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已经成为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关键。但是通过近年来推进成果发现,如何公平地、有效的、全面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着调查信息失真、认定程序不规范、班级民主评议缺乏公平公正等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这关系到能否能够真正实现教育平等。因此,为了更好更有效的保障这些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各高校应该保证认定工作的规范化和公开透明化,同时要加强诚信教育,扎实做好相关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6)35-0174-01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与范畴
所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理想,父母没有固定的工作,家庭收入不稳定等原因加入困难生的行列;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突然发生变故,急切需要高额的医疗费用,或是因父母离异等特殊情况导致大学生活费用供给不及时,另外还有一些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也让一些学生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加入到了贫困生的行列中来。
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
目前,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大同小异,普遍的做法是:
1.班级内自由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时如实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并将表格带到居住地所在乡、镇、街道或者父母工作单位加盖公章,之后会向学校提交申请以及相关贫困材料,此后每一年认定一次。
2.班级内民主评议结果之后进行公示。经过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审核评议、学校审核评议等一系列的核查审核后,方可正式认定该同学为贫困生,并给予等级评定。
三、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看似程序合理、公平公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1.认定程序的机制不规范。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消费结构的差异性等客观因素,经济困难认定标准由于各种因素往往难以量化,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
2.认定材料可信度不高,学生诚信意识薄弱。
3.学生评议小组无法做到完全公平、公正。大学同学之间沟通较少,了解程度不够。其次,班级评议小组成员也是学生,一旦涉及同学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复杂问题,就无法确保评议小组成员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四、如何解决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一)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监督落实“精准扶贫”项目
1.政府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义与范畴的规定是认定工作的实施基础与准则。加强对该认定工作的审查与监督,同时成立督查小组,具体监督落实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2.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应当建立起强有力的高校与各方的联系渠道,建立联合贫困生认定机制系统,明确各级职责,建立监督和考评机制,将各类资助工作纳入政府整体工作考核评估的体系。
(二)学校制定严格科学认定标准,加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力度
1.学校制定严格科学的认定程序。首先,在不定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量化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其次,要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调查、违纪查处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成立专门队伍,按照规定逐一进行认定与再审查。2.大力完善监督机制。必须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督机制,建立舆论监督体系。3.加强学生诚信感恩教育。高校应将诚信感恩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定期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便真正树立感恩国家、反哺社会的意识。4.加强认定贫困生资格参与者的责任意识。
(三)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教育引导,自觉加强自身诚信感恩意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社会功利主义与大学生淡薄的诚信意识和缺失的社会责任感是其主要原因。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应当自觉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与引领,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加强自身诚信感恩意识。
总之,政府以及各高校要积极探索科学的认定方法,建立科学的认定机制,公平、合理地分配国家资助资源,力构建兼具经济救助和人文关怀的资助工作新模式。高校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教育引导,自觉加强自身诚信感恩意识。通过多方一起完善资助工作,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把帮困助学与育人成才结合起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生感恩、自强、自信,切实使亿万困难家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婷婷,李逸龙.对我国高校国家助学金合理分配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第8期
[2]陈绵水.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绩效评价[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2
作者简介:
解方文(1982-),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文学院分团委书记,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6)35-0174-01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与范畴
所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理想,父母没有固定的工作,家庭收入不稳定等原因加入困难生的行列;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突然发生变故,急切需要高额的医疗费用,或是因父母离异等特殊情况导致大学生活费用供给不及时,另外还有一些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也让一些学生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加入到了贫困生的行列中来。
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
目前,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大同小异,普遍的做法是:
1.班级内自由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时如实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并将表格带到居住地所在乡、镇、街道或者父母工作单位加盖公章,之后会向学校提交申请以及相关贫困材料,此后每一年认定一次。
2.班级内民主评议结果之后进行公示。经过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审核评议、学校审核评议等一系列的核查审核后,方可正式认定该同学为贫困生,并给予等级评定。
三、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看似程序合理、公平公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1.认定程序的机制不规范。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消费结构的差异性等客观因素,经济困难认定标准由于各种因素往往难以量化,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
2.认定材料可信度不高,学生诚信意识薄弱。
3.学生评议小组无法做到完全公平、公正。大学同学之间沟通较少,了解程度不够。其次,班级评议小组成员也是学生,一旦涉及同学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复杂问题,就无法确保评议小组成员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四、如何解决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一)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监督落实“精准扶贫”项目
1.政府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义与范畴的规定是认定工作的实施基础与准则。加强对该认定工作的审查与监督,同时成立督查小组,具体监督落实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2.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应当建立起强有力的高校与各方的联系渠道,建立联合贫困生认定机制系统,明确各级职责,建立监督和考评机制,将各类资助工作纳入政府整体工作考核评估的体系。
(二)学校制定严格科学认定标准,加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力度
1.学校制定严格科学的认定程序。首先,在不定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量化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其次,要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调查、违纪查处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成立专门队伍,按照规定逐一进行认定与再审查。2.大力完善监督机制。必须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督机制,建立舆论监督体系。3.加强学生诚信感恩教育。高校应将诚信感恩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定期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便真正树立感恩国家、反哺社会的意识。4.加强认定贫困生资格参与者的责任意识。
(三)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教育引导,自觉加强自身诚信感恩意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社会功利主义与大学生淡薄的诚信意识和缺失的社会责任感是其主要原因。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应当自觉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与引领,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加强自身诚信感恩意识。
总之,政府以及各高校要积极探索科学的认定方法,建立科学的认定机制,公平、合理地分配国家资助资源,力构建兼具经济救助和人文关怀的资助工作新模式。高校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教育引导,自觉加强自身诚信感恩意识。通过多方一起完善资助工作,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把帮困助学与育人成才结合起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生感恩、自强、自信,切实使亿万困难家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婷婷,李逸龙.对我国高校国家助学金合理分配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第8期
[2]陈绵水.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绩效评价[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2
作者简介:
解方文(1982-),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文学院分团委书记,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