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教学观念。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设疑置惑、发散思维、比较综合”的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教育的基础,通过“设疑置惑”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教学中教师合理“设疑置惑”,使学生产生矛盾,使学生顺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再给学生以适当地启发,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训练。
1.自学式设疑
对于教材中学生能独立学懂的知识,教师按知识要点,拟成一个个富有思考价值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读书的小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2.迁移式设疑
在理解一些较难的概念知识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熟读概念,然后设立一系列疑问,让学生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对难点迎刃而解。例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这一节中,先让学生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理解,立表达式,然后设立以下问题:①某15%的NaCl溶液,15%是什么意思?(设问查漏,分析引思)②某A%的NaCl溶液,其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是什么?(问题迁移)③某50g50%的NaCl溶液,其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分别是什么?④某MgA%的NaCl溶液,其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分别是什么?
这样通过由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迁移,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也就彻底清楚了。
3.复习式设疑
在新课讲授之前,教师通过对一些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求上一次没有解决的问题,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设疑置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注意式设疑、悬念式设疑、情境式设疑等,但在设疑时要把握好问题的“度”,即准备程度,力求达到合理设疑,达到最大程度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关键,通过“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全面性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发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实验教学要创设开放式的创新环境
从化学自身特点来看,化学实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是许多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上,老师要特别注意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把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现象本质中,结合启迪思维、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在实验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装和研究一些课题。
2.开展“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训练方式
在上化学习题课时,传统的教法是就题论题,一讲到底,尽管老师不厌烦,可学生无动于衷,效果太差。为了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充实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及教师设置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思考,加强对问题的剖析,使认识不断深刻、全面。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一起“大合唱”,指导学生分析。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不同形式的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灵活、熟练地解决问题。
三、创造教育的根本,通过“比较综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提高思维的针对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说对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分析和理解,在多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综合。努力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求隐藏在知识之间的客观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有将发散思维与比较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效的创新思维。
一、创造教育的基础,通过“设疑置惑”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教学中教师合理“设疑置惑”,使学生产生矛盾,使学生顺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再给学生以适当地启发,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训练。
1.自学式设疑
对于教材中学生能独立学懂的知识,教师按知识要点,拟成一个个富有思考价值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读书的小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2.迁移式设疑
在理解一些较难的概念知识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熟读概念,然后设立一系列疑问,让学生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对难点迎刃而解。例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这一节中,先让学生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理解,立表达式,然后设立以下问题:①某15%的NaCl溶液,15%是什么意思?(设问查漏,分析引思)②某A%的NaCl溶液,其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是什么?(问题迁移)③某50g50%的NaCl溶液,其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分别是什么?④某MgA%的NaCl溶液,其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分别是什么?
这样通过由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迁移,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也就彻底清楚了。
3.复习式设疑
在新课讲授之前,教师通过对一些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求上一次没有解决的问题,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设疑置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注意式设疑、悬念式设疑、情境式设疑等,但在设疑时要把握好问题的“度”,即准备程度,力求达到合理设疑,达到最大程度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关键,通过“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全面性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发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实验教学要创设开放式的创新环境
从化学自身特点来看,化学实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是许多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上,老师要特别注意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把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现象本质中,结合启迪思维、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在实验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装和研究一些课题。
2.开展“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训练方式
在上化学习题课时,传统的教法是就题论题,一讲到底,尽管老师不厌烦,可学生无动于衷,效果太差。为了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充实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及教师设置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思考,加强对问题的剖析,使认识不断深刻、全面。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一起“大合唱”,指导学生分析。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不同形式的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灵活、熟练地解决问题。
三、创造教育的根本,通过“比较综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提高思维的针对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说对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分析和理解,在多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综合。努力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求隐藏在知识之间的客观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有将发散思维与比较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效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