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吴碧霞是我国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可以演唱许多风格的作品,在声乐领域获得很大的成就。本论文主要从对吴碧霞现象进行分析,并由吴碧霞现象探讨声乐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阐述对声乐教学的启示。本论文主要是希望可以通过对吴碧霞演唱艺术的分析,对声乐教学有一定的启求,从而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吴碧霞现象;声乐教学;声音因素
中图分类号: 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4-0000-00
吴碧霞,我国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在多年的声乐学习中,吴碧霞以过人的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掌握和演唱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风格作品、西方古典艺术作品以及外国歌剧咏叹调。由于吴碧霞在中外两类声乐艺术上的成功,她倍受音乐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吴碧霞现象”。吴碧霞现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本论文主要是希望可以通过对吴碧霞演唱艺术的分析,对声乐教学有一定的启求,从而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
1 吴碧霞现象
吴碧霞以世界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作为指导,对中西唱法都有研究。经过长期的训练,她准确地把握了中西方唱法中的精髓,能够完美地演绎中外声乐作品。由此可见,吴碧霞的成功还在于她的音乐视野非常广阔。吴碧霞认为,演唱要有真情实感,具体的演唱技巧在于自己把握。吴碧霞的成功,还在于她能够集中、投入地进入创作状态,在最短时间内真实、真诚地引领观众进入艺术的最高境界。
2 由吴碧霞现象探讨声乐教学理念
吴碧霞现象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学习民族声乐的过程中,吴碧霞接受的是美声训练方法,在此过程中吴碧霞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吴碧霞本身掌握了非常科学的方法,在明确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做这方面的研究很难,很多人在此研究过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最终连自己的风格都失去了。所以,我们在声乐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吴碧霞现象,能够将声乐演唱总结成“声音因素”与“非声音因素”。在实践教学中要认识到唱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科学的、正确的唱法。
2.1 科学发声系统
无论是什么样的演唱风格,在基本训练中应遵循一个规律,即科学的基本声音训练。科学的声音训练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呼吸。呼吸就是气息调节与控制。吴碧霞的成长经历,让她认识到利用丹田之气演唱与欧洲胸腹式联合呼吸的要求是一致的。从这点可以看出,科学发声系统首先是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从这方面入手,在演唱中更好地控制声音,让音色更加丰富,歌声更加优美动人。第二,就是机能。从物理发声学原理来讲,一般发声越高,假声就会越多;振动体越小,发音便会越低,真声就会越多。吴碧霞的声带就具有较好的混声功能,这就是她音域非常广的原因。第三,共鸣。共鸣是对声音进行美化的技能。唱歌要有共鸣,这是唱歌技巧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清楚使用共鸣的原则,即音越高,头腔共鸣要越多;中低声区头腔共鸣逐渐减少的同时,胸腔共鸣便会逐渐增多。
2.2 声音因素与非声音因素
2.2.1 声音因素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茵加尔登的观点将声乐演唱的因素划分为“声音因素”与“非声音因素”。而这样的分类能够对吴碧霞现象進行更好地诠释,证明吴碧霞现象的可行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这个观点进行分析与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到“中西合璧”的内涵,为学习声乐提供更多的帮助。声音因素,也就是“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声音的结构,即运用科学发声的方法发出演唱的声音。二是声音的本质,即音高、音色、音量。音质由这三个因素所决定。音高,就是音的高低。演唱时只要能唱准音,高低控制稳妥、不出现偏颇就能掌握音高。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声音的色彩可以说是情感,这一点与“非声音因素”中的“情”是相似的,音色可以说是有明有暗、有深有浅。因此,在演唱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明确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就能对音色进行确定。吴碧霞的音色感受力就非常好,所以她演唱的歌曲能够扣人心弦。可以说,音乐感受力的高与低决定了歌唱家的水平。
2.2.2 非声音因素
非声音因素即情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非声音因素总结为声乐演唱过程中语言的使用、情感的体验、艺术风格的把握以及形象的塑造。如果在演唱的过程中有任何一个因
素没有表达清楚,那么必定会影响演唱的质量,就更谈不上表达歌曲的意义了。听众产生不了共鸣,演唱者失去了演唱的意义。要想将民族歌曲、美声作品演唱好,在声音上下功夫是必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非声音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学会区分这些要素,并且尝试将这些要素融入到演唱过程中。
3 结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只要广大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始终把艺术理想融入声乐教学事业中,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以及满腔的爱,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新理念,就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吴碧霞式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立红.浅析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特点——以吴碧霞演唱《枫桥夜泊》版本为例[J].艺术科技,2015,(8)141-142.
[2]陈露.浅谈吴碧霞的歌唱艺术[J].东方企业文化,2013,(4)256.
[3]王珊铭.吴碧霞“现象”与“中国唱法”[J].黄河之声,2013,(6)25-26.
[4]张迪.中西合璧、承前启后——吴碧霞歌唱艺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05)111.
[5]刘芳.“民美兼容”,自然歌唱——记吴碧霞的歌唱艺术[J].音乐大观,2013,(10)221.
[6]刘玉金,陈志敏.吴碧霞的演唱风格分析[J].青春岁月,2012,(10)189.
关键词:吴碧霞现象;声乐教学;声音因素
中图分类号: 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4-0000-00
吴碧霞,我国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在多年的声乐学习中,吴碧霞以过人的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掌握和演唱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风格作品、西方古典艺术作品以及外国歌剧咏叹调。由于吴碧霞在中外两类声乐艺术上的成功,她倍受音乐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吴碧霞现象”。吴碧霞现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本论文主要是希望可以通过对吴碧霞演唱艺术的分析,对声乐教学有一定的启求,从而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
1 吴碧霞现象
吴碧霞以世界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作为指导,对中西唱法都有研究。经过长期的训练,她准确地把握了中西方唱法中的精髓,能够完美地演绎中外声乐作品。由此可见,吴碧霞的成功还在于她的音乐视野非常广阔。吴碧霞认为,演唱要有真情实感,具体的演唱技巧在于自己把握。吴碧霞的成功,还在于她能够集中、投入地进入创作状态,在最短时间内真实、真诚地引领观众进入艺术的最高境界。
2 由吴碧霞现象探讨声乐教学理念
吴碧霞现象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学习民族声乐的过程中,吴碧霞接受的是美声训练方法,在此过程中吴碧霞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吴碧霞本身掌握了非常科学的方法,在明确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做这方面的研究很难,很多人在此研究过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最终连自己的风格都失去了。所以,我们在声乐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吴碧霞现象,能够将声乐演唱总结成“声音因素”与“非声音因素”。在实践教学中要认识到唱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科学的、正确的唱法。
2.1 科学发声系统
无论是什么样的演唱风格,在基本训练中应遵循一个规律,即科学的基本声音训练。科学的声音训练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呼吸。呼吸就是气息调节与控制。吴碧霞的成长经历,让她认识到利用丹田之气演唱与欧洲胸腹式联合呼吸的要求是一致的。从这点可以看出,科学发声系统首先是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从这方面入手,在演唱中更好地控制声音,让音色更加丰富,歌声更加优美动人。第二,就是机能。从物理发声学原理来讲,一般发声越高,假声就会越多;振动体越小,发音便会越低,真声就会越多。吴碧霞的声带就具有较好的混声功能,这就是她音域非常广的原因。第三,共鸣。共鸣是对声音进行美化的技能。唱歌要有共鸣,这是唱歌技巧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清楚使用共鸣的原则,即音越高,头腔共鸣要越多;中低声区头腔共鸣逐渐减少的同时,胸腔共鸣便会逐渐增多。
2.2 声音因素与非声音因素
2.2.1 声音因素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茵加尔登的观点将声乐演唱的因素划分为“声音因素”与“非声音因素”。而这样的分类能够对吴碧霞现象進行更好地诠释,证明吴碧霞现象的可行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这个观点进行分析与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到“中西合璧”的内涵,为学习声乐提供更多的帮助。声音因素,也就是“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声音的结构,即运用科学发声的方法发出演唱的声音。二是声音的本质,即音高、音色、音量。音质由这三个因素所决定。音高,就是音的高低。演唱时只要能唱准音,高低控制稳妥、不出现偏颇就能掌握音高。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声音的色彩可以说是情感,这一点与“非声音因素”中的“情”是相似的,音色可以说是有明有暗、有深有浅。因此,在演唱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明确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就能对音色进行确定。吴碧霞的音色感受力就非常好,所以她演唱的歌曲能够扣人心弦。可以说,音乐感受力的高与低决定了歌唱家的水平。
2.2.2 非声音因素
非声音因素即情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非声音因素总结为声乐演唱过程中语言的使用、情感的体验、艺术风格的把握以及形象的塑造。如果在演唱的过程中有任何一个因
素没有表达清楚,那么必定会影响演唱的质量,就更谈不上表达歌曲的意义了。听众产生不了共鸣,演唱者失去了演唱的意义。要想将民族歌曲、美声作品演唱好,在声音上下功夫是必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非声音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学会区分这些要素,并且尝试将这些要素融入到演唱过程中。
3 结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只要广大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始终把艺术理想融入声乐教学事业中,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以及满腔的爱,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新理念,就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吴碧霞式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立红.浅析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特点——以吴碧霞演唱《枫桥夜泊》版本为例[J].艺术科技,2015,(8)141-142.
[2]陈露.浅谈吴碧霞的歌唱艺术[J].东方企业文化,2013,(4)256.
[3]王珊铭.吴碧霞“现象”与“中国唱法”[J].黄河之声,2013,(6)25-26.
[4]张迪.中西合璧、承前启后——吴碧霞歌唱艺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05)111.
[5]刘芳.“民美兼容”,自然歌唱——记吴碧霞的歌唱艺术[J].音乐大观,2013,(10)221.
[6]刘玉金,陈志敏.吴碧霞的演唱风格分析[J].青春岁月,2012,(1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