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兴趣感,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数学 兴趣 好奇 教材 情境
随着创造教育的开展,最终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渗透创造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构建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历来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巧妙地推进兴趣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
一、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兴趣感。
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一个2位数和一个3位数,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一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3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一般都是采用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而得出“底×高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法,这位老师抓住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这样一个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引发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了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直观得到的信息是一个锐角,但是区分锐角三角形是不能仅凭这一直观信息所能解决的。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几种不同的答案使问题越辩越明,终于明白了只暴露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兴趣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诱导。
有一位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时,由于这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把5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给予命名,在讨论中,将枯燥的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教师在讲清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手势训练,协调眼、手、脑、口并用,做到眼观题目、心想方法、手演程序、口说思路、准中求快,使计算速度达到一定要求,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此外,教师还创设了用手势表示选择题序号、判断题正误及数之间大小关系的3种符号,再辅以猜谜游戏、脑筋急转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新知。
四、利用教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兴趣要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否则就会造成单纯追求兴趣,产生教学上的庸俗化。教师要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说教。
上五年级“小数乘法”复习课时,根据书上6个例题,老师要求学生回答两个问题:找出每个例题的新知识点;为什么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要放在例5后面。这样,学生必须仔细看书,会感到数学书也十分可看,从书中也悟出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严密性,以及旧知识迁移的重要性。学生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通过互相问答补充,学生找准了每个例题的新知识点,得出了例6是提醒我们位数不够时要补零,完全是单一的旧知识用于计算过程中。而前面5个例题是把小数乘法的法则补充完整。这一堂复习课由于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激起学生对数学书的好奇兴趣。可见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看书的兴趣。学生看数学书已成为自身的需要,他们是带着问题去看数学书的。坚持这样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对看数学书就更自觉主动,对学数学的兴趣也就随之发展了。
作为数学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坚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力量。要运用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来体现高雅的数学气质,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从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深入研究。
关键词 数学 兴趣 好奇 教材 情境
随着创造教育的开展,最终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渗透创造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构建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历来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巧妙地推进兴趣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
一、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兴趣感。
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一个2位数和一个3位数,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一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3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一般都是采用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而得出“底×高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法,这位老师抓住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这样一个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引发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了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直观得到的信息是一个锐角,但是区分锐角三角形是不能仅凭这一直观信息所能解决的。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几种不同的答案使问题越辩越明,终于明白了只暴露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兴趣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诱导。
有一位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时,由于这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把5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给予命名,在讨论中,将枯燥的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教师在讲清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手势训练,协调眼、手、脑、口并用,做到眼观题目、心想方法、手演程序、口说思路、准中求快,使计算速度达到一定要求,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此外,教师还创设了用手势表示选择题序号、判断题正误及数之间大小关系的3种符号,再辅以猜谜游戏、脑筋急转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新知。
四、利用教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兴趣要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否则就会造成单纯追求兴趣,产生教学上的庸俗化。教师要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说教。
上五年级“小数乘法”复习课时,根据书上6个例题,老师要求学生回答两个问题:找出每个例题的新知识点;为什么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要放在例5后面。这样,学生必须仔细看书,会感到数学书也十分可看,从书中也悟出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严密性,以及旧知识迁移的重要性。学生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通过互相问答补充,学生找准了每个例题的新知识点,得出了例6是提醒我们位数不够时要补零,完全是单一的旧知识用于计算过程中。而前面5个例题是把小数乘法的法则补充完整。这一堂复习课由于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激起学生对数学书的好奇兴趣。可见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看书的兴趣。学生看数学书已成为自身的需要,他们是带着问题去看数学书的。坚持这样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对看数学书就更自觉主动,对学数学的兴趣也就随之发展了。
作为数学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坚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力量。要运用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来体现高雅的数学气质,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从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