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立足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坚持“开门办刊,质量立刊,特色强刊,刊会互动”的办刊理念,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特色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秦汉文化;特色强刊;学报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112-02
一、引 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和积淀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能就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造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那么,作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和文化传播媒体的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这是学术期刊的特定的社会职能。《咸阳师范学院学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在立足地方,传播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咸阳师院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咸阳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报创刊伊始就确立了立足地方历史文化,在学报开辟了“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到现在为止该栏目已经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出版了60余期,共发表文章222篇。
二、栏目建设思路清晰,理念新颖
《咸阳师范学院學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建设思路就是立足咸阳历史文化积淀,探究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传播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学报紧紧围绕这一栏目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和提升理念,坚持“开门办刊,质量立刊,特色强刊,刊会互动”的办刊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开门办刊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充分联合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构建一支比较广泛和强大的作者队伍群,保证学报的稿源,促进学报发展。“质量立刊”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质量是立刊之本,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建设高水平的学报。“特色强刊”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积淀,构建人无我有的栏目,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最快的方式提升学报社会影响的快捷之路。只有突出特色,才能避免和老牌高校、重点高校学报的竞争。“刊会互动”是构建学报和专题学术会议的互动机制,即可以通过组织围绕专项选题的专题学术会议、围绕栏目建设的专题学术会议和围绕自己期刊建设与发展诊断的学术会议来实现。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编辑参加相关学科各级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从而建设学报发展的良性系统。近年来,我们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断提升办刊理念。
首先,确立了深入“学术圈”,建设高水平、高层次作者队伍的指导思想,积极寻求与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专业学会联合,合作共建,先后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阳陵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进行合作,探索出了一条联合办刊的道路。
其次,学报积极构建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与相关学科学术会议的互动机制。一方面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学会和科研院所及博物院组织的学术会议,广交朋友,博采优稿;一直坚持参加中国秦汉史学术年会,同时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参加由他们组织的学术会议,如2009年10月应邀参加了秦俑博物馆开馆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另一方面,学报紧紧围绕“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建设,组织召开专题学术会议和高层论坛,加强学术交流,建设高层次的作者队伍,同时请同行专家为栏目建设和发展进行诊断分析,指明发展的方向。2010年11月我们学报成功组织了 “秦汉文史研究与学报建设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到了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副会长和陕西的秦汉文史研究的专家学者18人。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秦汉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会,又是一次学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建设与发展的诊断会议,同时也是我校学报构建深入学术圈建立高层次、高水平作者队伍的协调会。这次会议效果显著。
最后,学报实行了名人主持名栏的策略,特邀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为该栏目的主持人,每期由他组织推荐稿件,从而确保了该栏目发展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三、特色鲜明,成绩显著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设立特色鲜明。秦汉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紧紧抓住学校所在地咸阳是秦汉王朝的京畿之地,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积淀,这一地域优势,以传播历史、传承文明为己任,开辟了“秦汉文史研究”这一栏目,发表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学术文章。
如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的《从鸡峰到凤台:周秦时期关中经济重心的移动》(2010年第3期)一文认为:周秦时期,关中西部地区得到早期开发,而后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中部地区成为经济重心的发展趋势。秦定都咸阳,开始了新的农业跃进的高潮,而这一历史变化的策划中心和指挥中心,就设在咸阳,咸阳附近也自此成为关中经济的重心地带。咸阳形胜,因生态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形势的优越,有力地促成了秦始皇的帝业[1],其观点不仅说明了秦统一的内在原因,更为今天的关中—天水经济带奠定了理论基础。咸阳师范学院雷依群教授的《秦的统一与秦国的农业政策》(2000年第1期)、《秦文化学术研究综述》(2001年第6期)对秦的统一原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中,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实力的竞争,秦的统一,正得力于秦国历届政府的农业政策。”这一观点受到了专家的重视。王健先生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撰文认为,雷依群教授的观点,“对秦发展史上三个阶段,即献公、孝公和吕不韦执政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了考察,揭示了秦统一事业的经济原因和物质基础”[2]。西北大学黄留珠教授在他的《百年来的秦史研究》(2010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百年来的秦史研究可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期秦俑、秦简发现前的七八十年,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二期秦俑、秦简面世后的30余年,以两会(秦俑学研究会、秦文化研究会)成立为界亦分作两个阶段。第二期的第二个阶段是秦史研究发生深刻变革的阶段。其特点一是以秦文化为旗帜凝聚秦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二是更加自觉地与考古工作相结合,三是追求精细研究与通俗表述的统一[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学理研究员在他的《秦俑问题访谈录——答〈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问》(2010年第3期)一文中,主要对秦俑坑放置兵马俑的作用、“四坑皆阵”与“三军”说、结合秦俑一号坑说“矩阵”、联系秦俑二号坑说“兵营”等问题进行了归纳综述。其观点高屋建瓴,令人信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徐卫民教授的《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1999年第5期),针对当时学界争论不休的秦都咸阳有无城郭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考古工作者迄今未发现有城廓遗迹;二是秦都咸阳从秦孝公开始起,一直在扩大中,因此不可能用外城廓来限制。我的主张是咸阳无外城廓的”[4]。《历史研究》编辑部宋超编审的《战国秦汉时期女娲形象的演变》(2004年第1期)、北京大学刘华祝教授的《西汉帝陵营建礼俗略述》(2005年第1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张鹤泉教授的《东汉明堂祭祀考略》(2011年第1期)等文章对秦汉时期的礼制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秦汉的政治史和社会史作了有益的研究。诸如这些高层次、高质量的稿子层出不穷,对秦汉社会历史文化的丰富遗产资源进行了深刻的发掘,并以此为鉴,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及影响。
正诸上述种种,学报2011年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再次被评为“优秀特色栏目”。2012年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科学评价中心的年度评价报告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扩展版)学术期刊”。
春华秋实,经过编辑人员和作者的共同努力,“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已具有非常宏大的高层次的作者队伍和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刊物已成为地方社会科学界发表思想言论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的窗口”[5],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人一定会紧紧抓住十七届六中全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的契机,不断提升办刊理念,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为己任,以特色化建设为抓手,依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各级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等“学术圈”,以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标准为目标,以特色栏目建设为突破口,争创教育部名栏、名刊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子今.从鸡峰到凤台:周秦时期关中经济重心的移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 王健.2000年秦汉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7).
[3] 黄留珠.百年来的秦史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
[4] 徐卫民.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5).
[5] 张世民.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窗口[J].报刊之友,2000 (5).
关键词:秦汉文化;特色强刊;学报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112-02
一、引 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和积淀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能就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造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那么,作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和文化传播媒体的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这是学术期刊的特定的社会职能。《咸阳师范学院学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在立足地方,传播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咸阳师院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咸阳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报创刊伊始就确立了立足地方历史文化,在学报开辟了“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到现在为止该栏目已经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出版了60余期,共发表文章222篇。
二、栏目建设思路清晰,理念新颖
《咸阳师范学院學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建设思路就是立足咸阳历史文化积淀,探究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传播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学报紧紧围绕这一栏目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和提升理念,坚持“开门办刊,质量立刊,特色强刊,刊会互动”的办刊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开门办刊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充分联合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构建一支比较广泛和强大的作者队伍群,保证学报的稿源,促进学报发展。“质量立刊”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质量是立刊之本,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建设高水平的学报。“特色强刊”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积淀,构建人无我有的栏目,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最快的方式提升学报社会影响的快捷之路。只有突出特色,才能避免和老牌高校、重点高校学报的竞争。“刊会互动”是构建学报和专题学术会议的互动机制,即可以通过组织围绕专项选题的专题学术会议、围绕栏目建设的专题学术会议和围绕自己期刊建设与发展诊断的学术会议来实现。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编辑参加相关学科各级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从而建设学报发展的良性系统。近年来,我们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断提升办刊理念。
首先,确立了深入“学术圈”,建设高水平、高层次作者队伍的指导思想,积极寻求与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专业学会联合,合作共建,先后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阳陵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进行合作,探索出了一条联合办刊的道路。
其次,学报积极构建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与相关学科学术会议的互动机制。一方面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学会和科研院所及博物院组织的学术会议,广交朋友,博采优稿;一直坚持参加中国秦汉史学术年会,同时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参加由他们组织的学术会议,如2009年10月应邀参加了秦俑博物馆开馆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另一方面,学报紧紧围绕“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建设,组织召开专题学术会议和高层论坛,加强学术交流,建设高层次的作者队伍,同时请同行专家为栏目建设和发展进行诊断分析,指明发展的方向。2010年11月我们学报成功组织了 “秦汉文史研究与学报建设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到了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副会长和陕西的秦汉文史研究的专家学者18人。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秦汉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会,又是一次学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建设与发展的诊断会议,同时也是我校学报构建深入学术圈建立高层次、高水平作者队伍的协调会。这次会议效果显著。
最后,学报实行了名人主持名栏的策略,特邀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为该栏目的主持人,每期由他组织推荐稿件,从而确保了该栏目发展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三、特色鲜明,成绩显著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设立特色鲜明。秦汉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紧紧抓住学校所在地咸阳是秦汉王朝的京畿之地,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积淀,这一地域优势,以传播历史、传承文明为己任,开辟了“秦汉文史研究”这一栏目,发表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学术文章。
如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的《从鸡峰到凤台:周秦时期关中经济重心的移动》(2010年第3期)一文认为:周秦时期,关中西部地区得到早期开发,而后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中部地区成为经济重心的发展趋势。秦定都咸阳,开始了新的农业跃进的高潮,而这一历史变化的策划中心和指挥中心,就设在咸阳,咸阳附近也自此成为关中经济的重心地带。咸阳形胜,因生态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形势的优越,有力地促成了秦始皇的帝业[1],其观点不仅说明了秦统一的内在原因,更为今天的关中—天水经济带奠定了理论基础。咸阳师范学院雷依群教授的《秦的统一与秦国的农业政策》(2000年第1期)、《秦文化学术研究综述》(2001年第6期)对秦的统一原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中,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实力的竞争,秦的统一,正得力于秦国历届政府的农业政策。”这一观点受到了专家的重视。王健先生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撰文认为,雷依群教授的观点,“对秦发展史上三个阶段,即献公、孝公和吕不韦执政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了考察,揭示了秦统一事业的经济原因和物质基础”[2]。西北大学黄留珠教授在他的《百年来的秦史研究》(2010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百年来的秦史研究可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期秦俑、秦简发现前的七八十年,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二期秦俑、秦简面世后的30余年,以两会(秦俑学研究会、秦文化研究会)成立为界亦分作两个阶段。第二期的第二个阶段是秦史研究发生深刻变革的阶段。其特点一是以秦文化为旗帜凝聚秦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二是更加自觉地与考古工作相结合,三是追求精细研究与通俗表述的统一[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学理研究员在他的《秦俑问题访谈录——答〈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问》(2010年第3期)一文中,主要对秦俑坑放置兵马俑的作用、“四坑皆阵”与“三军”说、结合秦俑一号坑说“矩阵”、联系秦俑二号坑说“兵营”等问题进行了归纳综述。其观点高屋建瓴,令人信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徐卫民教授的《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1999年第5期),针对当时学界争论不休的秦都咸阳有无城郭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考古工作者迄今未发现有城廓遗迹;二是秦都咸阳从秦孝公开始起,一直在扩大中,因此不可能用外城廓来限制。我的主张是咸阳无外城廓的”[4]。《历史研究》编辑部宋超编审的《战国秦汉时期女娲形象的演变》(2004年第1期)、北京大学刘华祝教授的《西汉帝陵营建礼俗略述》(2005年第1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张鹤泉教授的《东汉明堂祭祀考略》(2011年第1期)等文章对秦汉时期的礼制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秦汉的政治史和社会史作了有益的研究。诸如这些高层次、高质量的稿子层出不穷,对秦汉社会历史文化的丰富遗产资源进行了深刻的发掘,并以此为鉴,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及影响。
正诸上述种种,学报2011年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再次被评为“优秀特色栏目”。2012年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科学评价中心的年度评价报告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扩展版)学术期刊”。
春华秋实,经过编辑人员和作者的共同努力,“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已具有非常宏大的高层次的作者队伍和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刊物已成为地方社会科学界发表思想言论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的窗口”[5],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人一定会紧紧抓住十七届六中全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的契机,不断提升办刊理念,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为己任,以特色化建设为抓手,依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各级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等“学术圈”,以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标准为目标,以特色栏目建设为突破口,争创教育部名栏、名刊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子今.从鸡峰到凤台:周秦时期关中经济重心的移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 王健.2000年秦汉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7).
[3] 黄留珠.百年来的秦史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
[4] 徐卫民.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5).
[5] 张世民.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窗口[J].报刊之友,200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