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球类教学的三层境界》一文的三个观点分别进行了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与之相同亦相异的观点。球类教学以“学会”为基础,进而分层使学生各得其所;球类教学“会学”的前提是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指导;球类教学“会用”的关键是学生“学会”组合动作,教师创设比赛情境。
关键词:分层;适时指导;比赛情境;组合动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44-02
认真拜读了发表在《体育教学》2013年第2期中赵超君老师的《球类教学的三层境界》一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有了新的感悟,现与大家一同商榷,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学会”是球类的基础,分层使其各得其所
赵老师在文中提到,“脱离了攻防对抗和比赛活动的球类教学实质是淡化了球类教材在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价值。止步于“学会”状态的球类教学只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和假把式”。此前,我非常认同赵老师的观点,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现实理念。然而,经过常态课的洗礼后,现实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如我所愿,这学期我任教七年级学生,上学期经过几次课的球性和运球练习,我试着让学生进行半场四对四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之前,详细的介绍了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比赛中出现问题,然后再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指导。谁知,事态不是向我想象的方向发展,学生不仅球拿不住,运不了,多次走步,还一窝蜂追着球跑,防守时拉、抱、推,甚至绊的动作屡屡现身。
反思之后,我认为必须调整上课的策略,只能回到以球性和运球为主的技术教学步骤中,让学生有一定的球性基础后,再进行传、运、投等技术动作的学习,然后再组织教学比赛。期间我在规定套路中有了赵老师的一些理念的渗透。比如,经过几课时的球性和运球教学,初步掌握了学生的球类基础,根据学生球类基础进行了分层,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比赛。基础一般的学生进行直线、曲线、急停急起,运球过障碍等练习,还穿插投篮、传球等简单练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由我和骨干进行基础的球性练习,让他们拿得住球,培养基本的控制球能力。三周累计9课时后,基础好的学生玩得不亦悦乎,很少关注技能,只注重安全;基础一般学生出现抱怨,老是运球,课堂内容过于枯燥;基础较差学生技术技能有所提高,但兴趣培养有一定难度,积极性欠缺。
反思之后,我调整了自身的教学策略,让一般层次的学生逐渐进行比赛,一周三节课中,其中一节课中安排比赛,还有两节课进行练习和测评。前提是每位学生的技能测试过关,测试为30米折返运球,成绩是技评,在测试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流动”至“上层”,一般层次的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较差的学生,经过球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行进间运球练习,并提供适量的球类游戏,以增加练习兴趣。总结三次课堂策略的调整过程后,我以为“学会”是球类的基础,分层使其各得其所,球类比赛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球性基础,在所教学生中,不乏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让这部分学生参与比赛,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合乎赵老师提出的理念。而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我们必须充分关注,要有一定课时的基础动作学习,一味的追求比赛,将欲速则不达,是不合乎学情和现实的。这部分学生在基础动作学习期间,教师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球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的比赛和游戏,可以消解技能教学和自主练习带来的枯燥,适时的分层和流动可以培育全体学生的向上氛围。
二、让学生“会学”前提是教师的适时引导
赵老师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学生自我学习和球场展示技能的现象,表明课堂上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会几个动作,而是让学生学会打球。我非常认同赵老师的观点,也有切身体会,篮球是学生自己打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在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生确实能展露一些篮球技能,而这些展露技能的学生无非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篮球有很强的兴趣;二是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在水平四阶段,此类学生在班级中能出现3~4个,少者1~2个,有这些学生引领、倡导下,加上教师给予欣赏与烘托,以及某些组织“权利”的下放,能将本班学生的篮球学习氛围带上去,这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以为,赵老师所提出的“会学”必须以此为学习背景,本班学生才有大面积参与的可能,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是第一位的,用好这些“篮球资源生”,以提高全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我在所任教的各个班级中,有的班级篮球氛围很好,是与所在班级有若干篮球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人数成正比,这些班级开展篮球教学,打打比赛就会很顺畅。而有些班级教师开展教学很困难,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就是因为缺少这类资源。可以这么认为,“篮球资源生”更大作用在于氛围的推助,而不是技能展示、观摩和切磋,这取决于大部分学生本身的觉悟和意识。
除了引导这部分学生搭建平台,烘托氛围以外,在教学比赛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比赛。很多时候比赛只是手段,通过比赛进行技能体验和学习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此观点可能与赵老师有一定出入,赵老师的观点偏向于水平五学段,如果在水平四,甚至更低学段,我以为有些不符合现实。我所任的七年级为例,学生不具备准确的投篮技能,在比赛中往往用各种推、掷、扔等动作,防守动作也是用推、抱,用手拦等粗野动作。出现这些动作是很正常的,因为,形成准确的投篮动作需要很多课时,再加上学生课后的积极、反复、机械的训练。而学生比赛时往往顾及不到这些正确动作,喜欢用自己惯用的方式参加比赛。我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些篮球资源生具备正确的投篮技能,但这部分动作不正确的学生很难模仿,甚至认同这些学生的技能,很多时候认同的是最后的结果,他们投篮很准,不会想到背后的原因是动作正确。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关键一环就是引导这部分学生从本身的结果中去探求原因,为什么他们会投得这么准?你想不想这么准?投篮的正确动作的范例你是否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比赛的期间,适时的介入,让学生直指技能的要点,这个时机也许是在某位学生投进球之后,也许存在于某位学生屡投不中,丧失信心的一刹那。这一介入是有效的指导,也是学生能接受的介入。
三、追求“会用”的关键是学生“学会”组合动作,教师创设比赛情境
我自己也打了差不多20多年篮球,切身体会是自己最欠缺的是移动中的技能和组合动作的运用。因此,同样反应到学生层面,其实很多学生出了校门自以为篮球打的出色,心比天高,以此为荣。其实,很多时候篮球技能在现实比赛中用不上,甚至成了场上的木头人。这一点赵老师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比赛中进行对抗、学习,达到会学,最终达到会用,我深表认同。运动技能本身是死的,只有放到一定的现实情境(比赛)中才是活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练习技能,不比赛,这是无效的技能教学,因为,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中的技能是一个个单一的技能,不是组合技能,教师很容易忽视组合技能的教学和运用,这是由于没有组合技能教学的情境和载体,导致组合技能教学难以开展,而现实的教材也多以一个单元一单元技能进行直线式排列,很少设立诸如行进间运球的单手传球单元计划,提前变向接急停跳投单元计划,而这些技能往往是比赛中经常出现的。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比赛情境创设,在比赛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技能的组合,但前提是以各种单一技能为基础,这是赵老师提出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这一境界中,单一技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教师所要指导给学生的就是如何在比赛(防守)环境下,利用各种组合动作,合理运用技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赵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只教会了学生几个打球的动作,却没有教会学生学会打球的尴尬境地”。我的分析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基础的打球动作,投、运、传,更要教会学生将这些技能动作串联起来运用,而这些运用的平台搭建就是比赛。动作本身是死的,在比赛中运用组合动作,这样才真正地将动作转化成合理运用动作的能力。长期的比赛,才真正成全学生的“会学”,才真正成就学生的“会用”。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敬请赵老师和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赵超君.球类教学的三层境界[J].体育教学,2013(02).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 312030)
关键词:分层;适时指导;比赛情境;组合动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44-02
认真拜读了发表在《体育教学》2013年第2期中赵超君老师的《球类教学的三层境界》一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有了新的感悟,现与大家一同商榷,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学会”是球类的基础,分层使其各得其所
赵老师在文中提到,“脱离了攻防对抗和比赛活动的球类教学实质是淡化了球类教材在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价值。止步于“学会”状态的球类教学只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和假把式”。此前,我非常认同赵老师的观点,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现实理念。然而,经过常态课的洗礼后,现实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如我所愿,这学期我任教七年级学生,上学期经过几次课的球性和运球练习,我试着让学生进行半场四对四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之前,详细的介绍了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比赛中出现问题,然后再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指导。谁知,事态不是向我想象的方向发展,学生不仅球拿不住,运不了,多次走步,还一窝蜂追着球跑,防守时拉、抱、推,甚至绊的动作屡屡现身。
反思之后,我认为必须调整上课的策略,只能回到以球性和运球为主的技术教学步骤中,让学生有一定的球性基础后,再进行传、运、投等技术动作的学习,然后再组织教学比赛。期间我在规定套路中有了赵老师的一些理念的渗透。比如,经过几课时的球性和运球教学,初步掌握了学生的球类基础,根据学生球类基础进行了分层,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比赛。基础一般的学生进行直线、曲线、急停急起,运球过障碍等练习,还穿插投篮、传球等简单练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由我和骨干进行基础的球性练习,让他们拿得住球,培养基本的控制球能力。三周累计9课时后,基础好的学生玩得不亦悦乎,很少关注技能,只注重安全;基础一般学生出现抱怨,老是运球,课堂内容过于枯燥;基础较差学生技术技能有所提高,但兴趣培养有一定难度,积极性欠缺。
反思之后,我调整了自身的教学策略,让一般层次的学生逐渐进行比赛,一周三节课中,其中一节课中安排比赛,还有两节课进行练习和测评。前提是每位学生的技能测试过关,测试为30米折返运球,成绩是技评,在测试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流动”至“上层”,一般层次的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较差的学生,经过球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行进间运球练习,并提供适量的球类游戏,以增加练习兴趣。总结三次课堂策略的调整过程后,我以为“学会”是球类的基础,分层使其各得其所,球类比赛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球性基础,在所教学生中,不乏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让这部分学生参与比赛,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合乎赵老师提出的理念。而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我们必须充分关注,要有一定课时的基础动作学习,一味的追求比赛,将欲速则不达,是不合乎学情和现实的。这部分学生在基础动作学习期间,教师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球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的比赛和游戏,可以消解技能教学和自主练习带来的枯燥,适时的分层和流动可以培育全体学生的向上氛围。
二、让学生“会学”前提是教师的适时引导
赵老师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学生自我学习和球场展示技能的现象,表明课堂上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会几个动作,而是让学生学会打球。我非常认同赵老师的观点,也有切身体会,篮球是学生自己打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在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生确实能展露一些篮球技能,而这些展露技能的学生无非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篮球有很强的兴趣;二是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在水平四阶段,此类学生在班级中能出现3~4个,少者1~2个,有这些学生引领、倡导下,加上教师给予欣赏与烘托,以及某些组织“权利”的下放,能将本班学生的篮球学习氛围带上去,这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以为,赵老师所提出的“会学”必须以此为学习背景,本班学生才有大面积参与的可能,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是第一位的,用好这些“篮球资源生”,以提高全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我在所任教的各个班级中,有的班级篮球氛围很好,是与所在班级有若干篮球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人数成正比,这些班级开展篮球教学,打打比赛就会很顺畅。而有些班级教师开展教学很困难,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就是因为缺少这类资源。可以这么认为,“篮球资源生”更大作用在于氛围的推助,而不是技能展示、观摩和切磋,这取决于大部分学生本身的觉悟和意识。
除了引导这部分学生搭建平台,烘托氛围以外,在教学比赛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比赛。很多时候比赛只是手段,通过比赛进行技能体验和学习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此观点可能与赵老师有一定出入,赵老师的观点偏向于水平五学段,如果在水平四,甚至更低学段,我以为有些不符合现实。我所任的七年级为例,学生不具备准确的投篮技能,在比赛中往往用各种推、掷、扔等动作,防守动作也是用推、抱,用手拦等粗野动作。出现这些动作是很正常的,因为,形成准确的投篮动作需要很多课时,再加上学生课后的积极、反复、机械的训练。而学生比赛时往往顾及不到这些正确动作,喜欢用自己惯用的方式参加比赛。我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些篮球资源生具备正确的投篮技能,但这部分动作不正确的学生很难模仿,甚至认同这些学生的技能,很多时候认同的是最后的结果,他们投篮很准,不会想到背后的原因是动作正确。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关键一环就是引导这部分学生从本身的结果中去探求原因,为什么他们会投得这么准?你想不想这么准?投篮的正确动作的范例你是否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比赛的期间,适时的介入,让学生直指技能的要点,这个时机也许是在某位学生投进球之后,也许存在于某位学生屡投不中,丧失信心的一刹那。这一介入是有效的指导,也是学生能接受的介入。
三、追求“会用”的关键是学生“学会”组合动作,教师创设比赛情境
我自己也打了差不多20多年篮球,切身体会是自己最欠缺的是移动中的技能和组合动作的运用。因此,同样反应到学生层面,其实很多学生出了校门自以为篮球打的出色,心比天高,以此为荣。其实,很多时候篮球技能在现实比赛中用不上,甚至成了场上的木头人。这一点赵老师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比赛中进行对抗、学习,达到会学,最终达到会用,我深表认同。运动技能本身是死的,只有放到一定的现实情境(比赛)中才是活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练习技能,不比赛,这是无效的技能教学,因为,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中的技能是一个个单一的技能,不是组合技能,教师很容易忽视组合技能的教学和运用,这是由于没有组合技能教学的情境和载体,导致组合技能教学难以开展,而现实的教材也多以一个单元一单元技能进行直线式排列,很少设立诸如行进间运球的单手传球单元计划,提前变向接急停跳投单元计划,而这些技能往往是比赛中经常出现的。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比赛情境创设,在比赛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技能的组合,但前提是以各种单一技能为基础,这是赵老师提出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这一境界中,单一技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教师所要指导给学生的就是如何在比赛(防守)环境下,利用各种组合动作,合理运用技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赵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只教会了学生几个打球的动作,却没有教会学生学会打球的尴尬境地”。我的分析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基础的打球动作,投、运、传,更要教会学生将这些技能动作串联起来运用,而这些运用的平台搭建就是比赛。动作本身是死的,在比赛中运用组合动作,这样才真正地将动作转化成合理运用动作的能力。长期的比赛,才真正成全学生的“会学”,才真正成就学生的“会用”。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敬请赵老师和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赵超君.球类教学的三层境界[J].体育教学,2013(02).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 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