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与礼俗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乌江流域具有自己的区域文化和特色,产生了异于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与服饰特征。文章从服装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用文化观点、符号互动论观点分析本流域彝族、苗族和土家族服饰与当地礼俗的关系,旨在解析其服饰纹样的线型特征,以及表现精神性为主的风格,并探析其服饰形式美与大众审美心理的互动过程。
  关键词: 乌江流域 少数民族 服饰 礼俗
  
  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流经云南、贵州、重庆和湖北四省市,化屋基以上为上游,屋基至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乌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变迁,本流域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文化和特色,产生了异于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与服饰特征。本文从服装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本流域彝族、苗族和土家族服饰为例,分析其与礼俗的关系。
  一、本流域服饰外观特征解读
  服饰文化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一民族外在的特征可以透视该民族的发展历程、风俗信仰,从而了解该民族深层的文化观点。乌江流域彝族、苗族、土家族沿江而下,分布在上中下游,风格各异的图案纹样是其服装的重要特色。
  1.多装饰风格的构成形式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妇女包头帕的较多。以银饰而言,苗族最复杂多样;以刺绣而言,苗族、彝族很突出;以蜡染来讲,布依族、苗族、土家族都有精湛的技艺。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少数民族服饰重视装饰,衣裤、腰带、饰物上分别装饰有条纹、几何纹、草木纹、云状纹、羽状纹、鸟状纹等纹样。除头部和颈部的首饰之外,腰部和脚踝上也有不少佩饰。
  (1)彝族。生活在西南各地区的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服饰习俗,与他们的历史、宗教信仰、婚姻、节日庆典的关系非常密切。
  彝族服饰体现了多种装饰工艺的运用,美观大方,纹饰丰富多变,色调简洁明朗。整体服装多刺绣纹样装饰,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布满用彩色丝线绣的各种花纹图案,常用的纹饰造型有旋涡纹、万字纹、 形纹、小人花图案、动物几何纹样等。
  (2)土家族。土家族妇女上衣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十”形纹,以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韵律感。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蓝、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3)苗族。苗族服饰丰富多样,主要特征是镶绣、织补、蜡染工艺精湛,色彩斑斓。女子一般穿大襟或对襟衣,配百褶裙或长裤。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物,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属银饰品装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2.绚丽色彩的符号性
  色彩的选择直接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乌江流域各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1)彝族。彝族服饰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这与彝族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彝族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韧,红色象征他们崇拜的火,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刺绣花纹图案用红、金、紫、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2)土家族。土家族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3)苗族。苗族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乌江流域民族服饰虽然色彩艳丽、层次丰富,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红、黑、白三色的主导地位。西南少数民族大多信仰藏传佛教,红、蓝、白、黄为藏传佛教所崇尚的颜色,西南少数民族其外在形象特别是色彩形态表现为总体特征以暖色系为主调,冷色与中性色参差其间,其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服饰构成与礼俗
  人们穿衣有一定的风俗习惯,称为服饰习俗。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都积淀于物质的服饰之中。民族礼俗服饰是流行在特定区域内被人们承认并遵守的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民众在发展历程中创立的礼仪服饰形式。乌江流域服饰色彩艳丽丰富,多刺绣、镶补等装饰纹样的构成形式与其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及礼俗发展的延承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图案构成以线造型为主。
  1.利用文化观点解读服饰纹样
  将服装与外观纳入广泛的文化结构中,考虑各种服饰、纹样与群体信念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物体一旦被赋予某种意义,便会表现出文化上的重要性,服装自然也不例外。“从注重人们创造有意义的符号学观点来看,文化的本质在于某种历史上的记忆以及社会大众对这些记忆的反应行为两者间的交互作用”。[1]少数民族礼俗从历史角度看,是本民族文化的深层体现,在远古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民族礼俗就是最直接有力地记录;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提供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抽象意象或表现,集体的仪式是历史进程传承到现代的烙印。
  社会共享的价值观通常依附于文化的信念系统,某种整体外观或服装款式也算是一种文化形式,可以用来将不同的人群分门别类。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也是由此来区分彝族、苗族、土家族的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积淀了原始宗教的内容,其内容是多元的,渗有浓厚巫术及宗教观念的巫符神图,也是服饰图案中广泛采用的护身求吉的“灵物”,如万字、“十”字、人字、寿字等。
  (1)彝族。彝族服饰上的万字纹、十形纹是吉祥的象征,受巫文化和其他宗教文化的影响,发端于彝族羊角占卜的宗教性活动。纹样生动的造型和鲜明的色调,表现出彝族人正直、勇敢、热情、爽朗、明快的性格特征,也反映出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2)苗族。苗族纹饰造型,龙凤、鱼纹、旋涡纹、几何纹、花草、纹龙纹表明了苗族文化与古中原文化的渊源。鱼变龙、龙变鱼的观念,鱼是多产的象征,是生命力的象征。蝴蝶纹用在衣服衽边。裤脚、肩部、腰等部位的挑花和刺绣上“十”字、万字纹,万形纹是由“十”字演变而来,是实用向美、向装饰转变的结果。角纹是与牛崇拜有关的,具有宗教、祭祀和祈求财富的象征意义。[2]苗族服饰图案蕴含着苗族自身的巨大的历史印迹、生存理念、宗教意识和审美情趣,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苗族的精神世界。
  (3)土家族。土家族是崇拜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希望他们受虎的围护,邪恶不敢侵害,避邪壮威。
  少数民族多装饰风格的特点脱胎于中华源远流长的服饰特征,纵观中国服饰史,不难发现历代服饰多纹样重装饰的特点,巧夺人工的刺绣、细腻精美的织锦、寓意吉祥的纹样等,都表现出了古老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别致。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服饰图纹上取材于大自然,并受到图腾崇拜和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的影响。
  2.丰富的装饰纹样与礼俗的关系
  礼俗影响着人的一生,反映到服饰上也就伴随着他们一生的各个方面,从出生到成人,从少男少女到谈婚论嫁直至人生的终结,礼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出意味丰富的服饰内涵。在一些民俗学家的眼里,“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礼仪,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的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因此,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3]像苗族华美的银饰、土家族纯朴的服色、彝族服装的纹饰,已经成为一种礼俗意识贯穿整个民族。
  如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头发梳成独辫;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制的耳坠。整套服装的平面造型纹样表现在服装边缘及角角落落,将美好的祝福与寓意绣于密密麻麻的针迹中,传达彝族儿女对人生的热爱,并在每一个重要的节日庆典时,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和神话。
  节日礼仪的传承性意味着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民族的迁徙、融合、交往,各民族的传统风俗不断变化,并赋予地方特征。土家族是典型的各民族的文化积淀带,交流的因素越发明显。土家族乞巧节上妇女尽情展现女性风姿,年轻姑娘捣凤仙花染指甲,用绸带缠细腰,犹如仙女下凡。女儿会是土家族男女社交盛会,妇女展示美丽的服饰。妇女所穿衣服多层,皆露漂亮衣边,不分老幼,上穿滚有多道花边的短大袖子的左襟大褂,下着八幅长裙。
  礼俗的存在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而民族服饰具有物质与精神统一的特性,因此当本流域民族服饰成为礼俗的载体时,也就使得礼俗仪式显得庄重且民族色彩浓郁,而且礼俗的文化内涵也因此彰显的更加厚重。
  三、本流域服饰文化的同一性与延承性
  彝族、苗族、土家族服饰的图案、色彩及形式的多样化,是其对祖先意识的传承,在这过程中既表达了对祖先的追忆祈求护佑的心理,同时又加强了其民族群体的聚集力,只要穿上带有标志性的服饰,立刻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他们聚合到一起。
  “不同的非语言符码在特定范围整合成沟通的基本模式、服装是一种消费性人造产品,用来表达个人的身份或意图,附有意义的人工制品不只是物体,同时也是符号。诸如色彩、质地、款式及设计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知觉到的整套服装,当我们合并考虑其他文化规则时,这些因素和审美规则有关”。[4]服饰纹样是用来表现穿着者的审美意识与情感的,表现不是模仿自然,而是根据创意和对自然物象的感受,借助外在的艺术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纹样就成为了寄托创作者情感的载体。
  身体和服装协调一致地构成具体可见的外观情景,但是同时也指涉了更为抽象,而且在文化与交际两方面更为重要的社会规范。在我们日常的沟通工作中,电影、卡通、电视、音乐、广告与杂志,影响着我们对外观的解释。在充满媒体的生活中,外观变成了一种格式,苗族银饰的显著标示、土家族织锦的质朴图案、彝族服饰的绚丽色彩,这些风格具有大众共享的意义;同时,媒体也能巩固各种不同的传统形象,将这些具有风格的服饰通过媒体传达给大众,强化民族服饰的型与意。
  四、结语
  区域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的载体,分析解读相关符码,有助于我们了解本流域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对了解民族的生存方式与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该区域民族的服饰特征,我们可以了解了民族服饰纹样的艺术内涵,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它包含着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俗特征,折射出了本流域少数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
  当今社会,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逐渐淡却,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商业化的社会观念使得本流域的民族服饰特征演化成了一种节日符号,变成了庆祝节日礼仪的表现形式——表演性服装,但它内化于民族群众的心理中的意识影响仍在发挥作用。民族群众应增强文化自觉,加强对礼俗文化的关注,以保持本流域民族服饰的特色,为区域文化的发展增添绚丽的内容。
  
  参考文献:
  [1]Susan B.Kaiser著.李宏伟译.服装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56.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上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252.
  [3]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3.
  [4]Susan B.Kaiser著.李宏伟译.服装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284.
其他文献
摘 要: 如何切实提高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本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遵循思想品德课教育学原理,从启发明理、培养析理、指导行动三方面着手,在突破窠臼、改进教学方法、追求实际教育效果上作了探索。  关键词: 初一思想品德课 明理 析理 行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摘 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体育消费的发展,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意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但高校的场地,以及自身消费的能力限制了体育消费的发展。同时,也有不少学生的体育观念淡薄,高校体育要继续加强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消费意识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想尽情地“玩体育、享受运动”,而这必然引起体育消
摘 要: 在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网络资源丰富的现今社会,网络教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英语教学所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对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新的契机和挑战,更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除了适应网络环境,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富有特色的教学之路,还需要发挥多种角色作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网络教学模式 英语教师 角色定位    一  2004年教育部颁布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课堂教学的状态产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板书使用明显减少,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环境的改善与运用可以淡化板书的作用,甚至在课堂上完全放弃了教学板书的使用。而事实证明教学板书对于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板书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使在电化教学方兴未艾的今天,板书也不可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改革旨在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实现以学科为中心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只有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应把实验的突破口瞄准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
摘 要: 一堂好课的设计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需要在不断的思考和修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本文以一堂《电话礼仪》课为例,从组织框架、授课内容、教学语言、细节处理四个方面的修改来实现授课者的自我突破。如何用最恰当的方法,最有效的措施,达成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电话礼仪》 组织框架 授课内容 教学语言 细节处理    “礼即理也”。懂得礼仪,或遇事讲理,乃
摘 要: 硬件基础课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要求,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 硬件基础课实验教学 实验资源 教学改革    在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系统硬件和各种电子设备更新换代非常迅速,新技术与新产品不断涌现。因此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各种有用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驱动力,也成为当前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各种人才有效培养的基础在于能够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掌握和形成各种有效学习方法和能力。新实施的《初中数学教学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挥‘导演和策划功能’,利用各种学习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学生自主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交往,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与探索等方面进行培养等。然而,通过对一个阶段教学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愿看到的事实:部分学生的能力没有提高,而且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不尽如人意。虽然新的评价体系强调以纵向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但综合分析,他们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化学新课程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1]。近期关于加碘盐是否安全的问题是社会争议的一个热点。现在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摆在我们的面前:无碘盐的供求失衡,部分碘超标人群不需要补碘,但是市场上很难买到无碘盐。为此,我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