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和谐国际社会的内涵
所谓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国际社会是由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发生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和谐的国际社会是国际法主体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和谐的国际社会包涵三层内容:首先,和谐国际社会是包含稳定又高于稳定的多样化的社会状态。和谐的国际社会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和睦,和平相处。其次,和谐的国际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而且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日益得到实现的社会。只有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实现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社会才是和谐的。这就要求实现世界经济互惠互利的发展。最后,和谐国际社会是各种矛盾日益趋于缓和的社会。国际和谐社会不可能消除所有矛盾,和谐内在地包含着差异,而不是无矛盾的完全同一。因此在国际和谐社会也会长期存在着社会矛盾。但是作为一个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各种社会矛盾控制在秩序范围内,并使这些矛盾日趋缓和。
二、当前影响国际社会和谐的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和谐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的同时,也使世界财富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手中。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支配下, 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从全球发展趋势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至今仍举步维艰,最不发达国家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更趋严重。在一个贫富不均的世界里,国家之间难以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和谐国际社会的重要障碍。
(二)资本主义转嫁经济危机引起不和谐
尽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可以方便地在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原料、劳动力和市场,靠战争获得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做法失去了必要性,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利益相互渗透,形成了各种利益共同体,使战争失去了可能性。但是,一些国家以人权、民主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挑衅,以转移国内视线是可能的。
(三)抢夺经济资源引发冲突,影响和谐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对经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争夺资源的战争早已打响。自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世界范围内海洋事业迅猛发展,各国以资源为核心,争夺海洋权益的斗争日益激烈。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已开始勘测大陆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在引起世界不和谐的各种原因中经济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行动选择
(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增强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相对落后而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去利用现有国际规则,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国际社会地位的主体。和谐国际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的威胁,直接影响到和谐国际社会的建立。近年来以民族主义为特征的恐怖主义增多就是有力的警示,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并且已经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做到在制定全球治理规则时,使其尽可能有利于弱势群体,必须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改变世界经济中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格局,改变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善贸易条件,实现价格指数化。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官方援助,增加技术转让,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自然资源享有充分的、永久的主权,能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地控制;能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活动;要对现有的国际经济机构的体制和规章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过程。
(二)资本主义国家要积极利用国内机制调整消化经济危机,不得违反国际法干涉别国,转嫁危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少数政客鼓吹利用战争来刺激和拉动本国经济发展,这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冷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与以往的经济危机本质是根本不同的,传统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当代的经济危机主要根源在于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严重脱节。这样的经济危机不是靠发动战争能够解决的。同样,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挽救本国经济也早已被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在经济学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解决经济危机的出路只能是:调整经济政策,完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制度,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同时要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进程中实现世界经济全面持续平衡发展。
(三)强化、完善国际法,妥善处理国家间矛盾冲突
我们应该按照民主化的原则改造现有国际秩序,强化国际机制。国际社会的现实表明,尽管国内意义上的统一政治权威至今尚未出现,但国际机制的权威性却与日俱增,它体现为国际法、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对各国约束力的加强。不同国家的利益虽有冲突性的一面,但并非没有相容性的一面。更何况人类共同利益日渐凸显,它要求摆脱自助性而走向对话与合作,否则在人类的共同利益(尤其是生存利益)无法保障时,各国的国家利益将变得毫无意义。恐怖主义、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毒品泛滥、疾病肆虐,这些关系人类整体命运的问题在一个强调自助性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既然有更多的问题与事务已不得不依托于国际社会去协调、解决,所以应进一步强化、完善国际法,尽快促进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的民主化。这里包括改革原有的国际组织和机制,创建新的国际机制与制度。
总之,我们应该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
(郜永红,1977年生,河北衡水人。研究方向:国际法学。张惠彦,1978年生,河北石家庄人。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所谓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国际社会是由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发生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和谐的国际社会是国际法主体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和谐的国际社会包涵三层内容:首先,和谐国际社会是包含稳定又高于稳定的多样化的社会状态。和谐的国际社会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和睦,和平相处。其次,和谐的国际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而且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日益得到实现的社会。只有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实现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社会才是和谐的。这就要求实现世界经济互惠互利的发展。最后,和谐国际社会是各种矛盾日益趋于缓和的社会。国际和谐社会不可能消除所有矛盾,和谐内在地包含着差异,而不是无矛盾的完全同一。因此在国际和谐社会也会长期存在着社会矛盾。但是作为一个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各种社会矛盾控制在秩序范围内,并使这些矛盾日趋缓和。
二、当前影响国际社会和谐的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和谐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的同时,也使世界财富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手中。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支配下, 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从全球发展趋势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至今仍举步维艰,最不发达国家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更趋严重。在一个贫富不均的世界里,国家之间难以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和谐国际社会的重要障碍。
(二)资本主义转嫁经济危机引起不和谐
尽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可以方便地在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原料、劳动力和市场,靠战争获得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做法失去了必要性,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利益相互渗透,形成了各种利益共同体,使战争失去了可能性。但是,一些国家以人权、民主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挑衅,以转移国内视线是可能的。
(三)抢夺经济资源引发冲突,影响和谐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对经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争夺资源的战争早已打响。自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世界范围内海洋事业迅猛发展,各国以资源为核心,争夺海洋权益的斗争日益激烈。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已开始勘测大陆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在引起世界不和谐的各种原因中经济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行动选择
(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增强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相对落后而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去利用现有国际规则,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国际社会地位的主体。和谐国际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的威胁,直接影响到和谐国际社会的建立。近年来以民族主义为特征的恐怖主义增多就是有力的警示,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并且已经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做到在制定全球治理规则时,使其尽可能有利于弱势群体,必须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改变世界经济中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格局,改变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善贸易条件,实现价格指数化。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官方援助,增加技术转让,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自然资源享有充分的、永久的主权,能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地控制;能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活动;要对现有的国际经济机构的体制和规章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过程。
(二)资本主义国家要积极利用国内机制调整消化经济危机,不得违反国际法干涉别国,转嫁危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少数政客鼓吹利用战争来刺激和拉动本国经济发展,这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冷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与以往的经济危机本质是根本不同的,传统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当代的经济危机主要根源在于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严重脱节。这样的经济危机不是靠发动战争能够解决的。同样,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挽救本国经济也早已被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在经济学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解决经济危机的出路只能是:调整经济政策,完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制度,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同时要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进程中实现世界经济全面持续平衡发展。
(三)强化、完善国际法,妥善处理国家间矛盾冲突
我们应该按照民主化的原则改造现有国际秩序,强化国际机制。国际社会的现实表明,尽管国内意义上的统一政治权威至今尚未出现,但国际机制的权威性却与日俱增,它体现为国际法、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对各国约束力的加强。不同国家的利益虽有冲突性的一面,但并非没有相容性的一面。更何况人类共同利益日渐凸显,它要求摆脱自助性而走向对话与合作,否则在人类的共同利益(尤其是生存利益)无法保障时,各国的国家利益将变得毫无意义。恐怖主义、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毒品泛滥、疾病肆虐,这些关系人类整体命运的问题在一个强调自助性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既然有更多的问题与事务已不得不依托于国际社会去协调、解决,所以应进一步强化、完善国际法,尽快促进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的民主化。这里包括改革原有的国际组织和机制,创建新的国际机制与制度。
总之,我们应该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
(郜永红,1977年生,河北衡水人。研究方向:国际法学。张惠彦,1978年生,河北石家庄人。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