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安身立命之本。但是,多年来因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信用缺失问题。应深入透视现状和剖析成因,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重铸诚信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成因;对策
诚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华民族道德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左传·成公十七年》云:"人之所以立,信、知、勇也";孔子对诚信更加推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可见在中国先哲们的思想及价值取向中,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今天,诚信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我国2001年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明确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可见诚信之重要性。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时期,《资治通鉴》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是人才的灵魂和统帅,它决定着人才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而诚信是一切具体道德观念的渊源,是道德修养的基本范畴和最高境界,诚信乃大学生成才之本。但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缺乏诚信的表现令人担忧。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
1、学业上的失信行为。一是考试作弊,而且作弊手段越来越"先进",已发展到用手机短信传递答案、用隐形耳机接受信息等。二是论文剽窃,部分学生抄袭剽窃、复印或网上下载他人已发表的科研论文,应付了事。三是考场枪手,既有为了"友谊"替同学代考的,也有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替社会上不相识的雇用者代考的,严重影响了相关证书的信用质量。
2、经济上的失信行为。一是拖逃学费。不少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甚至用虚假的困难证明获得学费的减免缓。二是贷款不还,一些学生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毕业后却以种种借口拖欠贷款不还。
3、求职择业中的失信行为。一是虚假包装,为了有效地推销自己,不少大学生想方设法在就业自荐书中注水掺假。二是毁约违约,有的毕业生盲目签约,遇到更好的单位马上毁约,另择高枝;有的同时与几个单位签约,心猿意马,随时准备毁约违约,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和信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
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因素。
社会法制体系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的文明程度。但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在走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道路,所以许多东西都需要摸索,法制建设也是如此。目前,社会上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存在,使得诚信缺失问题在社会上还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社会丑恶的现象侵蚀着整个社会的健康,也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这些丑恶的现象有些不能被及时、有效、彻底地根除,所以一些人对诚信产生了质疑,从而在整个社会道德领域形成一股不正之风,使大学生也深受其害,这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教书"和 "育人"的重任。但是,由于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不少学校在教学实践上依然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即使在德育教育上,也往往过分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无视学生对自己负责的义务。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忽视在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上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教育的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背离。
(三)家庭影响因素。
大学生诚信缺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导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庭是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负有不容推卸的教育责任。家长乃至其他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的成长、性格的形成和诚信观念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在意识和行为上的不诚信行为造成了大学生道德选择的迷惘。
(四)个人因素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可谓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阅历简单,反思辨析能力不足,常常把自己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修养不高、诚信意志薄弱的大学生,面对名利的诱惑,做出见利忘义、弃守诚信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矫正
诚信品质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自觉,又需要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矫正大学生诚信缺失,培养其诚信品质,除了大学生自身努力外,还需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参与。
(一)营造诚信大环境。
由于社会风气不正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就有赖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尤其有赖于在全社会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信用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生相伴的经济身份证,一份由资信公司做出的信用报告,任何机构和个人如有需要都可以付费查询。而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就会造成当事人在贷款、找工作上的极大困难,风险代价十分巨大。大学生在今后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时时处处与信用打交道,如果不守信用将寸步难行。所以,营造一个诚信的大环境是矫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首要条件。
(二)学校加强诚信教育
大学生多数是18~22岁的青年人,处于青年的中期,这是个体生理发育趋于完善和成熟的一个时期,更是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定型,教育引导对其思想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中学教育存在的缺陷在高校教育中还可以为之弥补的话,高校教育的缺陷则很难在社会中得到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对诚信素质的培养责任重大。
1、更新诚信教育观念,改革诚信教育模式,提高诚信教育实效。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的。过去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进行"诚信"的道德规范教育时,其内容既要有"诚信"等传统美德教育,又要反映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2、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诚信。"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除通过课堂理论教育,让学生"知道"外,还必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诚信道德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道"。为此,学校要在校内校外为学生创造参加诚信道德实践活动的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和体验诚信。比如::结合期末考试、各种等级考试开展"远离作弊"、"拒当枪手"活动;结合收交学费、助学货款,开展"诚信交费"、"货款承诺"活动等等。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诚信道德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诚信道德规范的认识,修正失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强化诚信的行为习惯,铸就诚信道德品质。
(三)改善家庭诚信环境
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家长的诚信品质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因此要重视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家长要认识到诚信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社会的事,自己也有责无旁贷、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监护引导,并以自身的诚信言行促进整个家庭诚信氛围的建立,从而影响子女诚信品质的形成。作为主导方的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调与家长的关系,使双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诚信表现,实现学校与家长的良性互动,共同营造诚信环境,指导、督促学生的诚信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品质。
(四)构建大学生信用体系,为大学生诚信品质养成提供制度约束和机制保障。一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的个人身份信息,家庭基本信息,记录在学业、学费交纳、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的诚信现实表现。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诚信的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查询系统,进行校内联网,并主动与社会征信系统实现对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诚信数据资料的查询、交流与共享。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激励和失信惩处机制。把诚信档案记载的结果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年度综合素质测评、评先评优、毕业鉴定、推荐就业等环节联系起来,对讲诚守信的学生予以奖励,对背诚失信的学生予以惩罚,避免出现讲诚守信无人过问,而失信者却得到好处,以至于守信者也逐渐淡漠诚信,最终背弃诚信的可悲局面。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应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培养网络,让诚信生根发芽,使诚信之花在高校这片沃土上以及整个中国大地上生机盎然,四季长存。
【参考文献】
[1]李梦生:左传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谈知识 智力 创造力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杨叔子:科学人文交融, 育人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02年第1期
[5]苟加明: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赛(1979--),女,河北辛集人,,朝阳师专中文系讲师,2006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公民道德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成因;对策
诚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华民族道德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左传·成公十七年》云:"人之所以立,信、知、勇也";孔子对诚信更加推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可见在中国先哲们的思想及价值取向中,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今天,诚信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我国2001年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明确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可见诚信之重要性。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时期,《资治通鉴》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是人才的灵魂和统帅,它决定着人才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而诚信是一切具体道德观念的渊源,是道德修养的基本范畴和最高境界,诚信乃大学生成才之本。但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缺乏诚信的表现令人担忧。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
1、学业上的失信行为。一是考试作弊,而且作弊手段越来越"先进",已发展到用手机短信传递答案、用隐形耳机接受信息等。二是论文剽窃,部分学生抄袭剽窃、复印或网上下载他人已发表的科研论文,应付了事。三是考场枪手,既有为了"友谊"替同学代考的,也有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替社会上不相识的雇用者代考的,严重影响了相关证书的信用质量。
2、经济上的失信行为。一是拖逃学费。不少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甚至用虚假的困难证明获得学费的减免缓。二是贷款不还,一些学生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毕业后却以种种借口拖欠贷款不还。
3、求职择业中的失信行为。一是虚假包装,为了有效地推销自己,不少大学生想方设法在就业自荐书中注水掺假。二是毁约违约,有的毕业生盲目签约,遇到更好的单位马上毁约,另择高枝;有的同时与几个单位签约,心猿意马,随时准备毁约违约,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和信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
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因素。
社会法制体系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的文明程度。但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在走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道路,所以许多东西都需要摸索,法制建设也是如此。目前,社会上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存在,使得诚信缺失问题在社会上还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社会丑恶的现象侵蚀着整个社会的健康,也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这些丑恶的现象有些不能被及时、有效、彻底地根除,所以一些人对诚信产生了质疑,从而在整个社会道德领域形成一股不正之风,使大学生也深受其害,这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教书"和 "育人"的重任。但是,由于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不少学校在教学实践上依然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即使在德育教育上,也往往过分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无视学生对自己负责的义务。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忽视在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上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教育的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背离。
(三)家庭影响因素。
大学生诚信缺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导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庭是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负有不容推卸的教育责任。家长乃至其他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的成长、性格的形成和诚信观念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在意识和行为上的不诚信行为造成了大学生道德选择的迷惘。
(四)个人因素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可谓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阅历简单,反思辨析能力不足,常常把自己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修养不高、诚信意志薄弱的大学生,面对名利的诱惑,做出见利忘义、弃守诚信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矫正
诚信品质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自觉,又需要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矫正大学生诚信缺失,培养其诚信品质,除了大学生自身努力外,还需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参与。
(一)营造诚信大环境。
由于社会风气不正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就有赖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尤其有赖于在全社会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信用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生相伴的经济身份证,一份由资信公司做出的信用报告,任何机构和个人如有需要都可以付费查询。而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就会造成当事人在贷款、找工作上的极大困难,风险代价十分巨大。大学生在今后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时时处处与信用打交道,如果不守信用将寸步难行。所以,营造一个诚信的大环境是矫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首要条件。
(二)学校加强诚信教育
大学生多数是18~22岁的青年人,处于青年的中期,这是个体生理发育趋于完善和成熟的一个时期,更是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定型,教育引导对其思想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中学教育存在的缺陷在高校教育中还可以为之弥补的话,高校教育的缺陷则很难在社会中得到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对诚信素质的培养责任重大。
1、更新诚信教育观念,改革诚信教育模式,提高诚信教育实效。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的。过去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进行"诚信"的道德规范教育时,其内容既要有"诚信"等传统美德教育,又要反映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2、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诚信。"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除通过课堂理论教育,让学生"知道"外,还必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诚信道德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道"。为此,学校要在校内校外为学生创造参加诚信道德实践活动的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和体验诚信。比如::结合期末考试、各种等级考试开展"远离作弊"、"拒当枪手"活动;结合收交学费、助学货款,开展"诚信交费"、"货款承诺"活动等等。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诚信道德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诚信道德规范的认识,修正失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强化诚信的行为习惯,铸就诚信道德品质。
(三)改善家庭诚信环境
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家长的诚信品质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因此要重视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家长要认识到诚信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社会的事,自己也有责无旁贷、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监护引导,并以自身的诚信言行促进整个家庭诚信氛围的建立,从而影响子女诚信品质的形成。作为主导方的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调与家长的关系,使双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诚信表现,实现学校与家长的良性互动,共同营造诚信环境,指导、督促学生的诚信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品质。
(四)构建大学生信用体系,为大学生诚信品质养成提供制度约束和机制保障。一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的个人身份信息,家庭基本信息,记录在学业、学费交纳、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的诚信现实表现。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诚信的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查询系统,进行校内联网,并主动与社会征信系统实现对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诚信数据资料的查询、交流与共享。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激励和失信惩处机制。把诚信档案记载的结果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年度综合素质测评、评先评优、毕业鉴定、推荐就业等环节联系起来,对讲诚守信的学生予以奖励,对背诚失信的学生予以惩罚,避免出现讲诚守信无人过问,而失信者却得到好处,以至于守信者也逐渐淡漠诚信,最终背弃诚信的可悲局面。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应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培养网络,让诚信生根发芽,使诚信之花在高校这片沃土上以及整个中国大地上生机盎然,四季长存。
【参考文献】
[1]李梦生:左传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谈知识 智力 创造力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杨叔子:科学人文交融, 育人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02年第1期
[5]苟加明: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赛(1979--),女,河北辛集人,,朝阳师专中文系讲师,2006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公民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