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作为教育管理领域一项去行政化的尝试已有20多年,它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教育家办学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归纳了其实施以来各地主要的共性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当前研究者提出的建议措施进行针对性补充。
◆关键词:校长职级制;中小学;策略探究
校长职级制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项政策,至今已在多地进行试点。它是指为了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根据校长任职要求,科学设置校长的职级体系,在全面考核与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校长晋升、奖惩和薪酬的综合性的校长人事管理制度。
从1998年8月,教育部、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又颁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现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这些政策的相继颁布,为校长职级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994年,上海率先开展了校长职级制改革,随后,山东、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也陆续开展改革。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多省市开展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探索。
综合多地探索实践,存在以下共性问题:第一,部分中小学校长对职级制改革缺乏认同;第二,校长职称序列认定存在一定难度;第三,校长评价体系不规范,整体有效性偏低。分析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校长职级制的资格认定、考评和权威公信力方面遇到的阻力较大,笔者将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于改革势必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所以大部分地区在实行过程中是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来实施的,但在此过程中,不同地区校长经过评级后会有明显差异悬殊,这会使同校教师心底产生对校长的不同态度,从而给校长治理过程造成不必要的阻碍,这一现象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学校中更易存在,从而影响整个学校和地区教育发展。其次,如何评定校长等级是大部分地区改革中较艰难的一步。为了避免出现先入门、再培训,外行管内行的出现,一些新校长通过努力与考核才能进入人才库。对于第三方组织的评审团来说,他们会根据该校长所在学校发展水平而先入为主的形成一定的主观印象,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公平公正。有些年轻有为的新任校长,可能刚接手一个发展薄弱的学校,还没来得及带领学校发展就已经被评价了,而相比之下,一些身处较发达地区的校长,学校本身有历史积淀,可能不需要多么努力就能讓学校有较大发展。但评审专家容易忽略这一点。众所周知,任何评价都有标准,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规定如下六项考核标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也对每一项指标进行了细化。
这些标准看似量化,但在具体实施中,具有很大主观性,这就要求对评价主体严格把关,专家是否具有该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是否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广阔的胸怀和眼界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校长有异议的地方,觉得专家只是听取汇报,并不了解他们当地学校的发展情况,从而以统一的标准来评判。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正在全国扩大试点范围,相信未来顶层设计层面,也能拥有足够的协调力度以及与基层的互动能力,在此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被学界忽视了,那就是反馈。目前,众多研究者已对校长从进入到退出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研究分析,但校长考核方面,鲜有人关注。每个校长竭尽所能展示自己治学治校能力,通过列举各种案例、陈述学校发展情况,最终得到的只是一纸评定等级结果的文书,而那些具有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专家们也只是被动的接受了无数个校长的陈述而已,被评校长并不清楚自己问题所在,这样极大浪费了专家资源,并没有在有效时间发挥双方最大效用,反而是对所有校长开展覆盖式培训,这样针对性不强的培训,效果微乎其微,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却是巨大的。希望未来能够增加专家反馈环节,如果条件允许,适当进行实地调研指导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董新良,薛继红,刘艳.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来自山西省晋中市的经验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27):40-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 www.moe.gov.cn/s78/ A06/jcys_left/ mo e_706/s3321/20.
[3]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N].中国教育报,2010-12-6(01).
作者简介
裴姣丽(1996.05.25-),女,山西晋城人,北京市海淀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校长职级制;中小学;策略探究
校长职级制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项政策,至今已在多地进行试点。它是指为了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根据校长任职要求,科学设置校长的职级体系,在全面考核与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校长晋升、奖惩和薪酬的综合性的校长人事管理制度。
从1998年8月,教育部、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又颁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现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这些政策的相继颁布,为校长职级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994年,上海率先开展了校长职级制改革,随后,山东、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也陆续开展改革。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多省市开展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探索。
综合多地探索实践,存在以下共性问题:第一,部分中小学校长对职级制改革缺乏认同;第二,校长职称序列认定存在一定难度;第三,校长评价体系不规范,整体有效性偏低。分析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校长职级制的资格认定、考评和权威公信力方面遇到的阻力较大,笔者将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于改革势必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所以大部分地区在实行过程中是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来实施的,但在此过程中,不同地区校长经过评级后会有明显差异悬殊,这会使同校教师心底产生对校长的不同态度,从而给校长治理过程造成不必要的阻碍,这一现象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学校中更易存在,从而影响整个学校和地区教育发展。其次,如何评定校长等级是大部分地区改革中较艰难的一步。为了避免出现先入门、再培训,外行管内行的出现,一些新校长通过努力与考核才能进入人才库。对于第三方组织的评审团来说,他们会根据该校长所在学校发展水平而先入为主的形成一定的主观印象,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公平公正。有些年轻有为的新任校长,可能刚接手一个发展薄弱的学校,还没来得及带领学校发展就已经被评价了,而相比之下,一些身处较发达地区的校长,学校本身有历史积淀,可能不需要多么努力就能讓学校有较大发展。但评审专家容易忽略这一点。众所周知,任何评价都有标准,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规定如下六项考核标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也对每一项指标进行了细化。
这些标准看似量化,但在具体实施中,具有很大主观性,这就要求对评价主体严格把关,专家是否具有该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是否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广阔的胸怀和眼界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校长有异议的地方,觉得专家只是听取汇报,并不了解他们当地学校的发展情况,从而以统一的标准来评判。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正在全国扩大试点范围,相信未来顶层设计层面,也能拥有足够的协调力度以及与基层的互动能力,在此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被学界忽视了,那就是反馈。目前,众多研究者已对校长从进入到退出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研究分析,但校长考核方面,鲜有人关注。每个校长竭尽所能展示自己治学治校能力,通过列举各种案例、陈述学校发展情况,最终得到的只是一纸评定等级结果的文书,而那些具有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专家们也只是被动的接受了无数个校长的陈述而已,被评校长并不清楚自己问题所在,这样极大浪费了专家资源,并没有在有效时间发挥双方最大效用,反而是对所有校长开展覆盖式培训,这样针对性不强的培训,效果微乎其微,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却是巨大的。希望未来能够增加专家反馈环节,如果条件允许,适当进行实地调研指导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董新良,薛继红,刘艳.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来自山西省晋中市的经验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27):40-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 www.moe.gov.cn/s78/ A06/jcys_left/ mo e_706/s3321/20.
[3]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N].中国教育报,2010-12-6(01).
作者简介
裴姣丽(1996.05.25-),女,山西晋城人,北京市海淀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