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之美,体现于她的灵动感性、形散神聚,化学课堂之美体现思维的活跃性、探究过程的多样性、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科学质疑精神、数据筛选能力、复杂问题中寻找主要矛盾的分析能力等有意识进行培养和训练。力求以简练的实验、缜密的演绎、严谨的归纳实现课堂教学之高效。
关键词:燃烧条件;教学设计;形散神聚;逻辑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6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22
优美的散文,如清清的山涧溪流,拨动心灵的琴弦;我心中的课堂,恰如一篇散文,应该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主线清晰,主题明确,详略得当,以灵动感性、形散神聚的风格去感染学生。
化学课堂应充分凸显理科教学的特点,教学设计要体现逻辑性,学习过程要探寻规律性,知识体系强化因果关系。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已经初步建立起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决定用途的因果关系。
一、教学策划
在备课过程中,我先确立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让学生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且通过一系列以滤纸为主角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推理演绎能力,数据筛选能力。
1. 课型
新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进行演示实验,边实验边讨论。
2. 依据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
3. 目标
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实验室常见用品滤纸为主角,以师生演示实验为讨论过程,通过归纳、猜测、质疑、对比、设问不断的螺旋递进前行,创设活泼、有趣、开放、积极的教学氛围。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认识到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的变化[1];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了解燃烧不只是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2)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1],能够运用条件关键词来判断燃烧能否发生。
(3)会运用燃烧的条件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1],比如火柴头朝上和朝下的燃烧以及烧不坏的滤纸。
(4)会运用物质本身的性质及外因来讨论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
(5)能够从展开的滤纸燃烧,滤纸团燃烧,氧气瓶中的滤纸团燃烧三个实验中筛选对比量分析归纳影响因素。
(6)尝试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1]。
二、教学过程
1. 引入
本章的标题是认识化学变化[2],我就以化学变化为引入关键词,帮助学生建立章节的整体框架。在已经学习过的化学变化的基础上,要认识化学变化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在化学变化中会伴随什么样的能量变化,以及如何去表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有没有质量的改变。然后引出今天从最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入手学习化学变化。
2. 承接
进入学习主题后,我就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列举一些常见的燃烧,并请学生根据现象自行归纳燃烧的共性,在学生得出“发光、放热、与氧气反应”之后,请学生大胆的反驳“燃烧要与氧气反应”,并鼓励学生从课本中寻找证据,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以本为本。在找出课本中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例子之后,归纳燃烧的共性为“发光、放热、剧烈的化学反应”。接着根据化学反应发光,放热分析燃烧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以及无控制的燃烧的不利一面,引出我们要研究燃烧的条件才能更好地使用燃烧。
3. 重点
研究燃烧的一般条件,开始让学生列举一些能够燃烧的物质和不能燃烧的物质,归纳物质能够燃烧首先决定于内因及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有可燃性的物质在燃烧的时候会释放能量转化为能量较低而稳定的物质,再次强调燃烧伴随能量的释放。接着再设问有可燃性的物质一定会燃烧么?利用撕碎的滤纸在空气中燃烧和被一个大烧杯罩住燃烧进行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接着请学生思考该实验设计有无漏洞。提示纸张是含碳物质,引导学生考虑纸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有可能是产生的二氧化碳使纸张熄灭。再次请学生从书本中找到类似的实验来论证燃烧中氧气是必须的,红磷燃烧,试验中过量的红磷,消耗完密闭装置内的氧气,从而使红磷熄灭。得到燃烧的第二个条件要与氧气接触接着讨论燃烧中的“点燃”有什么作用,对比煤和体积大小相同的滤纸团在酒精灯火焰上的点燃情况,可以看出物质发生燃烧所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是不同的。归纳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接着突出燃烧三个条件中的关键词以及之间的关系。
4. 运用
在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火柴头朝上和朝下的燃烧。帮助学生运用燃烧条件的关键词分析,比如火柴头朝上和朝下的的燃烧,首先火柴都是可燃物都在空气中,利用拿火柴的手的感受说明肯定是热量及温度的差异,由此分析出燃烧放热热量往上对流,对上部的火柴进行了预热,使上部的火柴容易达到着火点燃烧,而下部的火柴没有得到预热,因此燃烧不能继续而熄灭。接着继续做烧不坏的滤纸实验,将滤纸代替课本上的手帕浸入体积比为2∶1的酒精溶液中,然后取出展开点燃,引导学生思考滤纸为什么没有被烧坏。首先分析实验涉及的物质有几种,哪些物质具有可燃性。如果没有水,滤纸和酒精都会烧起来,由此可见水是关键的“第三者”。由于前两个条件都具备,可见矛盾的焦点是温度的问题,至此学生能够联想到水蒸发吸收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滤纸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烧不起来。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酒精和水的体积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发散
通过设问物质的燃烧现象都一样么?讨论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有哪些,首先不同物质,性质不同,燃烧现象不同。接着进行展开的滤纸燃烧,滤纸团燃烧,氧气瓶中的滤纸团燃烧三个实验,让学生自行筛选对比量分析归纳影响因素,学生将实验1和2进行比较得出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将实验2和3对比得出影响因素是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6. 收尾
在讨论完三种影响燃烧的因素之后,请学生课后思考如何从微粒的角度来解释这三种影响因素。宏观上接触面积大小、反应物的浓度,微观上是微粒的碰撞几率,将宏观物质的变化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能知道“为什么”。
三、与听课老师的交流
由于听课老师来自于省内其它市区,化学学科的周课时安排、学科教学要求、中考分值权重存在差异,因此,有些教师对本节课教学中部分内容的处理担心影响教学进度,例如:能量越低越稳定思想的建立、影响燃烧现象因素中通过3个实验让学生数据筛选、从微观角度解释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等,都会加重教学任务。我的理解是:化学课堂能够学会借力,打破学科的界限,就不会成为一种教学的负担,反而会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建立更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能量问题、对比试验数据筛选问题其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渗透,我们的教学仅仅是把学生引导入融会贯通的思维境界,破除学科间的藩篱。同时,我认为,这样的教学,也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关于教学的一些想法
1. 一节课的设计,心中要有美:逻辑之美、简洁之美;心中要有爱:爱学生之参与、爱学生之善辩、爱学生之犯错。
2. 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对规律的演绎和归纳,演绎和归纳是学生学习的升华过程。
3. 重视微观理论的教学,微观理论的教学,可以为宏观的变化和性质提供理解支撑,并由此可以展开推理和猜测。
4. 化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有质疑精神的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
5. 化学源于生活,初中的教学更应善于借力,利用身边物、身边事或者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阐述化学道理或者原理。
6. 教学中要从学生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按照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存在怎样的困惑。
7. 我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由身边的事物或者我们原有的知识引发的许多个存在逻辑性、螺旋式递进甚至压迫式递进的问题串联而成,这是一节课的骨架,赋予它灵魂和血肉的是我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思考过程、实验过程、质疑过程和讨论过程等。
8. 教师的教学准备非常辛苦,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充满压力,但我希望我和学生共同拥有的课堂充满快乐的空气,我怀揣快乐,看着学生思考中的紧锁双眉,倾听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有序交流,更期待听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轻松愉悦的笑声。我希望他们学习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祖浩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燃烧条件;教学设计;形散神聚;逻辑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6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22
优美的散文,如清清的山涧溪流,拨动心灵的琴弦;我心中的课堂,恰如一篇散文,应该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主线清晰,主题明确,详略得当,以灵动感性、形散神聚的风格去感染学生。
化学课堂应充分凸显理科教学的特点,教学设计要体现逻辑性,学习过程要探寻规律性,知识体系强化因果关系。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已经初步建立起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决定用途的因果关系。
一、教学策划
在备课过程中,我先确立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让学生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且通过一系列以滤纸为主角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推理演绎能力,数据筛选能力。
1. 课型
新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进行演示实验,边实验边讨论。
2. 依据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
3. 目标
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实验室常见用品滤纸为主角,以师生演示实验为讨论过程,通过归纳、猜测、质疑、对比、设问不断的螺旋递进前行,创设活泼、有趣、开放、积极的教学氛围。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认识到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的变化[1];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了解燃烧不只是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2)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1],能够运用条件关键词来判断燃烧能否发生。
(3)会运用燃烧的条件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1],比如火柴头朝上和朝下的燃烧以及烧不坏的滤纸。
(4)会运用物质本身的性质及外因来讨论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
(5)能够从展开的滤纸燃烧,滤纸团燃烧,氧气瓶中的滤纸团燃烧三个实验中筛选对比量分析归纳影响因素。
(6)尝试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1]。
二、教学过程
1. 引入
本章的标题是认识化学变化[2],我就以化学变化为引入关键词,帮助学生建立章节的整体框架。在已经学习过的化学变化的基础上,要认识化学变化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在化学变化中会伴随什么样的能量变化,以及如何去表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有没有质量的改变。然后引出今天从最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入手学习化学变化。
2. 承接
进入学习主题后,我就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列举一些常见的燃烧,并请学生根据现象自行归纳燃烧的共性,在学生得出“发光、放热、与氧气反应”之后,请学生大胆的反驳“燃烧要与氧气反应”,并鼓励学生从课本中寻找证据,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以本为本。在找出课本中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例子之后,归纳燃烧的共性为“发光、放热、剧烈的化学反应”。接着根据化学反应发光,放热分析燃烧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以及无控制的燃烧的不利一面,引出我们要研究燃烧的条件才能更好地使用燃烧。
3. 重点
研究燃烧的一般条件,开始让学生列举一些能够燃烧的物质和不能燃烧的物质,归纳物质能够燃烧首先决定于内因及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有可燃性的物质在燃烧的时候会释放能量转化为能量较低而稳定的物质,再次强调燃烧伴随能量的释放。接着再设问有可燃性的物质一定会燃烧么?利用撕碎的滤纸在空气中燃烧和被一个大烧杯罩住燃烧进行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接着请学生思考该实验设计有无漏洞。提示纸张是含碳物质,引导学生考虑纸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有可能是产生的二氧化碳使纸张熄灭。再次请学生从书本中找到类似的实验来论证燃烧中氧气是必须的,红磷燃烧,试验中过量的红磷,消耗完密闭装置内的氧气,从而使红磷熄灭。得到燃烧的第二个条件要与氧气接触接着讨论燃烧中的“点燃”有什么作用,对比煤和体积大小相同的滤纸团在酒精灯火焰上的点燃情况,可以看出物质发生燃烧所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是不同的。归纳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接着突出燃烧三个条件中的关键词以及之间的关系。
4. 运用
在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火柴头朝上和朝下的燃烧。帮助学生运用燃烧条件的关键词分析,比如火柴头朝上和朝下的的燃烧,首先火柴都是可燃物都在空气中,利用拿火柴的手的感受说明肯定是热量及温度的差异,由此分析出燃烧放热热量往上对流,对上部的火柴进行了预热,使上部的火柴容易达到着火点燃烧,而下部的火柴没有得到预热,因此燃烧不能继续而熄灭。接着继续做烧不坏的滤纸实验,将滤纸代替课本上的手帕浸入体积比为2∶1的酒精溶液中,然后取出展开点燃,引导学生思考滤纸为什么没有被烧坏。首先分析实验涉及的物质有几种,哪些物质具有可燃性。如果没有水,滤纸和酒精都会烧起来,由此可见水是关键的“第三者”。由于前两个条件都具备,可见矛盾的焦点是温度的问题,至此学生能够联想到水蒸发吸收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滤纸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烧不起来。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酒精和水的体积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发散
通过设问物质的燃烧现象都一样么?讨论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有哪些,首先不同物质,性质不同,燃烧现象不同。接着进行展开的滤纸燃烧,滤纸团燃烧,氧气瓶中的滤纸团燃烧三个实验,让学生自行筛选对比量分析归纳影响因素,学生将实验1和2进行比较得出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将实验2和3对比得出影响因素是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6. 收尾
在讨论完三种影响燃烧的因素之后,请学生课后思考如何从微粒的角度来解释这三种影响因素。宏观上接触面积大小、反应物的浓度,微观上是微粒的碰撞几率,将宏观物质的变化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能知道“为什么”。
三、与听课老师的交流
由于听课老师来自于省内其它市区,化学学科的周课时安排、学科教学要求、中考分值权重存在差异,因此,有些教师对本节课教学中部分内容的处理担心影响教学进度,例如:能量越低越稳定思想的建立、影响燃烧现象因素中通过3个实验让学生数据筛选、从微观角度解释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等,都会加重教学任务。我的理解是:化学课堂能够学会借力,打破学科的界限,就不会成为一种教学的负担,反而会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建立更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能量问题、对比试验数据筛选问题其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渗透,我们的教学仅仅是把学生引导入融会贯通的思维境界,破除学科间的藩篱。同时,我认为,这样的教学,也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关于教学的一些想法
1. 一节课的设计,心中要有美:逻辑之美、简洁之美;心中要有爱:爱学生之参与、爱学生之善辩、爱学生之犯错。
2. 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对规律的演绎和归纳,演绎和归纳是学生学习的升华过程。
3. 重视微观理论的教学,微观理论的教学,可以为宏观的变化和性质提供理解支撑,并由此可以展开推理和猜测。
4. 化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有质疑精神的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
5. 化学源于生活,初中的教学更应善于借力,利用身边物、身边事或者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阐述化学道理或者原理。
6. 教学中要从学生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按照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存在怎样的困惑。
7. 我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由身边的事物或者我们原有的知识引发的许多个存在逻辑性、螺旋式递进甚至压迫式递进的问题串联而成,这是一节课的骨架,赋予它灵魂和血肉的是我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思考过程、实验过程、质疑过程和讨论过程等。
8. 教师的教学准备非常辛苦,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充满压力,但我希望我和学生共同拥有的课堂充满快乐的空气,我怀揣快乐,看着学生思考中的紧锁双眉,倾听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有序交流,更期待听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轻松愉悦的笑声。我希望他们学习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祖浩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