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笔者所在学校初中课堂教学为观察样本,通过调查、个案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班班通”,创造出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使“班班通”在农村课堂中更加物尽其用。
关键词 调查研究;课例实践研究;初步成效;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时代,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同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领域一样开始了广泛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促进了“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应用。笔者所在的县地处闽东山区,是个贫困县,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各中小学也相继安装了“班班通”设备。
一、课题研究目标
“班班通”是一项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的系统工程,其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本课题正是以《“班班通”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引线,以笔者所在学校初中课堂教学为观察样本,通过调查、个案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班班通”。
二、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内容
(一)打造课题研究的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为了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笔者和同事们坚持每两周一次的课题组集体学习活动,一是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接受新的理念用以指导课题的研究,拓宽研究者的视野;二是根据需要适时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有信息网络环境的认识和应用、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
(二)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在2018年10月课题研究初期,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对二中初二年级学生和本校100名教师《古田二中“班班通”教学应用》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班班通”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现状。问卷由师生独立填写,学生不要求署名,教师要求署名。
(三)聚焦课堂,开展课例实践研究。课题组结合校本教研活动,严格执行定期集体研讨制,坚持做到课题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程序是:个人钻研教材独立备课——年级集体备课——典型课教学——课题组听课——课题组研讨评议——个人教后反思。在每次研讨活动中,笔者和同事们以事实说话,以课例为讨论依据,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笔者所在学校“班班通”的实施至今已近六年,它使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拉近了师生与信息技术的距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已取得的成绩证明,“班班通”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理論成果。促使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班班通”课堂教学的经常性开展,使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一方面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立知识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步骤,另一方面又通过上网丰富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素材,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二)实践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指出当前“班班通”在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向,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其中彭霖老师县际“交流活动”中公开课《古诗文阅读》获得好评,“送课下乡”活动中公开课《马说》获得优质课。姚毓敏老师制作的《中国的水资源》课件获得县级、市级优秀成果奖。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笔者和同事们虽然对本课题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笔者和同事们去反思与改进。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班班通”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哨的课件演示,避免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由于本课题是跨学科综合性课题又全面兼顾课堂教学,所以在研究广度上,吸纳优秀人才参与有着一定的优势。
(三)“班班通”硬件设施配备还影响着教学效果。受学校财力限制,能否顺应时代进步要求及时淘汰和更新设备,已成为影响当前笔者所在学校“班班通”课堂教学的“瓶颈”。
总之,今后要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继续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定期推出一些创新、有效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不断完善更新,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建立优秀案例集。同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指导,及时修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推动课题研究的更深入开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度课题:“班班通”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批准号:FJNDKY18-5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胜利.班班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西宁:《青年教育》.2007.
关键词 调查研究;课例实践研究;初步成效;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时代,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同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领域一样开始了广泛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促进了“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应用。笔者所在的县地处闽东山区,是个贫困县,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各中小学也相继安装了“班班通”设备。
一、课题研究目标
“班班通”是一项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的系统工程,其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本课题正是以《“班班通”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引线,以笔者所在学校初中课堂教学为观察样本,通过调查、个案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班班通”。
二、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内容
(一)打造课题研究的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为了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笔者和同事们坚持每两周一次的课题组集体学习活动,一是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接受新的理念用以指导课题的研究,拓宽研究者的视野;二是根据需要适时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有信息网络环境的认识和应用、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
(二)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在2018年10月课题研究初期,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对二中初二年级学生和本校100名教师《古田二中“班班通”教学应用》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班班通”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现状。问卷由师生独立填写,学生不要求署名,教师要求署名。
(三)聚焦课堂,开展课例实践研究。课题组结合校本教研活动,严格执行定期集体研讨制,坚持做到课题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程序是:个人钻研教材独立备课——年级集体备课——典型课教学——课题组听课——课题组研讨评议——个人教后反思。在每次研讨活动中,笔者和同事们以事实说话,以课例为讨论依据,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笔者所在学校“班班通”的实施至今已近六年,它使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拉近了师生与信息技术的距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已取得的成绩证明,“班班通”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理論成果。促使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班班通”课堂教学的经常性开展,使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一方面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立知识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步骤,另一方面又通过上网丰富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素材,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二)实践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指出当前“班班通”在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向,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其中彭霖老师县际“交流活动”中公开课《古诗文阅读》获得好评,“送课下乡”活动中公开课《马说》获得优质课。姚毓敏老师制作的《中国的水资源》课件获得县级、市级优秀成果奖。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笔者和同事们虽然对本课题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笔者和同事们去反思与改进。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班班通”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哨的课件演示,避免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由于本课题是跨学科综合性课题又全面兼顾课堂教学,所以在研究广度上,吸纳优秀人才参与有着一定的优势。
(三)“班班通”硬件设施配备还影响着教学效果。受学校财力限制,能否顺应时代进步要求及时淘汰和更新设备,已成为影响当前笔者所在学校“班班通”课堂教学的“瓶颈”。
总之,今后要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继续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定期推出一些创新、有效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不断完善更新,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建立优秀案例集。同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指导,及时修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推动课题研究的更深入开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度课题:“班班通”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批准号:FJNDKY18-5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胜利.班班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西宁:《青年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