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汉末魏晋,士大夫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生机,也将自然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品藻人物风采和文章优劣。陆机的《文赋》作为那一时代的代表作品一方面显示了源于自然的美,源于自然的情感的无限生命力量,也将自然作为品藻文学的重要标准,表现了浓厚的自然观。
关键词: 《文赋》 自然观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汉末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裕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①“这是强烈、矛盾、热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②在这一时代,诗文从述古言志,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角色中开始走向更为开阔和无限的境地,受到玄学和老庄美学复兴的影响,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思考人来自于本能的内心世界,“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③,从最初的自然的角度出发,以自然之心,自然之情,观照文章和文论。
《文赋》是西晋诗人陆机一篇重要的文论,系统地阐述了文学创作中,从准备、构思、进行到完成的全部过程,涉及了文体、文学标准、文学功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国文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中涉及的理论内容和主张,沟通了从《典论·论文》到《文心雕龙》以及后来的文艺理论作品,并将文艺理论思想不断向前推进。
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两汉以来,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使文艺过分强调了其社会功用。孔子十分重视诗的教化作用,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的《典论·论文》同样把文章看做“经国之大业。”而陆机的《文赋》中所阐述的美学思想和观点,则是对儒家学派某些传统观点的否定和大胆创新,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陆云在《与兄平原书》中说“《文赋》甚有辞,绮语颇多。”他把研究对象从诗的社会功能转向诗的创作,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些基本规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颐情志于典坟”等等一系列的新思想,将眼光从政治教化转向了广阔无限的自然,以超然绝俗的自然之心关照文学描绘的世界和创作主体。本文中,笔者将从主客体两个角度、四个方面出发,浅析《文赋》中彰显的自然观。
一、源于自然的无尽大美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走入了审美自觉的时代,“魏晋士大夫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④他们不再把自己的道德观念与政治报复和志向强加到自然山水上,不再使自然表现出道德教化,成为人伦风俗的象征。他们一方面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无限美丽和蓬勃生机,另一方面,更是将自然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品藻人物风采和文章优劣。
1.对自然本身的审美转向
《文赋》的撰写,深受老庄自然观的影响,开始将眼光放在自然山水和四季的变化中,并从中获得文学创作的灵感。“伫中区以玄览……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人间人间至美之文,乃是本于自然的天文,其是由天地、自然无穷无尽的化育而生成的,具有超越人间的永恒之美,任何的人文皆是效法天文而得的结果。”⑤自然是创作最为广大的源泉,一方面来源于其本身的万千变化,无限魅力,更重要的是,其生发出的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直指生命的发展规律和宇宙洪荒的声息改变。在时空之间不断变化的自然,带给我们非凡的审美体验,无论是流云行走,万物纷呈,时光流逝的宏阔,还是落叶飘零,柔枝出芽,春花绚烂的细微,自然总在每一个动作中蕴含着更为包罗万象的“大象”和“境”,向人们昭示着人类的生命情调、行为模式和文学创作应该遵循的规律。
2.以自然之象为准绳的文艺创作
除了观照自然万物本身的美丽,作为文论,《文赋》更为突出的一方面在于以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做比,使得无论是文学创作的过程,还是文学作品都找到了合适的标准,借以效仿。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文思酝酿成熟时,陆机云“其致也,情瞳眬而弥鲜”,艺术想象则“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锤炼的语词,则“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对于整个写作阶段,陆机则云“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而针对文学作品的优劣评价,陆机也以自然为象,生动的描绘了好的文艺作品应有的境界。好的文辞需要明白畅晓,“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又要优雅神奇,富于深蕴,如“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於集翠。”而好的文章,应该“若中原之有菽。”
这些以自然做比的文艺创作过程和文艺评价标准,简约玄澹,超然绝俗,解脱了儒家思想的礼法束缚,不再以政治教化、社会功用作为文章唯一的功用和审美标准,走向了潇洒自由的自然境界。以自然为范本的艺术美的地位高于了人物美和来源于模仿的艺术美,使得审美不再停留在人,而是从人,走向了广阔的自然空间、宇宙世界,让人更能发现和体会无穷的规律和“道”。
《文赋》中源于自然和表现自然的观念与当时魏晋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联,魏晋名士在生活上很大程度的彰显了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在自然山水中发现了自然美、心灵美,也以自然来品藻人物风韵和品格。另外,《文赋》对刘勰的美学观点和宗炳的“澄怀味象”,以及而后的文学和美学观点的提出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创作是人的自然情感的流露
笔者认为,在分析《文赋》的自然观之中,不能将自然简单局限在自然外物之中。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无边的时空,的确在很大一方面指向了或壮美或秀丽的自然山水和宏阔宇宙中的生命动向,但是当我们反观到人类自我本身时,自然向内依然有着诠释。情是自然的情,流露的方式是自然的方式。将自然观观照到人类自身对于文艺的感受和表达时,自然不再局限在可见的“物”和由此延伸的“道”和“象”,自然掺入更多主观的因素,幻化成无可言表的情愫,在不受束缚的魏晋时代,张扬在山河湖海和竹林松风之间。 1.来源于情的绮靡之诗
“诗缘情而绮靡”几乎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最为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叛离了一直以来古代文人遵循的“诗言志”的创作思想,被当作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启动和文学摆脱政治、礼教、社会、教化等等其他因素开始独立发展的重大转折。
所谓“情”,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情,人之阴气,有欲者”《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情是人类的本能,与指向人的社会定性的“志”不同,它是人的主观情感,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本能的,直接的流露,绕过了思维的加工和理智因素的控制,表现出“人”的意识的觉醒,以及人类关注的视角从外部的客观世界,开始转向内在自我本身。
“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使文学创作不再单纯地指向政治功用和社会教化,文人们开始利用诗文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原始情感,流露出纯真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文艺作品表现的内容。陆机在自己的诗歌中,也十分重视“诗缘情”,“或在人生的探究中流露着强烈的生命悲剧感;或抒发乡情,抒写友情,或在诗歌中抒发功业未成的悲哀往往和生命短促易逝的悲感连在一起,多重的悲情增加了诗歌情感的厚度。陆机感慨世事盛衰,吉凶倚伏,世道险峻,人生险恶的叹世之作同样流露出浓重的生命悲剧感。其诗歌中流露的乡情交织着深刻的功名失落及客游见轻的心理失衡产生的不遇之感,曲折动人;其赠答诗回忆往事,思念友人,情真意切。”⑥这种着重对于人类自然情感的表达,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之后,我们看到了《古诗十九首》和南北朝民歌里那些对于多彩生活的生动刻画,尽管没有文人诗文那么细腻精致,却在简朴的描写里,自有一番真实的自然情感,很容易感染他人,引起共鸣。
2.表达通道的自然和不可知
在《文赋》中,陆机除了以“诗缘情而绮靡”表达了文艺创作来源于自然之情外,又进一步说明,在从“情”到“文”的成形通道里,依然有着自然在期间涌动,使人的喜怒哀乐得以顺畅的表达,甚至有时候,这样的自然的流露方式直接越过了人的大脑控制,变得突如其来或艰涩堵滞,完全不收人类的控制。
在文艺作品的创作阶段中,灵感常常“若夫应感之会,同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的情况。天下致文,终究是人的自然感情的自然流露。自然观不仅仅在情感上观照着人心,在表达上,也起着不由分说的支配作用。
从创作开始,人的自然情感就潜伏在虚静的状态里,接着“想象活动也是情感参与的活动,情是文的本体,文的形成不能不遵循本体的要求。没有本体的情,就没有诗的存在。”⑦于是,我们发现,在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里,情都在自然的通道之中,以合适的方式迸发,由朦胧转向鲜明,最后流泻于笔尖。文学创作正是由情感发生的,缘情乃文学之本,自然不但是其内容,更是其来源,于表达方式,贯穿在整个文学活动中间。
综上,自然观在整篇《文赋》中以一种或潜伏或明朗的方式观照文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对于自然之物的体察,还是对于自然之情的表现,我们都能在整个篇章中看到自然观的观照。而这种自然的风象,不仅仅是陆机诗文理论内核和表达方式,更是整个魏晋时代的风尚气质和审美指向,阮籍、嵇康、陶潜、谢灵运等等,他们以游龙、惊鸿、松下风一般的气韵,将超然和自由带入自然的清风朗月与明山秀水,寄心于生活和自然本身,以“无所为而为”的态度,建立了简淡、玄远的审美风格。在自然山水和自然情感之间,发现万物运作真正的大“道”。这种来源于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在中国历史上以浓墨重彩的方式,画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泼墨画卷。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8.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9.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15.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87.
⑤《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美学概观》第2卷,李泽厚、刘纲纪,谷风出版社,1987年版。转引自《“儒玄揉合”精神下的“文学”理论——陆机《文赋》中的审美意识》,朱雅琪,辽东学院学报,2011(4).
⑥郭丽平.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观及其诗歌创作.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
⑦苗焕贤.玄学与陆机《文赋》的“缘情绮靡”美学观.文学艺术,2007(3).
参考文献:
[1]张怀瑾.文赋译注[M].北京出版社,198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文赋》 自然观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汉末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裕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①“这是强烈、矛盾、热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②在这一时代,诗文从述古言志,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角色中开始走向更为开阔和无限的境地,受到玄学和老庄美学复兴的影响,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思考人来自于本能的内心世界,“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③,从最初的自然的角度出发,以自然之心,自然之情,观照文章和文论。
《文赋》是西晋诗人陆机一篇重要的文论,系统地阐述了文学创作中,从准备、构思、进行到完成的全部过程,涉及了文体、文学标准、文学功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国文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中涉及的理论内容和主张,沟通了从《典论·论文》到《文心雕龙》以及后来的文艺理论作品,并将文艺理论思想不断向前推进。
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两汉以来,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使文艺过分强调了其社会功用。孔子十分重视诗的教化作用,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的《典论·论文》同样把文章看做“经国之大业。”而陆机的《文赋》中所阐述的美学思想和观点,则是对儒家学派某些传统观点的否定和大胆创新,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陆云在《与兄平原书》中说“《文赋》甚有辞,绮语颇多。”他把研究对象从诗的社会功能转向诗的创作,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些基本规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颐情志于典坟”等等一系列的新思想,将眼光从政治教化转向了广阔无限的自然,以超然绝俗的自然之心关照文学描绘的世界和创作主体。本文中,笔者将从主客体两个角度、四个方面出发,浅析《文赋》中彰显的自然观。
一、源于自然的无尽大美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走入了审美自觉的时代,“魏晋士大夫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④他们不再把自己的道德观念与政治报复和志向强加到自然山水上,不再使自然表现出道德教化,成为人伦风俗的象征。他们一方面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无限美丽和蓬勃生机,另一方面,更是将自然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品藻人物风采和文章优劣。
1.对自然本身的审美转向
《文赋》的撰写,深受老庄自然观的影响,开始将眼光放在自然山水和四季的变化中,并从中获得文学创作的灵感。“伫中区以玄览……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人间人间至美之文,乃是本于自然的天文,其是由天地、自然无穷无尽的化育而生成的,具有超越人间的永恒之美,任何的人文皆是效法天文而得的结果。”⑤自然是创作最为广大的源泉,一方面来源于其本身的万千变化,无限魅力,更重要的是,其生发出的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直指生命的发展规律和宇宙洪荒的声息改变。在时空之间不断变化的自然,带给我们非凡的审美体验,无论是流云行走,万物纷呈,时光流逝的宏阔,还是落叶飘零,柔枝出芽,春花绚烂的细微,自然总在每一个动作中蕴含着更为包罗万象的“大象”和“境”,向人们昭示着人类的生命情调、行为模式和文学创作应该遵循的规律。
2.以自然之象为准绳的文艺创作
除了观照自然万物本身的美丽,作为文论,《文赋》更为突出的一方面在于以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做比,使得无论是文学创作的过程,还是文学作品都找到了合适的标准,借以效仿。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文思酝酿成熟时,陆机云“其致也,情瞳眬而弥鲜”,艺术想象则“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锤炼的语词,则“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对于整个写作阶段,陆机则云“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而针对文学作品的优劣评价,陆机也以自然为象,生动的描绘了好的文艺作品应有的境界。好的文辞需要明白畅晓,“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又要优雅神奇,富于深蕴,如“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於集翠。”而好的文章,应该“若中原之有菽。”
这些以自然做比的文艺创作过程和文艺评价标准,简约玄澹,超然绝俗,解脱了儒家思想的礼法束缚,不再以政治教化、社会功用作为文章唯一的功用和审美标准,走向了潇洒自由的自然境界。以自然为范本的艺术美的地位高于了人物美和来源于模仿的艺术美,使得审美不再停留在人,而是从人,走向了广阔的自然空间、宇宙世界,让人更能发现和体会无穷的规律和“道”。
《文赋》中源于自然和表现自然的观念与当时魏晋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联,魏晋名士在生活上很大程度的彰显了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在自然山水中发现了自然美、心灵美,也以自然来品藻人物风韵和品格。另外,《文赋》对刘勰的美学观点和宗炳的“澄怀味象”,以及而后的文学和美学观点的提出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创作是人的自然情感的流露
笔者认为,在分析《文赋》的自然观之中,不能将自然简单局限在自然外物之中。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无边的时空,的确在很大一方面指向了或壮美或秀丽的自然山水和宏阔宇宙中的生命动向,但是当我们反观到人类自我本身时,自然向内依然有着诠释。情是自然的情,流露的方式是自然的方式。将自然观观照到人类自身对于文艺的感受和表达时,自然不再局限在可见的“物”和由此延伸的“道”和“象”,自然掺入更多主观的因素,幻化成无可言表的情愫,在不受束缚的魏晋时代,张扬在山河湖海和竹林松风之间。 1.来源于情的绮靡之诗
“诗缘情而绮靡”几乎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最为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叛离了一直以来古代文人遵循的“诗言志”的创作思想,被当作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启动和文学摆脱政治、礼教、社会、教化等等其他因素开始独立发展的重大转折。
所谓“情”,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情,人之阴气,有欲者”《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情是人类的本能,与指向人的社会定性的“志”不同,它是人的主观情感,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本能的,直接的流露,绕过了思维的加工和理智因素的控制,表现出“人”的意识的觉醒,以及人类关注的视角从外部的客观世界,开始转向内在自我本身。
“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使文学创作不再单纯地指向政治功用和社会教化,文人们开始利用诗文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原始情感,流露出纯真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文艺作品表现的内容。陆机在自己的诗歌中,也十分重视“诗缘情”,“或在人生的探究中流露着强烈的生命悲剧感;或抒发乡情,抒写友情,或在诗歌中抒发功业未成的悲哀往往和生命短促易逝的悲感连在一起,多重的悲情增加了诗歌情感的厚度。陆机感慨世事盛衰,吉凶倚伏,世道险峻,人生险恶的叹世之作同样流露出浓重的生命悲剧感。其诗歌中流露的乡情交织着深刻的功名失落及客游见轻的心理失衡产生的不遇之感,曲折动人;其赠答诗回忆往事,思念友人,情真意切。”⑥这种着重对于人类自然情感的表达,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之后,我们看到了《古诗十九首》和南北朝民歌里那些对于多彩生活的生动刻画,尽管没有文人诗文那么细腻精致,却在简朴的描写里,自有一番真实的自然情感,很容易感染他人,引起共鸣。
2.表达通道的自然和不可知
在《文赋》中,陆机除了以“诗缘情而绮靡”表达了文艺创作来源于自然之情外,又进一步说明,在从“情”到“文”的成形通道里,依然有着自然在期间涌动,使人的喜怒哀乐得以顺畅的表达,甚至有时候,这样的自然的流露方式直接越过了人的大脑控制,变得突如其来或艰涩堵滞,完全不收人类的控制。
在文艺作品的创作阶段中,灵感常常“若夫应感之会,同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的情况。天下致文,终究是人的自然感情的自然流露。自然观不仅仅在情感上观照着人心,在表达上,也起着不由分说的支配作用。
从创作开始,人的自然情感就潜伏在虚静的状态里,接着“想象活动也是情感参与的活动,情是文的本体,文的形成不能不遵循本体的要求。没有本体的情,就没有诗的存在。”⑦于是,我们发现,在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里,情都在自然的通道之中,以合适的方式迸发,由朦胧转向鲜明,最后流泻于笔尖。文学创作正是由情感发生的,缘情乃文学之本,自然不但是其内容,更是其来源,于表达方式,贯穿在整个文学活动中间。
综上,自然观在整篇《文赋》中以一种或潜伏或明朗的方式观照文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对于自然之物的体察,还是对于自然之情的表现,我们都能在整个篇章中看到自然观的观照。而这种自然的风象,不仅仅是陆机诗文理论内核和表达方式,更是整个魏晋时代的风尚气质和审美指向,阮籍、嵇康、陶潜、谢灵运等等,他们以游龙、惊鸿、松下风一般的气韵,将超然和自由带入自然的清风朗月与明山秀水,寄心于生活和自然本身,以“无所为而为”的态度,建立了简淡、玄远的审美风格。在自然山水和自然情感之间,发现万物运作真正的大“道”。这种来源于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在中国历史上以浓墨重彩的方式,画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泼墨画卷。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8.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9.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15.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87.
⑤《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美学概观》第2卷,李泽厚、刘纲纪,谷风出版社,1987年版。转引自《“儒玄揉合”精神下的“文学”理论——陆机《文赋》中的审美意识》,朱雅琪,辽东学院学报,2011(4).
⑥郭丽平.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观及其诗歌创作.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
⑦苗焕贤.玄学与陆机《文赋》的“缘情绮靡”美学观.文学艺术,2007(3).
参考文献:
[1]张怀瑾.文赋译注[M].北京出版社,198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