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德布拉特:有意义的是引发事件的条件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haijun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6月25日,南非攝影师大卫·戈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在约翰内斯堡自己的家中逝世,享年87岁。在南非人眼中,戈德布拉特不只是一位摄影师,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上升到国家“偶像”层面的传奇。1989年,他成为首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个展的南非人,也是2006年哈苏摄影奖(Hasselblad Award)、2009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奖(Henri CartierBresson Award)和2013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无限奖(ICP Infinity Award)的获得者;2016年,戈德布拉特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Commandeur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1930年,大卫·戈德布拉特出生于南非兰德方丹。他18岁就开始拍摄周遭的人物和景观。此后的一些年里,他持续将镜头对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非的种种面貌。在那些动荡不堪的年代里,戈德布拉特用相机把那些覆盖在残酷内核表面,安静而凄美的现实碎片记录并呈现出来。尽管他的镜头捕捉的大多是简单的场景,比如嬉戏的孩童,或者返乡途中熟睡在大巴里的工人等,然而这些图像依然能够揭示藏匿于南非社会内核中的权力的不平等。戈德布拉特1964年拍摄的《一位农民的儿子和他的保姆》(A Farmer’s Son with His Nursemaid)就是这种不平等和矛盾的一个明显佐证:照片中,白人小男孩的手搭在黑人保姆的肩上,他们的旁边则是铁丝围栏。正是如此这般的细小场景深刻吸引着作为摄影师的戈德布拉特,而非那些戏剧性的、历史性的宏大场景。


  大卫·戈德布拉特最为知名的作品包括1973年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合作完成的图书《在矿上》(On the Mines),以及1975年出版发行的画册《一些被拍摄的阿非利勘人》(Some Afrikaners Photographed)。前者是戈德布拉特出版的第一本书。他针对南非濒临消亡的金矿产业拍摄的照片和戈迪默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萦绕在南非矿业内外的政治和文化问题。后者则集结了他1961年至1968年间拍摄的照片,它们是戈德布拉特在南非的大范围游历之所得。阿非利勘人又被称为“布尔人”,是以17世纪至19世纪移民南非的荷兰裔为主,融合法国、德国移民形成的非洲白人民族。他们是南非国民党(National Party)的主导政治力量,在1948年至1994年间是南非的掌权群体,亦是种族隔离制度的受益者。《一些被拍摄的阿非利勘人》是同样作为白人的戈德布拉特对这个国家中被划定为自己“同类”的反应,作品题目中的“一些”一词非常重要:这本画册不是阿非利勘人生活的详细图像清单,也并不企图挖掘这一复杂社会群体的“本质”。戈德布拉特关注的是一部分阿非利勘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微小的细节。


  1982年,戈德布拉特出版了作品集《在博克斯堡》(In Boksburg)。这组作品传递了他对于那个时期“小城,中产阶级,白人群体”等关键词的态度,呈现了一个被隔离的社会的日常图景和社交仪式。1989年出版的摄影书《夸恩德贝勒的迁徙者》(The Transported of KwaNdebele)则记录了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往返于住处和工作地点漫长难忍的通勤经历。戈德布拉特与这些黑人一起挤巴士,有些人甚至每天要在路上花8个小时。这些黑人被强制安置到一个所谓的“半独立家园”班图斯坦(Bantustans),从而远离了原本可以找到工作的白人聚居中心。这种“班图斯坦制度”又被称为黑人家园制度,是彼时南非政权为推行种族隔离政策对南非班图人实行政治上彻底“分离”的制度。此举的目的实则是实现白人永久控制87%以上的南非国土,并有效控制其余12.7%的前土著保留地,营造出黑人已在“自己的国土”上管理自己的假象。


  大卫·戈德布拉特一直都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表现方式感兴趣,他不仅在人们的行为层面寻找到了这些方式,也在由意识形态和政治策略指导下修建的建筑上发现了蛛丝马迹。1998年,他完成了摄影书《南非:彼时事物的结构》(South Africa: The Structure of Things Then),收录在这本书中的建筑图像包括教堂、纪念碑、寮屋营地(贫民窟)、私人住宅以及仆人住所等,它们中的任何一座都是型塑其自身的政治环境的象征。
  1990年代起,为了将被摄主体的形态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更好地表现出来,戈德布拉特开始选择能够还原实景观感的彩色摄影继续自己的创作。


  在回忆自己摄影生涯中的关注对象时,戈德布拉特说:“这些年来,我最为关切的是‘价值’。生活在南非,我们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怎么样去触及那些价值?我们又当如何传递那些价值?作为一个南非公民,我对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但是,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尤其不喜欢拍摄事件发生的那些瞬间。真正让我觉得有意义的是引发这些事件的条件。”















其他文献
1943年出生于西非内陆国家布基纳法索的摄影师易卜拉希马·桑雷·索里(Ibrahima Sanlé Sory),如今在这个国家的第二大城市博博迪乌拉索(Bobo Dioulasso)经营着自己的沃尔特照相馆(Volta Photo studio)。1960年,索里在博博迪乌拉索开启了自己作为摄影师的职业生涯,正是这一年,他的祖国以“上沃尔特共和国”之名脱离法国独立。一开始,索里在一名加纳老板的手下
期刊
无意中聊到暗恋,竟然成为近期编辑部选题会上讨论最热烈的话题。经验之谈的事情首先是由跟情感经验欠奉的80年代MM争执始,然后煸动群情,引发七七八八。爱上一道疤痕,爱上一盏灯,爱上陌生人。喜欢无缘由,暗恋是一种。天底下有暗恋变态症之人,当然也有暗恋缺失症之人。80人敢撞敢碰,暗恋很令他们费解倒也罢了,70人如果对此无从经验,就要感叹唏嘘。暗恋发生率按常理说与年龄成反比,因为年少时人一不留神就容易处于傻
期刊
对于非洲,我们的了解往往来自那些过度渲染的新闻报道,听见的莫不是发生在这片辽阔大陆上时局变化的动荡,看见的也从来离不开贫困、疾病和所谓的“异国风情”。这种一以概之的刻板印象促使了摄影记者皮特·迪坎波(Peter DiCampo)和作家奥斯汀·梅里尔(Austin Merrill)于2012年成立了“每日非洲”项目。纪实摄影师皮特·迪坎波是2017年“影响非洲”(Impact AFRICA)奖的获得
期刊
米凯尔·苏博茨基(Mikhael Subotzky)1981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目前在约翰内斯堡创作和生活。无论在故乡南非,还是在频繁的旅行中,他经常通过与自己面对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层面的具体问题建立关联,继而在这些源于大叙事的、但被自己具象化的关联中,实践自己的种种碎片化尝试,最终生产出独特的作品。  苏博茨基的创作媒介并不单一,摄影、电影、视频装置、拼贴和绘画都曾被他用来深度切入当代“表征政
期刊
眼前的32岁男子有着长而浓密的睫毛,眼睛是笑的,藏在睫毛的阴影里,透露孩子气的幸福和满足。这是沉浸在回忆中的满江,他又回到了21岁那年的游乐场,舞台上,他拉着她的手唱《心灵之约》,眼神交汇,她的目光清澈温暖。2004岁末,满江的新专辑《四舍五入》的第一首歌叫《游乐场》,唱给他11年的爱情和改变他一生的女孩。唱出了青蛙的完美童话。这么多年,每当他写了歌,总是第一个给她听。出到第五张专辑,她第一次没有
期刊
18年来,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总是往非洲跑?  在许多人眼里,黑非洲被视为一块蛮荒且充满神奇的土地。为此,许多人把去非洲看作是一种探险行为。  其实,非洲大陆的自然境域和神秘莫测的文化习俗,对于每一个摄影人都充满了魅力,而我想把这种向往化为现实。一直以来,我的心愿就是将非洲大陆的地理风貌、文化习俗、生活状况记录下来,并且通过我的镜头和亲身感受,让许多没有机会走进非洲的人了解非洲,从而更多地认识世界
期刊
艾达·穆鲁内(Aida Muluneh)1974年出生于埃塞俄比亚,曾在也门、英国、塞浦路斯、加拿大和美国生活。2000年,穆鲁内从华盛顿特区的霍华德大学毕业,获得电影专业学位,此后进入《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任摄影记者。2007年,穆鲁内回到祖国继续自己的创作,同时致力于埃塞俄比亚及东非地区摄影的教育、发展与推广。  穆鲁内以在超现实主义的背景中拍摄非洲人肖像而闻名,对强
期刊
花边似乎总是和浪漫、矜贵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极端女性化的装饰物,有着怎样华丽的历史痕迹?一起来听听经典上海LADY程乃珊女士讲述的花边物语吧。    蕾丝,天生精致    花边,英文lace,译为蕾丝,在女人的服饰中,从来起画龙点睛之作用。  花边可以矜贵如法国修道院的修女们手工编织的呕心之作,如戴安娜皇妃当年的一袭华美婚纱。也可在街头弄口的小铺小摊中买到,那是一种用纯棉纱线织出来的图案各异的上海土
期刊
夢境是现实的后花园,摄影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造梦的过程。  这个摄影项目我为其命名为:造梦师。造梦师从不怕把梦做更大,从黑暗童话,到蛮荒秘境,再到世界末日。  在这个项目里,全是通过微缩场景和模型,来完成我的一个个梦境。一开始用的就是单光源,纯剪影。到后期自己设计多种光源、颜色的组合、场景的搭建,以及模型的搭配与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是世界的造物主,不断地实验着这种拍摄的可能性。每一个场景经过造梦
期刊
宾得K-1 Mark Ⅱ  宾得K-1 Mark Ⅱ(下文简称“K-1 Ⅱ”)是理光公司最新推出的K系列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旗舰。它采用了全天候设计概念,能够在-10·C的环境里进行工作,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并使用坚固的镁铝合金外壳。  这款相机具有3600万像素,成像效果不错,尤其是在感光度范围的中段,并在整个感光度范围内均略优于上一代旗舰K-1。K-1 Ⅱ的高感性能方面与K-1相比,没有明显的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