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我们应该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即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评价方式,已不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形成。于是,我试图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全面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一、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程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模式,提出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理念,学生对自身学业成绩,能力,有点与不足的评价以及所形成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信心等,从而影响其学习动机和表现,并对其学习行为有了调节和维持作用。然而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小组评价则是对自我评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促使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二、口试、笔试、动手操作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以往的数学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为核心,主要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对考试方式进行改进,将口试、笔试、动手操作相结合;将等级评定和语言描述相结合;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1、“说”与“做”相结合。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孩子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我们常把口试、动手操作相结合。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即说思路、说算理、说推导过程等。动手操作的主要内容为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作业分析法。
苏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增加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是学生检验自己学习情况,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与载体,因此对作业的分析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学生作业正确性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对书写端正、作业完成速度以及主动性程度情况的评价,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态度;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与探访,可以使我们了解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等等。我们要求学生摆摆、画画、量量、想想,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出数学小报、写数学观察日记、统计生活现象并能做初步分析等都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更能从中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三、从运用知识、技能到情感、态度发展,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那么,考卷试题的内容也应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数学并不抽象,与自然及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便考察学生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问题。教师选择用于测评的试题的内容应该实现学生能力的“多重聚焦”。
四、发展的眼光,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查拉斯图拉曾说:“人类可爱之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对数学课程而言,它虽注重学生最后“成绩”、“成果”质量的高低,但是更注重学习活动过程,注重学生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学生广泛参与就是目的,过程中实践越多,经历就越丰富,体验就越深刻,其成效就越明显,这就算成功。有时,甚至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学习过程,其意义仍然不可低估。因为探索的过程带给孩子的乐趣要远远超过知道结果本身,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努力实现由只重视“掌握结果”的评价转变为既重视“掌握结果”,又重视“发展过程”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一个琐碎的,连续的,发展的评价过程。今天你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在你的教育下,学生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的评价就不合适了。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学习习惯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今天学生学习态度很差,经常迟交甚至不交作业,你也不要给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就是一个学习习惯很差的学生”,而应该看到在你的教育下,也能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因此平时学生表现性评价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协调。一方面,要对日常过程性评价做好记录,包括上课表现,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良好的学习情感与学习习惯等等,有记录才能更好地观察学生成长的轨迹,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成长。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你的评价,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必须遵循多元化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素质、发展能力、鼓励创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真正作用,不仅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让多元评价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 广东】
一、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程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模式,提出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理念,学生对自身学业成绩,能力,有点与不足的评价以及所形成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信心等,从而影响其学习动机和表现,并对其学习行为有了调节和维持作用。然而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小组评价则是对自我评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促使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二、口试、笔试、动手操作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以往的数学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为核心,主要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对考试方式进行改进,将口试、笔试、动手操作相结合;将等级评定和语言描述相结合;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1、“说”与“做”相结合。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孩子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我们常把口试、动手操作相结合。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即说思路、说算理、说推导过程等。动手操作的主要内容为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作业分析法。
苏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增加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是学生检验自己学习情况,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与载体,因此对作业的分析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学生作业正确性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对书写端正、作业完成速度以及主动性程度情况的评价,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态度;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与探访,可以使我们了解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等等。我们要求学生摆摆、画画、量量、想想,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出数学小报、写数学观察日记、统计生活现象并能做初步分析等都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更能从中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三、从运用知识、技能到情感、态度发展,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那么,考卷试题的内容也应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数学并不抽象,与自然及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便考察学生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问题。教师选择用于测评的试题的内容应该实现学生能力的“多重聚焦”。
四、发展的眼光,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查拉斯图拉曾说:“人类可爱之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对数学课程而言,它虽注重学生最后“成绩”、“成果”质量的高低,但是更注重学习活动过程,注重学生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学生广泛参与就是目的,过程中实践越多,经历就越丰富,体验就越深刻,其成效就越明显,这就算成功。有时,甚至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学习过程,其意义仍然不可低估。因为探索的过程带给孩子的乐趣要远远超过知道结果本身,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努力实现由只重视“掌握结果”的评价转变为既重视“掌握结果”,又重视“发展过程”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一个琐碎的,连续的,发展的评价过程。今天你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在你的教育下,学生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的评价就不合适了。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学习习惯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今天学生学习态度很差,经常迟交甚至不交作业,你也不要给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就是一个学习习惯很差的学生”,而应该看到在你的教育下,也能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因此平时学生表现性评价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协调。一方面,要对日常过程性评价做好记录,包括上课表现,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良好的学习情感与学习习惯等等,有记录才能更好地观察学生成长的轨迹,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成长。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你的评价,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必须遵循多元化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素质、发展能力、鼓励创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真正作用,不仅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让多元评价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