,对美味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国人在评价一道菜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或是“不好吃”,然而何为“好”,何为“不好”则很难下定论。这说明中国人对于美味的追求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便中国人常用“色、香、味、形、器”界定这种“意境”,也很难把握。
  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烹饪者会做出不同的味道,甚至是同样的一道菜,相同的烹饪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节烹调,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冬季需要味道浓郁,夏季则考虑清淡爽口,婚宴须色彩斑斓,丧宴则忌讳红色,等等。此外,烹饪者还会根据自己的临场变化随性发挥。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成就了中国庞大的菜谱。食材的丰富,加工方法的多变,调味料的多样,以及烹调手法的繁杂,再加以组合,就变成成千上万种的菜肴。如“饺子宴”、“全羊宴”等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随意随性所派生出的无穷创意。
  西方的饮食就显得很规范科学。西方人注重饮食的科学与营养,因此在烹调时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遍布全球的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无论是在哪里,他们的食品味道都没有太大分别,全因其严格按照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在这样的高规格下,要求烹饪者不能有任何随意与创新,就如同机器一样严谨。
  再看中西菜谱,可以发现中式的随意性和西式的严谨性。中式菜谱中涉及材料及调味料的用量都会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词,如“一些”、“少许”、“适量”等,谈及食材的制作流程,则常会出现“放入滚油中”,“炸至微黄色”,“焯水少时”等字眼。西式菜谱,则让初学者很有头绪,菜谱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用材的分量,就连烹调的时间也很精确,让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制作出像样的西餐。
  三、和合团圆VS个性分别
  台湾地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
  中国人一向追求“和”与“合”为最高境界。中国饮食强调“五味调和”,指在烹调过程中在重视烹调原料自然味道的基础上,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调和,该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最终结果就是要味美适口。中国人之所以把做菜称为“烹调”,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历来是将烹与调合为一体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中国人烹调不是“1 1=2”那么简单。不用说是繁复的宴会菜肴,即便是最一般的家常菜,也必须讲求荤素搭配,将各种材料混在一起,放入锅中或炒、或煮,或煨,或焖,同时在制作过程中适当添加调味料,或搅拌,或翻炒,最后出锅放入器皿中,不同的食材已经完全融合。
  细观西方的烹调方式,则会发现地道的西餐,除了“罗宋汤”是多种食材混合烹煮外,几乎都会是一大块肉(牛肉、羊肉、鸡肉或鱼肉等),配上几个土豆,几片菜叶或番茄,虽然同放在一个盘子中,却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只有等咀嚼下肚,才会在腹中融合。调味的佐料也不是在烹调过程中加入,而是现吃现加的,即使现在受到了中菜的影响也开始注重调味了,但仍然是分开的工序,先把食物弄熟了,再加上味道。这些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合”与“分别”的根本差异。
  结语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目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使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强了互补性和兼容性。同时,这类的交流,会使得世界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同样,中国饮食也会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完善发展,推陈出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中华饮食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南怀瑾.孟子旁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治安,等.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6]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14.
  [7]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2,4.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
摘 要: 在《镜花缘》中,作者李汝珍提出妇女参政问题。在作品中作者对不同类型的妇女参政所持有的态度有所不同甚至相矛盾。  关键词: 《镜花缘》 妇女参政 矛盾心理  当时比较宽松的思想空气和成熟的受教育条件是作者提出妇女参政问题的客观原因。作为一种理想和设想,作者虚构的艺术世界自然还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他是个传统的封建文人。另一方面,他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这两种思想因素的矛盾和冲突决定
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兴盛,很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用以培养专业的旅游人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自2月25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刊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系列评论,从引领民族复兴、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五个方面全面论述协调推进“四个
我们测量了激光尾波场加速实验的透射光谱.与之前实验所不同的是,我们所采用的等离子体密度偏高.透射光谱同样呈现出低密度等离子体中光子加速现象的的两个明显特征,光谱加宽
李建潮先生在《数学通报》2 0 0 2年第 6期上提出的问题 1 380 ,本质上是一类自然数集上函数方程之求解问题 .李先生在随后给出的解答中 ,其解法略显特殊性 ,兹将此一类问题
摘 要:伴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以满足自身需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增多,但是群众仍感觉不能满足自己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发展群众的文化活动。于是,我根据本地现状,作出一些尝试,也取得些许成绩。我知道,构建精神文明社会,就需要我们从这些点滴的小事做起,我会在今后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是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便诞生了。”是的,如果没有生活的博览,心灵的感受,感情的体验,没有表达的欲望,就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积累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
摘 要:武松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近三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武松形象的研究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且各种说法都据有相当的理由。本文对近三十年《水浒传》武松形象研究中所形成的勇于抗争的英雄说、思想狭隘说、自我膨胀的个人英雄主义说、有情有义的好男儿说、暴躁凶残的屠夫说等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介绍。  关键词:近三十年;《水浒传》;武松形象;研究综述  武松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