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文化频道的发展策略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238b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凝聚力和导向力,是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产生认同感的主要源泉。文化频道(本文中泛指纪录频道、人文艺术频道、文化公共频道等)的建设一直是媒体人始终不渝的追求。1983年的《话说长江》开辟了文化纪录的先河,1996年起文化栏目的建设已在中央电视台逐步兴起,《见证》《讲述》及2012年开播的《魅力·记录》都在受众中引起不俗的反响。2000年初,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频道——中央十套科教频道打破以往文化栏目难以占据黄金时段的尴尬境地,完全以独立完整的系列连续地呈现给广大受众。随着2011年1月1日CCTV-9纪录频道开播,标志着我国文化频道建设已步入繁盛期。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受众需求的变化,各地方电视台近年来不断崛起的文化频道,为地方文化的发展也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文化频道发展现状
  真正意义上具有前瞻性的文化频道当属Discovery探索频道。Discovery探索频道开播于1985年,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内容包括自然、科技、古今历史、探险、文化和时事等领域。我国文化频道的发展在近几年发展异常迅猛,尤其是最近3年内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频道快速成长,在受众中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固定受众人群。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2011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高清纪实频道开播。除原有的央视科教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上海艺术人文频道、重庆科教频道、辽宁北方频道以外,地市级电视台也纷纷开办文化频道,如常州电视台于2013年5月开播文化公共频道,反映出从中央到地方文化频道迅速普及的整体趋势。
  文化频道往往由文化栏目组成和支撑,文化栏目的主要形式有纪录类、文化综艺类、旅游类、饮食类等。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真实,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于2012年4月14日打造“全新22:30”时段,系列纪录片《魅力·纪录》代替了以往晚间此阶段的电视剧,内容涉及人文、历史、自然等领域,以全球视野、人文情怀,以精良的制作、一流的品质,为受众呈现具有全球顶级水准的纪录片,让受众尽情享受文化纪录的盛宴。《魅力·纪录》采用了在综合频道首播、在纪录频道重播的播出样式。
  文化综艺类栏目主要展示民间绝活、传统戏剧、曲艺文化、风土人情等,代表栏目有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陕西卫视的《大秦腔》、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常州电视台文化公共频道的《风雅江南》等。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旅游类文化栏目的建设也在加速升温。旅游栏目也成为文化频道的主要样式。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各地方电视台为发展文化产业,推广城市品牌形象,旅游栏目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四川卫视打造了第一个品牌旅游栏目《天府旅游》,节奏明快、轻松自然,颇受欢迎。
  饮食类栏目一直是以服务性的特征呈现在受众面前,其真正与文化相连应归功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此片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受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并从中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该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中国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边远地区的小山村,呈现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也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片子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传递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使受众尤其是海外受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地方电视台发展文化频道的主要问题
  地方电视台开发创办文化频道以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地方电视台与省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味的模仿和跟风是行不通的。地方电视台要认识到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自身快速发展。
  平台低,资源有限。地方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及省台相比采播平台低,由于地方电视台覆盖面窄,其节目来源也就有限,这一点在地域文化题材传播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常州电视台文化公共频道《发现》自2013年5月份开播以来,虽然得到了受众极大的肯定,但也耗尽了前期近一年的节目储备源。一些文化名人类节目可能还要借用省级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的素材资料,还有一部分节目采用购买版权,然后由本台包装播出的方式,这些方式只能做解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节目的运行和频道的发展。
  人手少,人才缺乏。地方电视台采编队伍较单薄,一个频道不会配有大量采编人员或聘用本媒体外的记者。如常州电视台文化公共频道《风雅江南》不足10人的采编队伍要完成每周一期的播出节奏,其在节目源、任务量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地方电视台文化频道的大部分采编人员来自台内不同节目组,并且目前文化频道的运作也大多处在试水阶段,缺乏文化频道专业策划人员和采编创作人员,人才的缺乏也让地方文化频道的发展举步维艰。
  周期长,耗资较大。地方电视台文化频道包括文化栏目普遍遭遇的困境是大投入和小产出。一档较成功的文化栏目需要用较长的采编周期,尤其是纪录片花费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来进行拍摄制作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制作的成功纪录片会耗费更长的时间,这里的大制作、大投入还会包括高智力的策划和创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名人和名主持人的加盟等。动辄上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投入是地方电视台难以承受的。
  质量差,难以推销。由于地方电视台缺乏大制作和大投入,一些片子就很难以惊艳的状态呈现出来;如没有极好的创意和选题,制作出来的片子就很难有对外推销的市场。我国的纪录片、文化片创作水平还与国外的成熟作品有很大的差距,类似于《魅力·纪录》的节目样式,对地方台来说还是旗帜式的目标。
  收视低,压力较大。新闻立台、民生和娱乐兴台是当今电视发展的大环境。“泛娱乐化”在近十几年中成为我国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主要的媒体现象。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的一个品类,其自身的生存能力一直让业界人士忧心忡忡。央视在2002年引进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警示淘汰制度后,2003年文化类节目就开始一片惶恐,自此央视的文化类节目在合理保护的范围内开始走上了一波三折、生死交替、求新求变的艰难生存之路。地方电视台面临的压力或许更大,尤其是大制作小收视是地方电视台当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地方电视台文化频道发展趋势研究
  电视文化频道在我国确有潜在的受众市场和发展前景。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文化教育建设,人们的文化水准也较十数年前或数十年前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受众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的变化和迁移,受众的兴趣点不会总是停留在浅层的新闻信息和娱乐风潮当中。很大一部分受众正在寻求更深层的文化滋养来满足心灵需求,利用适合电视媒介特性和符合电视受众收视心理的方式来表现文化,才是文化频道建设的关键。
  内容定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地方电视台栏目内容最强有力的支撑,当属地域文化厚实的积淀。具有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虽然不具备广泛性,却可以避免共性文化同步覆盖所导致的个性化消失和同质化现象,使更多的原生文化、地域文化中原汁原味的精髓得以保存。随着时代的变迁,跨文化传播的发展使得地域文化必须将个性和共性相统一,寻找最理想的传播路径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立足地域文化,开疆拓土。地域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有力地制约着“文化圈”所属成员取同拒异,所以人们经常倾向于吸收与自己文化相类似的文化。以常州方言演唱的歌曲《癞蛤蟆爱天鹅》在常州地区火了以后,苏州电视台对此兴趣极浓,苏州电视台在方言节目中将常州的这一特色歌曲播出后,引发苏州市民的浓厚兴趣,苏州大街小巷时而会听到常州的《癞蛤蟆爱天鹅》。媒体需看清的是,地域化的主要发展策略是向大区域发展,在“文化圈”内形成影响,从而形成强势的区域性知名频道或全国性专业频道。
  品牌栏目创设,带动频道提升。地方媒体文化频道的发展要依赖于品牌栏目的创设,只有将品牌栏目真正推广出去,才可能带动频道内其他栏目的发展,进而带动频道整体形象的提升。《发现》栏目是常州文化公共频道首推的品牌栏目。栏目关注历史要案、社会传奇和情感故事,展现人生百态,透视社会万象。纪录片《从恒源畅到运河五号》向人们展示了常州老工业发展的兴衰史,让曾走过这段历程的老一辈常州人唏嘘不已,同时也为运河五号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现》栏目以历史新发现、人文新视野的节目宗旨为常州文化的传承传播做着积极的探索。
  内容接地气,精英文化面向大众群体。文化频道的栏目内容大多承载和蕴涵着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和独特的地方文化气韵风貌,但并非一定要高高在上才能显示出文化的高雅与脱俗,在传播中切忌做成“曲高和寡”的效果。文化栏目的内容可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借助通俗易懂的文本语言,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润物细无声”地倡导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完成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央视科教频道在早期的综合评定中,《百家讲坛》排位经常在倒数位置,这种状况直到2005年北京市社科院的阎崇年教授把《清十二帝疑案》讲完后才真正有所改观。此后,《百家讲坛》确定了“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定位,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节目围绕这一定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使收视率迅速上升。可见,只有让学术精英们从“金字塔尖”走到民间来接地气,与大众一起分享文化、分享文明,才能实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共融。
  形式表现,艺术与人文结合。这也是地方电视台文化频道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播出时段:时间黄金化。文化类栏目是需要有时间的沉淀和受众耐心的品味,受众对其的接受和认可、其品牌建立的过程要比新闻类和娱乐类节目漫长曲折。因此,把这样大制作、大投入的精品栏目推迟在非黄金时段播出,是文化对娱乐的主动让位,也是非文化专业频道在收视率左右下的无奈之举;这种做法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让文化类节目的生存境遇更加边缘化。
  黄金时段在业界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非为传统意义上的19:00-21:00。其实黄金时段可根据不同地域和收视人群的习惯来确定,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栏目来创设。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就打造了自己的黄金时段。我国南方地区往往21:00以后才是文化栏目受众人群完成一天工作的时间,此时段也已成为文化栏目的黄金时间。如常州文化公共频道将品牌栏目《眼界》《发现》首次播出时间均编排在21:00和21:30,收视效果较好。
  节目包装:艺术技术整合化。电视节目是文化消费的特殊产品,和商品一样需要完美的包装,这一过程是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而地域文化是构建电视品牌频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用地域文化构建频道形象识别系统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也会给受众带来归属感和亲切感。常州地理位置优越,太湖平原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四季分明,京杭古运河穿城而过,吴越文化传承下的文化底蕴深厚,性格温婉和悦。常州电视台文化公共频道在此基础上成功完成文化频道的形象设计,栏目的片头片尾采用极具常州特色的江南水乡的特征,用常州本地文化名人季全保先生的水墨人物和景物画连接成极有古韵遗风的特色画面。深宅大院毗连,枕水人家相映,高低错落的女儿墙,再配以常州小调,形象识别独具特色。《风雅江南》的片头呈现了一系列常州符号,如中国水墨渲染中的兰花青瓷瓶、明代文官唐荆川铜像、宋进中的山水图、白士风的留青竹刻、天宁寺、红梅公园的嘉贤坊和文笔塔等。常州本土文化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节目包装的艺术化必须善于利用技术的支持,频道的形象包装利用当今先进的在线包装技术,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给人以美好的视觉形象,有利于文化频道的品牌建构。
  节目编排:形式多样化。地方文化频道在栏目编排上,也要巧妙构思,匠心独运。因考虑到对单一频道的整体形象传播,一般采用纵向编排方法,在栏目编排中可借鉴利用成熟的新闻栏目的编排策略,根据受众的不同需要加以改进再应用到文化频道中来,主要可采用的编排方法有“吊床式”“支帐篷式”和“带状式”。
  “吊床式”是指在一个频道中将两档收视率很高的栏目中间编排收视率相对较低或不容易被关注到的栏目,其情形类似于吊床,两端高中间低。这种编排样式有利于拉动一个频道内相对较弱的栏目群,同时受众可能会考虑到后一个栏目的吸引力而驻留在同一个频道上,进而带动整体频道收视率的提升。   “支帐篷式”是指将一个收视率高的栏目安排在两个影响较弱的栏目中间,以期第一个节目的收视率会因为人们要收看到第二个栏目而呈上升趋势,而第三个栏目也会受益于第二个节目的高收视率。
  “带状式”是指将某一栏目安排在每天同一时间或相隔数天的同一时间播出。利用带状策略,有助于培养受众的收视习惯。
  常州电视台文化公共频道《发现》栏目为每天播出,栏目采用了几种编排相结合的方式,在地方媒体文化频道初创阶段有一定的效果,并已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播出设置,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频道从创设到成熟,是一个品牌不断维护和传播的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播技术和传播途径,以期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对外传播,网络互动。目前,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实现了网络直播或点播,将网络目标受众人群纳入到固定收视群中,以优秀的栏目质量培养其忠诚度,并发展潜在的受众人群,在网络平台中建立与受众的互动。除此之外,频道还要建立微博、微信互动,发展主持人的“粉丝团”,在互动中听取受众的建议,扩大文化频道的影响。同时,在栏目播出时采用屏幕二维码手机扫描进行节目推广与互动,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这一现代传播方式。
  产品衍生,融合推销。对Discovery探索频道而言,节目的播出只是其产业链中的最初一环。事实上,Discovery探索频道不仅将其商标在家庭娱乐产品、互动多媒体、Discovery的品牌产品及广告营销等多项业务上进行显著标识,以此获得收益,且把商标的授权使用扩展到图书、软件、DVD、儿童玩具、服装、文化用品等多重领域。衍生品的开发不仅使得Discovery探索频道的上级公司探索通讯公司可以获得一定的授权使用费,还强化了Discovery商标的识别功能,扩大了商标的知名度,培养了消费者的忠诚度。这种模式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做到,对地方媒体来讲此种运营模式更是其发展的目标。
  地方媒体文化频道的建设日趋完善,但我们要看到短期内地方媒体必须走出“泛娱乐化”的风潮,让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以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倡导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只有传承发扬地域文化,文化频道才能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中国特色。在传播中充分利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唤起媒体受众的文化力量,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地方媒体文化频道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86000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工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与传统媒体在内容、受众、时效、商业模式等方面开展角力,共同促成了当下多元的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如何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守住一席之地,传统媒体各显其能。英国的主流媒体《卫报》在2012年提出“开放式新闻”,相关探索堪称传统媒体顺利转型的典范。本文通过梳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构造、逻辑、规律的改变,来探讨《卫报》“开放式新闻”的发展逻辑,为传统媒体在
期刊
摘要:《浙江日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积极响应浙报集团“三端融合”的号召,精心打造“政已阅”微信公众号。“政已阅”一经正式上线便备受社会关注,在定位上坚守党媒属性与注重地方特色并重,在内容上精心布局与有效传达并举,在传播上理念创新与媒体融合共进,其实践经验值得党报时政类公众号学习借鉴。  关键词:政已阅 党报时政 微信公众号 媒体融合  “政已阅”作为浙江省党报信息传递的公众平台,自2016年12月上
期刊
6月28日,本刊记者应邀赴武汉参加《湖北日报》创刊65周年活动,当日上午参观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于2013年11月成立的全媒体指挥中心,荆楚网总编辑张先国介绍,这里是集团实现媒体融合与信息技术无缝对接的重要根据地,在观看现场演示之后,记者深感该集团对新媒体发展的重视与创新探索。7月1日,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新三板”)成功挂牌。荆楚网作为全国首家登陆资本市
期刊
摘要:互联网的巨大张力将变革触角伸向各种产业,轰轰烈烈的融合产业革命蔚然成风,教育或是互联网渗透较慢的行业,逐年提升的基建水平使新闻学网络在线教学成为可能与必然,政策的加持使得新闻学课程的在线教学也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笔者基于SCP产业组织研究范式,通过对新闻学课程网络在线教学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教育效益之间的互动,探寻出新闻学课程网络在线教学范式的三重转型及转化的向度,为后续新闻学课程产业发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关系着社会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和覆盖,关系着社会主流价值是否能入脑入心,关系着意识形态阵地的得失和舆论环境的和谐与否。《闪亮的名字》作为一档主流价值观节目,充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了制作和传播手段,利用媒体与明星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以及公信力,
期刊
摘要: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务新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社会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要传播权威声音,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安抚公众的焦虑情绪,正向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要用网言网语,为政务信息“划重点”,让科普信息“声入人心”,用指尖上的服务为公众排忧解难。本文简要分析健康中国政
期刊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2013年发布了《数字新闻报告2013:探寻新闻业未来》(Digital News Report 2013:Tracking the Future of News),公布了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丹麦、美国、巴西和日本等9国受众的新闻消费状况调查数据。该调查数据是路透新闻研究所在2013年1月底2月初由网络调查公司YouGov通
期刊
摘要:如何做大做强边疆民族地区州市党报移动新闻客户端,打造智慧媒体,最终实现报业的全面转型,是州市党报必须面对的一道必答题。本文以云南州市党报移动新闻客户端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以期为州市党报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云南州市党报 新闻客户端 融合发展 对策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
期刊
近年来的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在大范围内把新闻出版单位推向市场,参与市场化竞争,实际上是在保持党报党刊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放开非时政类报刊。这样既有利于整体舆论的稳定,又能够放开搞活非时政类报刊媒体,促进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次巨大进步。作为内蒙古地区期刊改制的先行者,文苑报刊社借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东风,抓住了发展良机,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在改制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思考,笔者现整理成文
期刊
今年7月1日,是《湖北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日。记者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采访中了解到,在纸媒衰退的大势中有这样一组令人非常振奋的数字:《湖北日报》发行量从2011年的21万份增长到2014年的63万份,其中,市场发行量20多万份,总发行量和市场发行量均位居全国党报前列;《湖北日报》广告收入从2011年的6100多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24亿元,增长1.03倍,今年上半年增长38%;集团经营收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