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创新意识,推进教育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高中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浅述提高课堂效率的七个方面,从而以教学有效性为手段达到教学双赢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课堂效率 教学有效性 教学双赢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怎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1.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要科学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1.2 教学容量合适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练习,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不过,学不厌。
1.3 教学要突出重点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1.4 时间分配要合理时下所提倡的10+30+5的模型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课堂时间安排方式。其意义就是课堂前十分钟应该检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就数学而言,可以是抽学生回答的形式,也可以是以习题的形式。中间30分钟用于本节新课的教学。最后5分钟用于课堂小结和学生及时消化本节内容。
1.5 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2.注重教材的二度开发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新的诠释。教材是一种最基本的核心资源,是完成课程标准的途径和媒介,是实施教学活动和行为的工具。因此教师应冲破传统的教材束缚,尽力丰富教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新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教”教材,而更要注重灵活地挖掘教材,开发、组合、加工教材。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对高中数学新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实践探索中,本着体现数学课本质,适度增删教材内容;严格把握单元主旨,适当调整内容;开发其他教学资源来丰富课程资源的原则。使笔者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创造,使学生变得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3.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面对新的课程目标,我们每位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或”的观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
4.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5.注重解题后反思
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题后反思主要包括检验解题结果,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还需对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等。具体可反思:①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解法是如何分析而来的?解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何规律可循?②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步骤比较容易发生错误?原因何在?如何防止?③解决问题的关键何在?如何进行突破?是否还有其它的解法?试比较各种解法?哪种解法最优?最合理?④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具有何种结构特征(如数字、图形位置、重要词句、题型构造)?运用这些特征是否可以将条件和结论加以推广?⑤结论正确吗?有无增、漏情况?符合题意吗?论证严密吗?⑥解题过程中起初遇到哪些困难?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解题后的反思可避免解题的错误,深化、掌握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发现更多的引申、推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理想境界。
6.课后教学反思势在必行
任何一堂课,课后我们在反思总结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要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7.和谐氛围,教学双赢
数学课堂一般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利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后,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共鸣。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情境的创设、探索研讨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应该把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我们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命脉”,才能走出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的困境,从而达到教学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 课堂效率 教学有效性 教学双赢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怎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1.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要科学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1.2 教学容量合适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练习,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不过,学不厌。
1.3 教学要突出重点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1.4 时间分配要合理时下所提倡的10+30+5的模型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课堂时间安排方式。其意义就是课堂前十分钟应该检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就数学而言,可以是抽学生回答的形式,也可以是以习题的形式。中间30分钟用于本节新课的教学。最后5分钟用于课堂小结和学生及时消化本节内容。
1.5 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2.注重教材的二度开发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新的诠释。教材是一种最基本的核心资源,是完成课程标准的途径和媒介,是实施教学活动和行为的工具。因此教师应冲破传统的教材束缚,尽力丰富教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新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教”教材,而更要注重灵活地挖掘教材,开发、组合、加工教材。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对高中数学新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实践探索中,本着体现数学课本质,适度增删教材内容;严格把握单元主旨,适当调整内容;开发其他教学资源来丰富课程资源的原则。使笔者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创造,使学生变得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3.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面对新的课程目标,我们每位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或”的观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
4.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5.注重解题后反思
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题后反思主要包括检验解题结果,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还需对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等。具体可反思:①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解法是如何分析而来的?解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何规律可循?②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步骤比较容易发生错误?原因何在?如何防止?③解决问题的关键何在?如何进行突破?是否还有其它的解法?试比较各种解法?哪种解法最优?最合理?④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具有何种结构特征(如数字、图形位置、重要词句、题型构造)?运用这些特征是否可以将条件和结论加以推广?⑤结论正确吗?有无增、漏情况?符合题意吗?论证严密吗?⑥解题过程中起初遇到哪些困难?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解题后的反思可避免解题的错误,深化、掌握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发现更多的引申、推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理想境界。
6.课后教学反思势在必行
任何一堂课,课后我们在反思总结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要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7.和谐氛围,教学双赢
数学课堂一般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利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后,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共鸣。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情境的创设、探索研讨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应该把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我们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命脉”,才能走出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的困境,从而达到教学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