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小暑过后还有大暑,不小心中暑怎么办?中医、西医各有解暑高招,西医说中暑离不开高温,而中医解释起来则复杂得多。
中医
中医看中暑
中医科学里没有中暑这个词,对于中暑的描述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并且其论述较之于西医要复杂得多。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季节性很强,特指夏至到处暑节气之间发病;第二,属于外感病,不仅仅是高温引起的,有暑热,也有暑寒,还有暑湿。由暑热引起的中暑表现为四大症状:大热、大汗、烦渴、脉洪大,这种表现与西医的中暑相互对应。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高温引起的、病情紧急的,或是发高热、烦渴、大汗淋漓的中暑病人并不多见,由高热引起的抽搐、脱水休克、神志异常,甚至肾功能衰竭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在门诊见到的病人,症状大多是流鼻涕、打喷嚏、没有汗或不自觉地出汗、昏昏欲睡、全身乏力、不思饮食,类似于感冒。中医认为,这是中了暑寒或暑湿。
治疗之前分阴阳
对于中暑的治疗,中医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首先,要辨别是寒还是热,暑热为中阳暑,暑寒则为中阴暑,阳暑用凉药,阴暑用温药;其次,考虑是否夹湿,如果夹了湿邪应酌加利湿、化湿或是燥湿药;第三,考虑是否伤津,若有伤津应加益气生津药;第四,应考虑病人体质,针对不同体质酌情加入增强体质的药物;第五,对于复杂的、急重的病症,则要权宜机变,随症灵活处理。
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此时可进行刮痧治疗。在进行刮痧之前,先备热水一碗,加入香油两匙,取光滑的羹匙、铜币或铜钱一个,蘸油水从病人的背心开始,轻轻地向下顺刮(切忌倒刮),并逐渐加大力气。直到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病人苏醒并感觉轻快为止。若病势急重,出现剧烈腹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则应尽快就医。
解暑药可常备
1.人丹:主治阳暑引起的头昏、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成人每次口含5~10粒,儿童适当减量。
2.十滴水:适用于中暑时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患者。成人每次取10~20滴滴入一杯白开水中,搅匀服下,儿童酌减。
3.六一散与益元散: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通利小便,因为清甜可口,大人小孩都容易接受。
4.藿香正气丸(片):凡中暑头痛或发冷发热、恶心呕吐都可以服用。
5.清凉油:属外用类防暑药品,头痛头晕时取少量涂于印堂穴和太阳穴,能提神醒脑,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
6.风油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药品,既能外用也能口服。可治疗中暑引起的头昏头痛,夏天夜晚因贪凉引起的腹痛等。对头昏头痛可外涂少许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对腹痛则可外涂于肚脐和尾骶部,或取风油精2~3滴,温水送服。需要注意的是,风油精口服时一定要稀释到1%的浓度。
西医
西医看中暑
在西医里中暑的定义是: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总称。以停止出汗而身体排热不足、体温极高、脉搏加速、皮肤干热、肌肉松软、虚脱及昏迷为特征。
分清轻、中、重三级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西医支招 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西医支招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痉挛的疼痛。
热衰竭:多发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暴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中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西医支招 重症中暑必须紧急抢救。首先需要迅速降温,可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室内,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方式联合降温的方法。在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一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体温过低而虚脱的危险。同时,寻求医生帮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同时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
温馨提醒: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病变者静脉补液不宜过速;有心力衰竭倾向者宜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要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浓度;有黄疸者宜用大量维生素B和C;昏迷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合并其他继发性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
中医
中医看中暑
中医科学里没有中暑这个词,对于中暑的描述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并且其论述较之于西医要复杂得多。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季节性很强,特指夏至到处暑节气之间发病;第二,属于外感病,不仅仅是高温引起的,有暑热,也有暑寒,还有暑湿。由暑热引起的中暑表现为四大症状:大热、大汗、烦渴、脉洪大,这种表现与西医的中暑相互对应。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高温引起的、病情紧急的,或是发高热、烦渴、大汗淋漓的中暑病人并不多见,由高热引起的抽搐、脱水休克、神志异常,甚至肾功能衰竭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在门诊见到的病人,症状大多是流鼻涕、打喷嚏、没有汗或不自觉地出汗、昏昏欲睡、全身乏力、不思饮食,类似于感冒。中医认为,这是中了暑寒或暑湿。
治疗之前分阴阳
对于中暑的治疗,中医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首先,要辨别是寒还是热,暑热为中阳暑,暑寒则为中阴暑,阳暑用凉药,阴暑用温药;其次,考虑是否夹湿,如果夹了湿邪应酌加利湿、化湿或是燥湿药;第三,考虑是否伤津,若有伤津应加益气生津药;第四,应考虑病人体质,针对不同体质酌情加入增强体质的药物;第五,对于复杂的、急重的病症,则要权宜机变,随症灵活处理。
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此时可进行刮痧治疗。在进行刮痧之前,先备热水一碗,加入香油两匙,取光滑的羹匙、铜币或铜钱一个,蘸油水从病人的背心开始,轻轻地向下顺刮(切忌倒刮),并逐渐加大力气。直到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病人苏醒并感觉轻快为止。若病势急重,出现剧烈腹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则应尽快就医。
解暑药可常备
1.人丹:主治阳暑引起的头昏、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成人每次口含5~10粒,儿童适当减量。
2.十滴水:适用于中暑时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患者。成人每次取10~20滴滴入一杯白开水中,搅匀服下,儿童酌减。
3.六一散与益元散: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通利小便,因为清甜可口,大人小孩都容易接受。
4.藿香正气丸(片):凡中暑头痛或发冷发热、恶心呕吐都可以服用。
5.清凉油:属外用类防暑药品,头痛头晕时取少量涂于印堂穴和太阳穴,能提神醒脑,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
6.风油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药品,既能外用也能口服。可治疗中暑引起的头昏头痛,夏天夜晚因贪凉引起的腹痛等。对头昏头痛可外涂少许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对腹痛则可外涂于肚脐和尾骶部,或取风油精2~3滴,温水送服。需要注意的是,风油精口服时一定要稀释到1%的浓度。
西医
西医看中暑
在西医里中暑的定义是: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总称。以停止出汗而身体排热不足、体温极高、脉搏加速、皮肤干热、肌肉松软、虚脱及昏迷为特征。
分清轻、中、重三级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西医支招 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西医支招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痉挛的疼痛。
热衰竭:多发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暴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中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西医支招 重症中暑必须紧急抢救。首先需要迅速降温,可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室内,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方式联合降温的方法。在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一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体温过低而虚脱的危险。同时,寻求医生帮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同时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
温馨提醒: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病变者静脉补液不宜过速;有心力衰竭倾向者宜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要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浓度;有黄疸者宜用大量维生素B和C;昏迷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合并其他继发性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