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作业,是展示和呈现教与学双边活动效能的有效“载体”。课堂作业已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部件”。课堂作业设置工作,一定程度决定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果。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认清课堂作业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功效和深刻意义,存在重视教学过程设计,轻视课堂作业设计的不良现象,课堂作业设计随意性大,信手拈来,未经过大量调研和深刻研析,课堂作业意义效果不明显。本文作者就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活动的开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试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认识;思考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实时了解自身教学活动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课堂作业已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部件”。教师课堂作业设置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果。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认清课堂作业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功效和深刻意义,存在重视教学过程设计,轻视课堂作业设计的不良现象,课堂作业设计随意性大,信手拈来,未经过大量调研和深刻研析,课堂作业意义效果不明显。作业设计是课堂作业教学的基础环节,首要工程,做好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影响深刻。本人现就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活动的开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试论。
一、作业设计要渗透教材目标要义,利于巩固强化知识素养
课堂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数学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抓手”。课堂作业的设计,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将数学教材知识内容渗透和融入课堂作业之中,是课堂作业成为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教材要义的“承载体”和“代言人”,从而使初中生在完成作业进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提升自身数学知识素养。但笔者发现,少部分教师设计数学课堂作业存在随心所欲,浮光掠影的现象,作业内容与教材内容不贴合,不紧密,课堂作业巩固强化功效未能发挥和展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时,要做好备教材的“工作”,认真研析数学教材内容,找出本节课教材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以此来选取和编排课堂作业内容,保证课堂作业紧扣教材“精髓”,提高初中生数学知识素养。如“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做好研析该节课教材工作,在整体研析活动基础上,抓住该节课教材的“不等式的三个性质”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并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设计了“若a>b,用‘<’或‘>’填空:(1)a+2___b+2;(2)3a___3b;(3)- 2a___- 2b;(4)a- b___0;(5)- a- 4___- b- 4;(6)a- 2___b- 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并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1)a的 是非负数;(2)m的2倍与1的和小于7;(3)a与4的和的20%不大于- 5”等作业案例,让初中生借助于典型案例,再一次巩固提升初中生对该节课重难点的掌握和理解。
二、作业设计要紧扣学生主体特性,利于锻炼提升学习技能
课堂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预设活动的一个环节和一项工作。预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准备工作,自然要按照和遵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将学习对象数学学习能力要求渗透和落实于课堂作业内容之中,使课堂作业成为学生锻炼提升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设计课堂作业内容时,不能粗浅、简单,一看就懂,一看就会,而应该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推理性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探究、分析、推理、概括等实践进程中,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辨析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能力为王”目标要求,在研析综合教材内容基础上,设计了“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2k=0有两个实数根x1,x2。(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x1·x2- x12- x22≥0成立?若存在,请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具有一定探究特性的作业案例,为初中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及技能进行锻炼实践的载体和时机,更好的培养锻炼初中生良好学习能力素养。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结合课堂实际,利于调节教学活动节奏
笔者以为,课堂教学活动进程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决定了预设教学内容践行于实际行动时,应该联系实际,“因时制宜”。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一部分,教師在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时,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树立“未雨绸缪”思想,针对初中生解析问题进程中,容易出现解析错误或瑕疵的地方,预先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作业案例。结合初中生完成解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节原有教学节奏,有的放矢地呈现和布置给初中生,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菱形”一节课作业设计中,教师结合以往课堂教学经验,针对初中生解题中出现的“不能全面深刻掌握菱形的性质,错用菱形性质解决问题”错误,防患于未然,事先准备了“已知如图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ED=AF,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案例,放置在课堂作业最后部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视情况而定,呈现和展示给初中生。
总之,以上是本人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注意点和要求,所做的简要论述。还望广大教师参与新课改研究之中,共同推进课改实践进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认识;思考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实时了解自身教学活动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课堂作业已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部件”。教师课堂作业设置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果。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认清课堂作业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功效和深刻意义,存在重视教学过程设计,轻视课堂作业设计的不良现象,课堂作业设计随意性大,信手拈来,未经过大量调研和深刻研析,课堂作业意义效果不明显。作业设计是课堂作业教学的基础环节,首要工程,做好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影响深刻。本人现就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活动的开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试论。
一、作业设计要渗透教材目标要义,利于巩固强化知识素养
课堂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数学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抓手”。课堂作业的设计,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将数学教材知识内容渗透和融入课堂作业之中,是课堂作业成为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教材要义的“承载体”和“代言人”,从而使初中生在完成作业进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提升自身数学知识素养。但笔者发现,少部分教师设计数学课堂作业存在随心所欲,浮光掠影的现象,作业内容与教材内容不贴合,不紧密,课堂作业巩固强化功效未能发挥和展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时,要做好备教材的“工作”,认真研析数学教材内容,找出本节课教材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以此来选取和编排课堂作业内容,保证课堂作业紧扣教材“精髓”,提高初中生数学知识素养。如“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做好研析该节课教材工作,在整体研析活动基础上,抓住该节课教材的“不等式的三个性质”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并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设计了“若a>b,用‘<’或‘>’填空:(1)a+2___b+2;(2)3a___3b;(3)- 2a___- 2b;(4)a- b___0;(5)- a- 4___- b- 4;(6)a- 2___b- 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并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1)a的 是非负数;(2)m的2倍与1的和小于7;(3)a与4的和的20%不大于- 5”等作业案例,让初中生借助于典型案例,再一次巩固提升初中生对该节课重难点的掌握和理解。
二、作业设计要紧扣学生主体特性,利于锻炼提升学习技能
课堂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预设活动的一个环节和一项工作。预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准备工作,自然要按照和遵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将学习对象数学学习能力要求渗透和落实于课堂作业内容之中,使课堂作业成为学生锻炼提升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设计课堂作业内容时,不能粗浅、简单,一看就懂,一看就会,而应该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推理性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探究、分析、推理、概括等实践进程中,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辨析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能力为王”目标要求,在研析综合教材内容基础上,设计了“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2k=0有两个实数根x1,x2。(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x1·x2- x12- x22≥0成立?若存在,请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具有一定探究特性的作业案例,为初中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及技能进行锻炼实践的载体和时机,更好的培养锻炼初中生良好学习能力素养。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结合课堂实际,利于调节教学活动节奏
笔者以为,课堂教学活动进程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决定了预设教学内容践行于实际行动时,应该联系实际,“因时制宜”。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一部分,教師在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时,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树立“未雨绸缪”思想,针对初中生解析问题进程中,容易出现解析错误或瑕疵的地方,预先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作业案例。结合初中生完成解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节原有教学节奏,有的放矢地呈现和布置给初中生,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菱形”一节课作业设计中,教师结合以往课堂教学经验,针对初中生解题中出现的“不能全面深刻掌握菱形的性质,错用菱形性质解决问题”错误,防患于未然,事先准备了“已知如图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ED=AF,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案例,放置在课堂作业最后部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视情况而定,呈现和展示给初中生。
总之,以上是本人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注意点和要求,所做的简要论述。还望广大教师参与新课改研究之中,共同推进课改实践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