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自由轮:给欧洲大陆带去自由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eeett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工业化时代最大规模的一次全球性冲突,二战实际上也就是机器的战争。坦克、飞机、大炮、机枪、炸弹……要么本身就是一具复杂的机器,要么就是由复杂机器制造而来。其中就有这样一种机器,虽然本身并无战斗的功能,却发挥了可能最为重要的战略作用,离开了它,那些专为战斗而生的机器,便会形同废铁。
  它是一种轮船,名为自由轮。
  狼群
  自由轮的出现,与英国有极大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文明国家,英国在近代历史上的霸权,至少百分之五十要归因于其长期保持着一支世界第一流的海洋力量。这里所说的海洋力量,并非只有军舰,更包括大量的民船。军舰让英国得以控制大量的海上交通要道,保护其民船,还可以打击敌人的民船;民船则让英国得以将殖民地出产的原料运回英国,加工成产品之后再倾销全球。二者组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构成日不落帝国的血管,维持着巨人的生命。
  但自美国独立战争开始,这一套组合就开始遇到威胁,当年只有几条破船的美国海军,致力于偷袭英国的民船,使得从英国本土到北美殖民地的海上交通受到极大干扰,对战争进程影响颇大。
  一战时,潜艇的出现让这种威胁开始巨大化。此种潜伏于水下的危险机器,是袭击民船之“头号种子选手”。当德国在大战末期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肆意袭击英国民船之后,短短一年就将两千余艘英国民船送入海底,占到其总量的六分之一。对于英国而言这等于大出血,若非大洋彼岸的美国看不下去,出手相助,德国内部又发生剧变的话,只怕用不了多久,英国就要俯首称臣了。
  当时有一位德军潜艇指挥官,在一次袭击民船时遭到护航军舰的重创,被迫浮起潜艇,举起双手成了英国战俘。他在战俘营中苦思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潜艇战的威力,以达到击败英国之目的,到他释放时,这个思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结果。
  那就是狼群战术。所谓狼群战术,即一改潜艇单打独斗的传统套路,换以集中多艘潜艇,组成集群,围攻民船船队,如同海上群狼扑向海上群羊一样。“狼群”平时散布于大洋之上,任何一艘潜艇发现目标,便立即以无线电呼叫临近潜艇,聚集之后于夜晚浮出水面发动攻击。对于“狼群”的调配,则以陆地上的潜艇指挥部为“大脑”,坐镇此地的正是那位前英国战俘。他的名字叫邓尼茨。
  虽然在一战饱受德军潜艇之苦,决定英国海军命运的那些人,却属于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类型,对于在即将到来的二战中,德军潜艇带来的新威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人都是指挥水面舰艇出身的,潜艇指挥官不受待见也没有话语权。经历决定思维,根本不可能指望他们去重视潜艇。
  这种思维也存在于德国海军之中,以致于在纳粹砸锅卖铁扩充军备,没有多少闲钱的情况下,也要造出几艘大舰来,试与英国比高低,其中比较著名的便是“俾斯麦”号。潜艇在那儿也是不受待见的,开战初期,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麾下不过只有四十来艘潜艇可用,除去老旧破烂者,能进入大洋猎杀民船者,只有二十艘左右。但在“狼群”战术的指挥下,以及英国方面几乎毫无防备的“配合”下,他就靠這样一点可怜的兵力,很快就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开战半年,德军潜艇已经击沉英国民船两百余艘,外加军舰若干,其中包括战列舰与航母这样的大家伙。此外,还有德军潜艇偷入英国皇家海军基地斯卡帕湾,差点结束丘吉尔的性命。
  1940年6月法国投降之后,邓尼茨的潜艇部队得以在法国西海岸设立起诸多基地,可避开英国海军主力,直接杀入大西洋。即便此时潜艇数量并未得到补充,还是二十来艘的水平,但英国民船的损失却开始剧增。随着纳粹高层对于潜艇战绩的注意,以及随之而来对潜艇的青睐,邓尼茨的“狼群”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多的英国民船被送入了海底。邓尼茨麾下头号王牌艇长克雷奇摩尔一人就击沉了近五十艘民船和军舰。
  到1940年9月,也就是二战爆发一年之时,英国总计一千七百万吨的民船,已经有十分之一被邓尼茨的潜艇所击沉。再度大出血。
  英国的止血之法,一是用一些海外基地做代价,从美国那里换来一些老式驱逐舰,作为护航兵力;二是国内船厂开足马力,建造民船以弥补损失;三是发动科学家研制各种反潜武器。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举动,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扭转局面,邓尼茨也在改进他的潜艇。
  当德军潜艇击沉的民船数量和吨位,已经远远超过英国建造的数量和吨位后,包括丘吉尔在内的英国决策者终于开始有了恐惧感。在这种恐惧感之下,他们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美国,希望能借助这个遍地都是工厂的国家,建造大量民船,赢得这场消耗战。
  一个英国代表团紧急前往美国,物色造船厂,建造他们所需的民船。他们带着英国船厂设计的图纸,以及满满的希望。自由轮的历史,即将开始。
  船海
  未料到,美国的造船厂老板们,对于英国代表团的到来却并不热心。心急如焚的英国人,跑遍了美国大小近四十家造船厂,几乎无人愿意接单。原来当时美国盛行“孤立主义”,民间对于参战抵触情绪甚大,老板们也担心英国一旦战败,没有人来结货款。
  只有一个人例外——亨利·凯泽。此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商人,卖水泥起家,曾先后创建一百余家公司。当英国人找到他时,其麾下商业帝国之中,就有六家造船厂。有意思的是,他愿意接单,英国人却信心不足,觉得这是没有人选的人选,合作得还比较勉强。之所以有这个担心,就在于英国人要求短时间内就造出两百艘民船,且价格低廉,偏偏凯泽又是一个不懂技术的主。
  但凯泽长于思维。接下订单之后,他一改传统造船厂完完整整、从头到尾、按部就班造完一艘船的标准作业模式,换以将一艘船解构成不同的单元,分别外包到多家厂商建造,然后运到船厂来组装。造锅炉的,专门造锅炉,同时造几十上百台;造货舱的,只负责造货舱,也是几十上百个一起来……   这种模块化、流水线作业模式,具有今日全球化时代制造业的许多特征,看来十分新颖,但其实在当年就并非独创。那是汽车界传奇人物福特早就开始使用的一种方法,凯泽只不过是将其稍加改进,用到造船业中罢了。但就是思维上的这样一点点跳跃,已足以改变历史。话说美国尽管“孤立主义”泛滥,但高层人物对于局势还是有清醒认识,自1936年起,预感大战将至的他们,就对美国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开始了筹谋。毫无疑问,这个角色必然会有向英法等国提供物资支援的任务,那么也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民船来将这些物资送到对方手中。在建造何种规格的民船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是容易建造的廉价货,其中代表人物即是总统罗斯福。其背后的思维是要在短时间内就造出一个数量庞大的民船队,搞船海,以数量上的优势带来战略上的质变。此乃“狼群”战术之克星,你打得越多,我造得越多,较量从战场,转移到了工厂,美国有的是工厂。
  而凯泽为英国建造民船的经验,成了这种廉价民船的极好借鉴,新式造船法更是必选,他也是美国第一批廉价民船的总承包商,数量则是两百艘。
  1941年4月30日,第一艘廉价民船开工, 9月27日,建成下水,其名为“帕特里克·亨利”。帕特里克·亨利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演说家,有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传世,这种民船遂得名为“自由轮”。
  此船长约135米,宽约17米,自身排水量七千余吨,可载货万吨左右。采用老式蒸汽机推进,导致航速很慢,只有11节左右(约20公里/小时),但维修方便,可靠性高,且制造难度低。船体则使用焊接法取代传统的铆接法,也就是用电焊来连接钢材,而不是用一个一个的铆钉。虽然强度上要差一些,但效率要高得多,也不需要熟练工人,临时招募来的人训练几十个小时就足以上工,妇女老人也能干,这就很符合战时制造业的要求。
  总体而言,这是一种完全能胜任长途运输任务,且高度配合战争状态的船只。尽管罗斯福总统在向外界介绍这种船只时,戏称其为“丑陋的家伙”,但同时又以满怀期望的口吻赞赏道:“它们将给欧洲大陆带去自由。”
  新式造船法之下,越来越多的分包商加入进来,部件越造越多,“玩具組装”开始呈现规模效应。一百五十天的下水时间,后来被缩短到了四十天左右,其中特别快速者,更是达到了十天的程度。
  战争期间,美国建造了多少自由轮?五千余艘。与之对比,德国建造了多少潜艇?七百艘出头。再来看看击沉与建造之间的对比:1942年,乃德军潜艇战的巅峰时期,击沉盟国船只吨位过六百万吨;但到了1943年,美国就造出了近两千万吨的自由轮。
  邓尼茨在1942年年底,曾忧心忡忡地告诉希特勒:“战争已经演变成潜艇击沉吨位与美国建造吨位的竞赛,美国明年可能新造出五百万吨的民船。”实际结果是他所预计的四倍。
  何况,在盟军日益严密的反潜体系,日益进步的反潜武器保护之下,德军潜艇袭击的成功率已经越来越低。一个四五十艘民船构成的运输船队,通常伴随有一支十来艘驱逐舰,一艘护航航母构成的护航舰队,这些“牧羊犬”都配备有诸如深水炸弹、反潜火箭弹等等在内的专用反潜武器。在它们面前,“狼群”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
  按照英国海军史学家罗斯基尔的统计,进入1943年以后,德军潜艇战战绩就大幅度缩水,形成了“狼群”逐渐被“牧羊犬”驱逐的局面。以1943年5月为例,邓尼茨调动百余艘潜艇,组成多个“狼群”,在大西洋对盟国民船队展开猎杀,击沉二十五艘,自身损失却超过了四十艘。
  邓尼茨将此月视为潜艇战失败的时间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大西洋战役中,我们已经战败了。”此后他指挥德军潜艇部队所进行的战斗,主要目的不过是为了牵制盟国力量罢了。
  船海胜过了狼群。但这个胜利绝非轻而易举得来,五千余艘自由轮,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它们之中有许多惊心动魄、悲壮豪迈的故事,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拍成一部热血澎湃的好莱坞大片。
  浴血
  1940年12月,在著名的第十二次“炉边谈话”中,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美国必须成为民主的兵工厂。”数月之后,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盟国提供战争物资。数年之内,美国生产了二十六万余架飞机、八万余辆坦克、军用车辆二十三万余辆、枪支接近一千五百万支等等。这些武器装备,包括一部分飞机在内,以及其他难以计数的食物、药品、燃油等等,都要通过大量民船运往各个反法西斯战场,其中之主力,就是自由轮。它们每被击沉一艘,就意味着损失了许多宝贵的战争物资。
  美国军方曾在战争期间如此告诫为民船护航的海军:“假如潜艇击沉两艘六千吨的商船和一艘三千吨的油船,那么我方的损失为:四十二辆坦克、八门152毫米榴弹炮、八十八门87.6毫米火炮、四十门40毫米火炮、二十四辆装甲侦察车、五十挺布朗式机枪、五千两百吨弹药、六百枝步枪、四百余吨坦克配件、两千吨补给品及一千桶汽油。如果这三艘船能安然抵港和卸载的话,那将会起多大作用!敌人如果要用空袭来炸毁这些军用物资,必须出动三千架次飞机并进行有效的空袭。”
  数年大战期间,自由轮一共沉没了二百一十五艘,大约为其总数的二十三分之一。其中,在“狼群”肆虐的大西洋,自由轮沉没不到百艘。
  这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数字,但在这份乐观背后,却藏有许多的悲剧。两百一十五艘沉没的自由轮中,潜艇是主要的凶手,但自由轮也并非待宰羔羊,它们,顽强得很!
  1942年夏,苏德战场正在鏖战,德军以强大装甲部队为先导发动攻势,直指前苏联重镇斯大林格勒。前苏联红军苦于招架,斯大林连连催促英美运送战争物资来救急。经过周密准备和调配,6月27日,一支编号为“PQ-17”的船队从冰岛出发,满载军火,穿过北冰洋,开往前苏联北方的摩尔曼斯克港。其阵容颇大,有民船三十四艘,其中自由轮七艘。为其护航的是六艘驱逐舰、四艘护卫舰、四艘猎潜舰等组成的舰队,此外还有包括数艘战列舰、航母在内的支援舰队随时待命。   这支船队刚一出港,就被守候多时的德军潜艇发现,活动在附近的“狼群”立即汇集起来,并开始发动试探性攻击。试探的结果是,护航兵力太强,单靠“狼群”的话,那只有吃深水炸弹,而无偷袭得手的可能。随后德军调来飞机,配合潜艇,意图强行吃掉这支船队。最初的空袭强度并不大,护航的驱逐舰甚至还有功夫打下几架来,但没过几天,空袭强度就上升到一次三十架以上。船队开始出现损失,但不多,只有几艘商船被炸沉,船员们依然士气高涨。
  7月4日21时过后不久,船队开始接连收到来自英国本土的命令,这些命令让这个船队的命运发生了逆转。“紧急命令!护航舰队向西撤退!”“紧急命令!敌军舰队威胁巨大,船队分散航行,各船自行前往苏联港口!”“紧急命令!船队解散!”
  据英国方面的解释,之所以在途中解散船队,是因为德军出动了包括“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俾斯麦”号姊妹舰)在内的多艘大型军舰,护航舰队难以匹敌,支援舰队又鞭长莫及。
  战后有研究称,这是英国为了拖延向前苏联运送战争物资、增加其与德国作战损耗的诡计。因为英国本是反苏急先锋,即便有“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也不妨碍其在战争中对前苏联实行两面政策。有了这次失败之后,就可以损失惨重、风险巨大为理由,拖上好几个月不给前苏联运送物资!
  政客在打他们的算盘,商船上的海员们,则要经历残酷的生死考验。被护航舰队丢下的商船,乱作一团,很快就成了纷纷落单的孤羊,几乎每一艘商船身后,都跟着一艘德军潜艇,天空还不时有飞机前来扫射投弹。在冰冷的北冰洋上,没有人能来拯救他们,他们只有自己靠自己。
  船队中的七艘自由轮,在解散前就已损失三艘,剩下四艘还比较团结,在乱局中和一艘英国防空船凑在了一起,结伴向前苏联港口开去。这艘英国防空船本是一艘水果运输船,在被海军征召之后,加装高炮、高射机枪,专为商船队提供防空掩护,虽是半路出家,但跟它在一起,安全系数还是提高了不少。不料,没过几天,这艘船就接到英国海军部命令,掉头回国去了。
  剩下四艘自由輪,硬着头皮在冰冷的北冰洋上继续前行。它们只装备了简陋的自卫武器,面对的却是潜艇、飞机之围攻。自由轮上的美国海员极其顽强地进行了抵抗,击落了两架德军飞机。在两艘自由轮被击沉之后,剩下的两艘一度只有躲藏到北冰洋一个岛屿旁边。最终两艘自由轮都得以抵达前苏联港口,但其中一艘负了重伤,差点就沉入大洋。尚未死去的船员,都有严重的冻伤,截肢者比比皆是。
  英国以此为由,拒绝再度派出船队。三个月之后,才再度在斯大林催促下,派出名为“PQ-18”的船队。这一次,没有再发生中途开溜的丑剧。
  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有大量的自由轮在为盟国运输战争物资,其中有四艘租借给了中国。这些自由轮面临的敌人,比大西洋上的“狼群”更加凶残,那是毫无人性的日本人。自由轮被日军潜艇击沉或者俘获之后,那些幸存的船员几乎都会被屠杀。而日军潜艇认为斩首、枪毙一类的屠杀方法“效率”还不够高,于是便发明出一种将俘获船员用绳子绑在潜艇上,然后带着他们下潜的屠杀方法。
  但与大西洋上的同行一样,太平洋上的自由轮,也不是待宰羔羊,它们虽然只有简陋的武器,却从未束手就擒。
  这方面的代表有名为“爱伦坡”号的自由轮。当时它被一艘日军潜艇伊-21发射的鱼雷命中,失去动力。大约是出于节省鱼雷的考虑,这艘日军潜艇浮上水面,想用搭载的一门火炮将“爱伦坡”号击沉。但其艇长指挥水平太差,竟然让潜艇在距离“爱伦坡”号不到三百米的地方浮起,结果是刚刚冒头,就受到“爱伦坡”号上几门火炮的猛烈轰击。吓得艇长急忙命令下潜,一溜烟跑了。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也有大量自由轮参加,其中一艘名为“奥布莱恩”号,这艘自由轮一直幸存到了今天。1994年,“奥布莱恩”号从旧金山出发,前往法国,参加诺曼底战役五十周年庆典。
  那一天,有无数船,但唯独它,是唯一一艘参加过那场战役的船。
  它是一位老兵,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其他文献
地处四川的刘文彩地主庄园名震海内外,距成都200公里开外的川北,还有一个地主庄园默默地偏安一隅,数十年来不为外人所识。  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丁家大院。在川北仪陇县朱德故居,除了朱德旧居和朱德纪念馆这些因为朱德而引人注目的建筑外,最为有名的建筑,应该算是丁家大院了。  乍看朴实,实则考究  大巴山所组成的山系,把这片葱郁的土地压得喘不过气来,延绵不绝的大山在这里突然变得缓慢下来,陡峭的高山被一些起伏的
期刊
本书的重点,与其说是“波斯和中国”,不如更确切地说是“波斯人(乃至伊斯兰世界)眼中的中国”。这为我们理解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以中国为中心的视角。  作者选取了发生在帖木儿王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五个故事,包括流行于欧亚大陆的“中国公主”传说、帖木儿朝王子对中国玉杯的痴迷、波斯皇宫收藏中国瓷器的方式、中国的鬼怪形象进入帖木儿朝绘画的途径,以及中国佛教造型与帖木儿朝艺术的关联。这五个
期刊
提起胡佛,许多人不免会把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那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与他联系在一起,但关于胡佛在担任美国总统之前的故事,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他曾是一战时期领导国际救援运动的英雄。  比利时危机  1914年夏天,比利时还是欧洲的一个重镇。这个经济繁荣的国家是欧洲工业、金融和国际贸易的中心,其在非洲的殖民地蕴藏着丰富的矿源。纵览当时欧洲局势,以德国与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和以法国、英国、俄罗斯为中心
期刊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中国一直是中心之一。古代社会,不管是汉唐,还是两宋,中国在对外交往中都表现出色,来自中国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各地。但是,发源欧洲的“全球化”进程开始时,正是中国开始走向封闭的时候,等到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才重新开始了融入世界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痛苦的,有时甚至是屈辱的。那些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鲜有从未侵略过中国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蚕
期刊
如果在几十年前,估计很少人会想到,当古巴的精神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于2016年11月25日离世之时,美国白宫竟然向老人的家属表示了慰问,并称“历史会记录和评价卡斯特罗给古巴人民和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个让美国政府头疼了半个世纪的老人,到底是怎样一个谜一样的风云人物呢?  菲德尔·卡斯特罗,1926年8月13日生于古巴奥尔金省一个富有的庄园主家庭,1945年考入哈瓦那大学法律系,并获得法学博士
期刊
用马拉战车的赛车是罗马人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罗马的建城时期,据说在罗马城刚建成不久就举行过长达一天的马车比赛。到公元3世纪,仅在首都罗马城一地就有8座赛车场,其中由元首屋大维建的“马克西姆”赛车场最大。它的车道长约600米,宽80米,赛车场中间有堵340米的分隔墙,组成一个两边椭圆的长方形,可以举办12辆车同时参加的比赛。赛场两端是弯道,装有三根圆锥形柱子,以供赛车绕越。地面铺了
期刊
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创造文字,并拥有了思考能力以来,人们就开始寻找同类,并想办法交流。当然,交流并不总是通过语言,有时候还得通过刀剑与枪炮。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的社交,最多达到“邻国”,上演了无数政府和亲的戏码。而民间交往,当然可以抵达更远的地方。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就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
期刊
英国皇家学院于1935年至1936年,在伦敦举办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有240家机构向展览出借展品,其中不仅有美国博物馆的藏品,还有中国首次允许借给外国展出的一大批“国宝”。  为运输93箱中的800多件中国宫廷珍宝,英国海军部提供了一艘名为萨福克号的军舰。此次博览会据称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展览,轰动一时。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不乏批评之声。  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举办的背景是
期刊
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费城于1876年举办了世博会。在此之前的1874年,费城世博会的各类展馆先后开始建造,直至1876年4月,大部分展馆准备就绪。开幕日那天,尽管下着雨,但仍有20万参观者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有:美国国会全体成员、37个参展国的官员及随行人员、巴西国王佩德罗二世,还有特别以5000美元的出场费邀请到的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  1876年5月13日,李圭带着一名华人翻
期刊
民国时期银行职员的状貌是怎样的,他们的生活水准又如何?人们一般只能从别人的回忆录里去了解,缺少直观的影像资料。幸运的是一本银行职员的私人相册可以展示那个年代的生活风貌。相册的主人公叫阎俊山,早年就职于民国上海金城银行,属于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步入职场,为资本家效力;经历新中国的公私合营,成为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员工;再到改革开放,光荣退休颐养天年。这本相册跨度五十多年,完整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