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本文在全面探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抓住贯穿、结合、转化三个关键环节,坚持政治性为主导、实效性为依托、实践性为目的,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引领途径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利益逻辑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SGH17H16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路径研究”(2013JK0037);咸阳师范学院2017年度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XSYK170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1]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最终进入学生头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成败得失。总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巩固大学生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需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设的缺失
校园文化具有“副文化”和“反文化”性质,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存在,是特定区域的亚文化形态。[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后由专科升格而成,办学地点主要位于省会(首府)城市以外的地级市,生源以本省为主,财政和人事归省管或省市共管,兼具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的本科院校。从1999年至今,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6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三分之一的比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重要产物,为我国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进而全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拨款经费有限,学校各方面建设处于发展阶段。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开拓转型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诸多的缺失。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表层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凝结而成的隐性文化环境,包含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校训及校徽、学风校风等精神因素。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领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归宿点。目前,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多采取“运动战”的形式,以校园活动取代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深入学生头脑。部分学校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重视,未能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渠道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区域社会建设缺乏关联度,缺乏向区域社会的文化传播辐射功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本以后,重新构建的校训、校徽及校歌等缺乏历史性和持久性,未能被广大师生有效了解,未获得普遍认同。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无序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体现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含校园标志性建筑物、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校园自然环境等显性因素。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领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受到经费和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倾向于实用性,更关注于校园建筑的实用功能,未能充分考量建筑蕴涵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如,部分学校缺少标志性的校园文化雕塑,在教学楼、餐厅、宿舍等公共区域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窗口等。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短期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所逐步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刚性组成环节,包含了学生管理制度、社团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方面。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显性领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制度规范性,存在诸多的制度空场,例如,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学生党建、班级文化、宿舍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中,未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未能建立长效渗透机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的特性,从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入手,抓住贯穿、结合、转化三个关键环节。坚持政治性为主导,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实效性为手段,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坚持实践性为目的,将引领效果转化为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落实为提升自我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行动。
1.坚持政治性为主导,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要结合时事政治,用理论说服学生、用情感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外,思想理论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提升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陶冶职业道德情操,磨炼其教书育人的意志,坚定社会主义教育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现起到积极的示范和传播作用。对于学生,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进取精神,提高其政治觉悟性,达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 2.坚持实效性为依托,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应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品德、高尚的人文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以显性载体为依托,采取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是以多种校园活动(校庆或大型节庆活动、建党周年、学雷锋日、校园活动月、科技活动月等)为依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引导学生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良好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以学生社团建设为依托,加强建设,明确社团活动宗旨,增强学生社团的生命力与战斗力,注重科技、文化、体育、智力等社团种类的均衡发展。加强引导,注重思想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观念。三是以学生党建工作为依托,抓好学生党员干部的培养工作和学生党支部基层建设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学生党员头脑,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方式,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发挥优秀学生党员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四是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依托,注重班级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结合班级专业特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塑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提升班级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五是以宿舍文化建设为依托,注重宿舍文化的多元性和長效性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宿舍卫生、宿舍人际关系、宿舍兴趣培养等具体事项中,营造文明健康、团结友爱的学生宿舍文化氛围。
其次,重视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载体,以制度载体和精神载体为抓手,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一是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制度。要设置专门的领导机构,统一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建设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探索校园文化发展规律,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构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总结校园活动、社团建设、学生党建、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中各种合理而又有效的做法,并以制度形式巩固和规范,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学生头脑。二是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载体。应夯实学校的办学基础,找准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凝聚学校办学风格,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共性和学校校园文化的个性有机统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大对于校训、校歌、校徽的教育力度。发挥校训继承性和稳定性特色,提炼校训蕴含的精神;发挥校歌的个体性和亲和力特色,普及校歌蕴含的特质;发挥校徽的形象化和抽象化特征,宣传校徽彰显的特色,培养广大师生的爱校情结,从而增强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平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正视网络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弱化、软化主导、增加变量等负面影响,重视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自由性等特征,丰富校园网络文化资源,开办反映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成就、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政治网站,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要规范校园网络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健全网络舆论监控机制,汇总分析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培训骨干学生,不断宣传示范,有效引导,引领舆论的正面走向,避免网络引发负面群体情绪。
3.坚持实践性为目的,将引领效果转化为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落实为提升自我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行动
首先,重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凸显政治性和特色性。不但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学生,还要挖掘新建地方本科学校固有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固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共同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优秀品德。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兼顾本土性和世界性。不仅要积极掌握中国文化的精粹,还要不断引入外来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广阔的眼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注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播辐射功能。一方面,通过“三下乡”、学雷锋日、志愿服务日、关怀孤寡老人等各种社会活动,着眼于实践过程,注重养成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将思想修养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德育过程。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所呈现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对于构建区域和谐社会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最后,注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度,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转化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不断渗透学校专业教育特色,培养专业教育兴趣,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应服务于地方区域社会建设,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技发展、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地方区域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地方性、应用性、多样性、综合性”[4]的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才培养方向要与地方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关联性,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向契合,共同为学校与区域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4。
[2]毛殊凡:《论大学校园文化的亚文化特征及其引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8期,第58页。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5。
[4]丁么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社会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20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陕西咸阳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引领途径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利益逻辑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SGH17H16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路径研究”(2013JK0037);咸阳师范学院2017年度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XSYK170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1]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最终进入学生头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成败得失。总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巩固大学生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需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设的缺失
校园文化具有“副文化”和“反文化”性质,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存在,是特定区域的亚文化形态。[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后由专科升格而成,办学地点主要位于省会(首府)城市以外的地级市,生源以本省为主,财政和人事归省管或省市共管,兼具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的本科院校。从1999年至今,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6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三分之一的比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重要产物,为我国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进而全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拨款经费有限,学校各方面建设处于发展阶段。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开拓转型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诸多的缺失。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表层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凝结而成的隐性文化环境,包含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校训及校徽、学风校风等精神因素。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领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归宿点。目前,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多采取“运动战”的形式,以校园活动取代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深入学生头脑。部分学校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重视,未能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渠道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区域社会建设缺乏关联度,缺乏向区域社会的文化传播辐射功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本以后,重新构建的校训、校徽及校歌等缺乏历史性和持久性,未能被广大师生有效了解,未获得普遍认同。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无序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体现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含校园标志性建筑物、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校园自然环境等显性因素。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领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受到经费和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倾向于实用性,更关注于校园建筑的实用功能,未能充分考量建筑蕴涵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如,部分学校缺少标志性的校园文化雕塑,在教学楼、餐厅、宿舍等公共区域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窗口等。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短期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所逐步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刚性组成环节,包含了学生管理制度、社团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方面。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显性领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制度规范性,存在诸多的制度空场,例如,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学生党建、班级文化、宿舍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中,未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未能建立长效渗透机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的特性,从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入手,抓住贯穿、结合、转化三个关键环节。坚持政治性为主导,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实效性为手段,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坚持实践性为目的,将引领效果转化为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落实为提升自我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行动。
1.坚持政治性为主导,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要结合时事政治,用理论说服学生、用情感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外,思想理论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提升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陶冶职业道德情操,磨炼其教书育人的意志,坚定社会主义教育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现起到积极的示范和传播作用。对于学生,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进取精神,提高其政治觉悟性,达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 2.坚持实效性为依托,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应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品德、高尚的人文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以显性载体为依托,采取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是以多种校园活动(校庆或大型节庆活动、建党周年、学雷锋日、校园活动月、科技活动月等)为依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引导学生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良好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以学生社团建设为依托,加强建设,明确社团活动宗旨,增强学生社团的生命力与战斗力,注重科技、文化、体育、智力等社团种类的均衡发展。加强引导,注重思想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观念。三是以学生党建工作为依托,抓好学生党员干部的培养工作和学生党支部基层建设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学生党员头脑,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方式,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发挥优秀学生党员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四是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依托,注重班级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结合班级专业特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塑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提升班级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五是以宿舍文化建设为依托,注重宿舍文化的多元性和長效性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宿舍卫生、宿舍人际关系、宿舍兴趣培养等具体事项中,营造文明健康、团结友爱的学生宿舍文化氛围。
其次,重视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载体,以制度载体和精神载体为抓手,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一是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制度。要设置专门的领导机构,统一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建设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探索校园文化发展规律,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构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总结校园活动、社团建设、学生党建、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中各种合理而又有效的做法,并以制度形式巩固和规范,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学生头脑。二是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载体。应夯实学校的办学基础,找准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凝聚学校办学风格,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共性和学校校园文化的个性有机统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大对于校训、校歌、校徽的教育力度。发挥校训继承性和稳定性特色,提炼校训蕴含的精神;发挥校歌的个体性和亲和力特色,普及校歌蕴含的特质;发挥校徽的形象化和抽象化特征,宣传校徽彰显的特色,培养广大师生的爱校情结,从而增强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平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正视网络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弱化、软化主导、增加变量等负面影响,重视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自由性等特征,丰富校园网络文化资源,开办反映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成就、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政治网站,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要规范校园网络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健全网络舆论监控机制,汇总分析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培训骨干学生,不断宣传示范,有效引导,引领舆论的正面走向,避免网络引发负面群体情绪。
3.坚持实践性为目的,将引领效果转化为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落实为提升自我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行动
首先,重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凸显政治性和特色性。不但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学生,还要挖掘新建地方本科学校固有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固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共同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优秀品德。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兼顾本土性和世界性。不仅要积极掌握中国文化的精粹,还要不断引入外来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广阔的眼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注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播辐射功能。一方面,通过“三下乡”、学雷锋日、志愿服务日、关怀孤寡老人等各种社会活动,着眼于实践过程,注重养成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将思想修养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德育过程。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所呈现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对于构建区域和谐社会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最后,注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度,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转化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不断渗透学校专业教育特色,培养专业教育兴趣,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应服务于地方区域社会建设,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技发展、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地方区域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地方性、应用性、多样性、综合性”[4]的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才培养方向要与地方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关联性,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向契合,共同为学校与区域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4。
[2]毛殊凡:《论大学校园文化的亚文化特征及其引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8期,第58页。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5。
[4]丁么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社会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20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