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无非是想让小学生规规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虚设,多此一举。
我“循规蹈矩”了没有呢?大概是没有。我们有一个珠算教员,眼睛長得凸了出来,我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shao qianr(济南话,意思是知了)。他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算盘,错一个数,打一板子。打算盘错上十个八个数,甚至上百数,是很难避免的。我们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谁一嘀咕:“我们架(小学生的行话,意思是赶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们这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课时,我们把教桌弄翻,然后一起离开教室,躲在假山背后。我们自认为这个锦囊妙计实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这位教员将无颜见人,非卷铺盖回家不可。然而我们班上出了“叛徒”,虽然只有几个人,他们想拍老师的马屁,没有离开教室。这一来,大大长了老师的气焰,他知道自己还有“群众”,于是威风大振,把我们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阵,我们每个人的手都肿得像发面馒头。然而没有一个人掉泪。我以后每次想到这一件事,觉得很可以写进我的“优胜纪略”中去。“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如果当时就有那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创造了这两句口号,那该有多么好呀!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童年》,题目为编者加)
写法出击
选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写颇具讽刺味道,意在批评学校的教育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以至于收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第二自然段则主要描写了“我们”与珠算教员斗争的经过,而作者之所以觉得“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是因为教员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错算盘就要挨板子,同学们想赶走这样的教员。这种想法和行为都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简单,纯洁。
我“循规蹈矩”了没有呢?大概是没有。我们有一个珠算教员,眼睛長得凸了出来,我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shao qianr(济南话,意思是知了)。他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算盘,错一个数,打一板子。打算盘错上十个八个数,甚至上百数,是很难避免的。我们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谁一嘀咕:“我们架(小学生的行话,意思是赶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们这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课时,我们把教桌弄翻,然后一起离开教室,躲在假山背后。我们自认为这个锦囊妙计实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这位教员将无颜见人,非卷铺盖回家不可。然而我们班上出了“叛徒”,虽然只有几个人,他们想拍老师的马屁,没有离开教室。这一来,大大长了老师的气焰,他知道自己还有“群众”,于是威风大振,把我们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阵,我们每个人的手都肿得像发面馒头。然而没有一个人掉泪。我以后每次想到这一件事,觉得很可以写进我的“优胜纪略”中去。“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如果当时就有那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创造了这两句口号,那该有多么好呀!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童年》,题目为编者加)
写法出击
选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写颇具讽刺味道,意在批评学校的教育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以至于收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第二自然段则主要描写了“我们”与珠算教员斗争的经过,而作者之所以觉得“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是因为教员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错算盘就要挨板子,同学们想赶走这样的教员。这种想法和行为都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简单,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