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勇气》;人物品格;多元解读;辩论;想象;反衬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86-01
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但是,笔者认为文本的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为依据,否则,学生将会对文本的内涵产生歪曲和误解,不但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还有可能使学生得到错误的认识。
例如,学习《勇气》这篇文章时,大部分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得出美国士兵不勇敢,太自私,是他将灾难引到了平静温馨的法国农家的结论。这种理解显然是存在偏差的。
分析造成学生解读偏差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和诺曼底战役的背景,二是学生还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师只要抓住这一重要线索,生动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依次展开了。
辩论,揭示勇气
1、进行二次世界大战背景资料展示(重点介绍诺曼底战役);
2、组织辩论,反方列举证据说明美国士兵不够勇敢,正方逐一进行反驳,以充分的理由说明美国士兵是勇敢的,是有勇气的。
通过辩论,学生们得出如下结论:毋庸置疑,这个美国士兵的勇气是令人赞叹的。他明知脚下的这片土地危机四伏仍毅然决然地跳下飞机,这需要勇气;他发现身处险境,冒险向陌生的、不明底细的农户求救,这需要勇气;被德国士兵抓捕后并不坐以待毙,而是伺机逃跑,这需要勇气;从树林返回后第二次向农户求救,这需要勇气;第二次同样躲在碗橱中整整三天,依然需要勇气。他为自己肩负的战斗任务而来,为和平的使命而来,他的求救和躲藏不是自私和懦弱的表现,而或许正是因为美国士兵的机智和勇敢激发了农妇心底的信念,使她做出了两次大胆的冒险。
想象,感受勇气
《勇气》这篇文章在人物的行为、神态、语言描写上着墨颇多,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却几乎不留痕迹。表面上不动声色的情节描写和平静的叙述,其实掩饰不住两位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变化。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会流于肤浅和苍白。
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农妇和美国士兵的形象设计了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1、当农妇打开门,突然面对一名陌生的外国士兵时,她会怎样想?此时的美国士兵又在想什么?
2、当美国士兵被德军从碗橱里揪出来时,站在一旁的农妇想到了什么?
3、当自己的丈夫被德军残忍地杀害时,农妇在想什么?美国士兵会怎样想?
4、当美国士兵再次求助时,农妇的心理是怎样的?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美国士兵和法国农妇的内心深处,从而体验这两个普通形象焕发出的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感受为了自由与和平的共同信仰,两个不同国籍的陌生人在极短时间内达’成的默契;明白美国士兵所代表的盟军和法国农妇所代表的不畏牺牲的普通百姓凝聚起来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而不可战胜。
反衬,品味勇气
反面衬托是深入文本,使学生对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有更深理解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
1、简述德军抓捕美国士兵的过程:
(搜查一抓捕一看管一追赶一失去踪影)
2、在你看来,让德军无法理解的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在法西斯白色恐怖笼罩的法国农庄,居然有人敢收留美国士兵;
在极其严密的看守中,美军俘虏居然逃跑了;
在万无一失的追赶中,美军俘虏居然逃脱了:
美国士兵居然又一次跑回同一个农户家,并躲藏在同一个碗橱中整整三天……
通过正面分析和反面烘托这两个角度深入挖掘整理,两位主人公的形象逐渐凸显出来,变得熠熠生辉。而与此同时学生自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胜利属于正义的反法西斯革命力量,德国法西斯的失败是必然的。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86-01
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但是,笔者认为文本的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为依据,否则,学生将会对文本的内涵产生歪曲和误解,不但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还有可能使学生得到错误的认识。
例如,学习《勇气》这篇文章时,大部分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得出美国士兵不勇敢,太自私,是他将灾难引到了平静温馨的法国农家的结论。这种理解显然是存在偏差的。
分析造成学生解读偏差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和诺曼底战役的背景,二是学生还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师只要抓住这一重要线索,生动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依次展开了。
辩论,揭示勇气
1、进行二次世界大战背景资料展示(重点介绍诺曼底战役);
2、组织辩论,反方列举证据说明美国士兵不够勇敢,正方逐一进行反驳,以充分的理由说明美国士兵是勇敢的,是有勇气的。
通过辩论,学生们得出如下结论:毋庸置疑,这个美国士兵的勇气是令人赞叹的。他明知脚下的这片土地危机四伏仍毅然决然地跳下飞机,这需要勇气;他发现身处险境,冒险向陌生的、不明底细的农户求救,这需要勇气;被德国士兵抓捕后并不坐以待毙,而是伺机逃跑,这需要勇气;从树林返回后第二次向农户求救,这需要勇气;第二次同样躲在碗橱中整整三天,依然需要勇气。他为自己肩负的战斗任务而来,为和平的使命而来,他的求救和躲藏不是自私和懦弱的表现,而或许正是因为美国士兵的机智和勇敢激发了农妇心底的信念,使她做出了两次大胆的冒险。
想象,感受勇气
《勇气》这篇文章在人物的行为、神态、语言描写上着墨颇多,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却几乎不留痕迹。表面上不动声色的情节描写和平静的叙述,其实掩饰不住两位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变化。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会流于肤浅和苍白。
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农妇和美国士兵的形象设计了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1、当农妇打开门,突然面对一名陌生的外国士兵时,她会怎样想?此时的美国士兵又在想什么?
2、当美国士兵被德军从碗橱里揪出来时,站在一旁的农妇想到了什么?
3、当自己的丈夫被德军残忍地杀害时,农妇在想什么?美国士兵会怎样想?
4、当美国士兵再次求助时,农妇的心理是怎样的?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美国士兵和法国农妇的内心深处,从而体验这两个普通形象焕发出的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感受为了自由与和平的共同信仰,两个不同国籍的陌生人在极短时间内达’成的默契;明白美国士兵所代表的盟军和法国农妇所代表的不畏牺牲的普通百姓凝聚起来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而不可战胜。
反衬,品味勇气
反面衬托是深入文本,使学生对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有更深理解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
1、简述德军抓捕美国士兵的过程:
(搜查一抓捕一看管一追赶一失去踪影)
2、在你看来,让德军无法理解的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在法西斯白色恐怖笼罩的法国农庄,居然有人敢收留美国士兵;
在极其严密的看守中,美军俘虏居然逃跑了;
在万无一失的追赶中,美军俘虏居然逃脱了:
美国士兵居然又一次跑回同一个农户家,并躲藏在同一个碗橱中整整三天……
通过正面分析和反面烘托这两个角度深入挖掘整理,两位主人公的形象逐渐凸显出来,变得熠熠生辉。而与此同时学生自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胜利属于正义的反法西斯革命力量,德国法西斯的失败是必然的。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