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育人”并非只是思想品德教师或者班主任的工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语文这门课程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渗透德育的意识,做到: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丰富教学手段,落实德育渗透点;实践体验,生成德育渗透点;明理提升,促进德育渗透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渗透策略
语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精神,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思想、有道德修养的人。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怎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呢?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浅谈。
一、好雨知时节——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一)从人物身上生发而有所“德”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深刻、立体、扣人心弦的人物形象。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塑造了这样一个雨来:“他从小就热爱祖国和科学,了解国家利益。区交通员李大爷被魔鬼追赶,他勇敢地上前掩护大爷,不管鬼子施展什么残忍手段,软、硬,甚至挨打,以死威胁,雨来都不屈服。雨水冲入河中,雨来从底部游向远处。鬼子怒不可遏,大叫一声,但他们不敢下水,只能随意向水里开了几枪。”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雨来热爱祖国、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品质。最后,在学习完课文后,组织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引导学生把自己从雨来身上学到的品质讲一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抓重点词句理解而有所“德”
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往往藏在一些重点词语或句子当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能体现文章中心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指导学生体味、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熏陶和思想教育。就像《金鱼钩》对老班长描述的那样:“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们应指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硬咽”来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了,这里的“硬咽”其实就是难以咽下去,但是还是要硬着往下咽,班长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小战士吃上鱼汤,以支撑着他们走出草地。这样,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学习,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班长为了他人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百花争艳——丰富教学手段,落实德育渗透点
(一)质疑时德育渗透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學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把握课文中的一些启发性因素来设计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和提问,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培养他们的感情。如教学《陶锅和铁锅》,可以紧扣文章问,最后陶锅和铁锅如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都可以对课文内容发表意见。学生的这些体会直接指导着他们在生活中的言行,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时渗透德育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以产生情感的迁移,受到思想教育。
比如,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一定的认识。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时,笔者话锋一转,入侵者从花园里掠夺他们能掠夺的一切;不能携带的用手推车或动物携带;运不走的则任意破坏。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源头活水——实践体验,生成德育渗透点
(一)角色扮演,体验德育内涵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道德实践,通过角色的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从而获得道德理解、情感和行为的发展。
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带上头饰,并加上动作和神态演一演故事。通过表演,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并从故事中知道当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不能去讥笑他人;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不要灰心,要像丑小鸭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交流演讲,感悟德育内涵
教材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只要认真挖掘,定能挖到闪闪发光的金子。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笔者认为学习这篇文章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挖掘到文章的中心内涵后,如何将其展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让学生评价鲁迅先生,与大家交流鲁迅先生带给自己的启示,进行即席演讲活动。学生通过这些环节,充分感悟和体会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并在学生中得到了内化和升华。
四、润物无声——明理提升,促进德育渗透点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带到生活中去,并扩展延伸,为学生开拓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他们在广阔无边的生活世界中实践和提升。
如在《妈妈的账单》这一课,文章主要讲述了小彼得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张账单,要求他的母亲支付他每天做事情的报酬。当他发现母亲给他的账单总额为零时,小彼得知道他错了。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并将奖赏放回了母亲的口袋。学完文章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事或者请爸爸妈妈讲一件我们童年时代深刻的事。学生第二天都争相汇报:“老师,昨天爸爸回来了,我给爸爸捶背,爸爸说我很贴心。”“老师,昨天晚饭后,我给大家洗碗筷、扫地和拖地,妈妈说我真懂事。”听完学生的讲述,笔者对他们说:“同学们真棒,通过昨晚父母讲述你们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后,大家都体验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同时也懂得怎样去回报父母,就像我们的小彼得那样,知道爱是无私和无价的,我们要把对父母的这份爱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就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思想品德得到了深化和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要真正做到润物无声,教师必须勇于探索,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自然地把学生引领到美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尽情地欣赏一个个光辉形象的同时,把知识、能力、智力和思想情操陶冶成一炉,滋养心灵,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渗透策略
语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精神,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思想、有道德修养的人。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怎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呢?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浅谈。
一、好雨知时节——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一)从人物身上生发而有所“德”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深刻、立体、扣人心弦的人物形象。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塑造了这样一个雨来:“他从小就热爱祖国和科学,了解国家利益。区交通员李大爷被魔鬼追赶,他勇敢地上前掩护大爷,不管鬼子施展什么残忍手段,软、硬,甚至挨打,以死威胁,雨来都不屈服。雨水冲入河中,雨来从底部游向远处。鬼子怒不可遏,大叫一声,但他们不敢下水,只能随意向水里开了几枪。”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雨来热爱祖国、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品质。最后,在学习完课文后,组织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引导学生把自己从雨来身上学到的品质讲一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抓重点词句理解而有所“德”
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往往藏在一些重点词语或句子当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能体现文章中心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指导学生体味、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熏陶和思想教育。就像《金鱼钩》对老班长描述的那样:“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们应指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硬咽”来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了,这里的“硬咽”其实就是难以咽下去,但是还是要硬着往下咽,班长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小战士吃上鱼汤,以支撑着他们走出草地。这样,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学习,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班长为了他人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百花争艳——丰富教学手段,落实德育渗透点
(一)质疑时德育渗透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學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把握课文中的一些启发性因素来设计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和提问,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培养他们的感情。如教学《陶锅和铁锅》,可以紧扣文章问,最后陶锅和铁锅如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都可以对课文内容发表意见。学生的这些体会直接指导着他们在生活中的言行,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时渗透德育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以产生情感的迁移,受到思想教育。
比如,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一定的认识。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时,笔者话锋一转,入侵者从花园里掠夺他们能掠夺的一切;不能携带的用手推车或动物携带;运不走的则任意破坏。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源头活水——实践体验,生成德育渗透点
(一)角色扮演,体验德育内涵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道德实践,通过角色的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从而获得道德理解、情感和行为的发展。
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带上头饰,并加上动作和神态演一演故事。通过表演,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并从故事中知道当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不能去讥笑他人;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不要灰心,要像丑小鸭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交流演讲,感悟德育内涵
教材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只要认真挖掘,定能挖到闪闪发光的金子。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笔者认为学习这篇文章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挖掘到文章的中心内涵后,如何将其展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让学生评价鲁迅先生,与大家交流鲁迅先生带给自己的启示,进行即席演讲活动。学生通过这些环节,充分感悟和体会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并在学生中得到了内化和升华。
四、润物无声——明理提升,促进德育渗透点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带到生活中去,并扩展延伸,为学生开拓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他们在广阔无边的生活世界中实践和提升。
如在《妈妈的账单》这一课,文章主要讲述了小彼得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张账单,要求他的母亲支付他每天做事情的报酬。当他发现母亲给他的账单总额为零时,小彼得知道他错了。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并将奖赏放回了母亲的口袋。学完文章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事或者请爸爸妈妈讲一件我们童年时代深刻的事。学生第二天都争相汇报:“老师,昨天爸爸回来了,我给爸爸捶背,爸爸说我很贴心。”“老师,昨天晚饭后,我给大家洗碗筷、扫地和拖地,妈妈说我真懂事。”听完学生的讲述,笔者对他们说:“同学们真棒,通过昨晚父母讲述你们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后,大家都体验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同时也懂得怎样去回报父母,就像我们的小彼得那样,知道爱是无私和无价的,我们要把对父母的这份爱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就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思想品德得到了深化和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要真正做到润物无声,教师必须勇于探索,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自然地把学生引领到美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尽情地欣赏一个个光辉形象的同时,把知识、能力、智力和思想情操陶冶成一炉,滋养心灵,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