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参与普法宣传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客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1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目前普法宣传还存在注重机关院校市区,忽视个别偏远农村,宣传内容和具体实际结合部紧密,以突击宣传为主,常态化宣传机制建设不够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尤其是法律专业学生具有法律宣传规模性优势和时间优势,通过社会实践方式,采取网上网下双结合的方式,在宣传过程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既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解决了群众的法律疑惑。
  关键词:大学生、普法宣传、可行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全社会尊法、守法新局面的营造。通过普法活动,提升公众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则是必须的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求法治宣传教育“要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要求相比,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法治宣传教育重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还不够健全,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目前普法宣传的现状
   1、宣传对象注重机关院校市区,个别偏远农村仍存在宣传盲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加强了对行政执法主体的管理和要求,在明确“一切行政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的同时,强化了对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制培训,各级政府和各个行业部门普遍制定了培训计划,对基本的法律、行政法规 和行业法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但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制宣传明显乏力。
   2、宣传内容和具体工作结合不紧密,对群众日常应用指导作用不大。一些部门的宣传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政府或司法部门安排的任务,宣传流于形式,个别部门一块宣传板报,几年不变内容进行宣传,这样的宣传没有和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法制宣传和具体工作“两张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宣传以突击宣传为主,日常宣传不经常,实效较差。各部门对社会的宣传以法制宣传日为主,突击开展,一哄而上,宣传车辆、板报、传单、上街咨询等等各种形式一齐展开,客观上营造了良好的气氛,但由于宣传工作的长期性和街上人流的局限性,单单依靠“宣传日效应”不能使法制宣传工作一蹴而就,达到预期效果。
   4、各部门在法制宣传方面协作较差。由于多年形成的“谁执法谁宣传”的工作模式,使各部门在宣传“自己的法”的时候不涉及相关的“别人的法”,因而在联系比较紧密的法律法规的结合应用上往往宣传不到位,群众理解不透,办事时便容易跑“冤枉路”。
   5、各部門在法制宣传方面形式浮于表面,方式单一。普法宣传方式还停留在简单的挂条幅、贴标语、发传单等传统的方法上,脱离实际,不能够根据基层和农村发展的现状与时俱进”在法治宣传中宣传内容多以单一的法条和法律解释为主,内容死板生硬,不易理解也不易接受,且与部分人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无法让广大居民产生兴趣。
  二、普法宣传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
   由于普法活动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民众懂得最新、最全、最有用的法律知识。但由于普法是一种公益性而非盈利性活动,如果长期坚持普法而没有合理补贴,尤其是到距离较远的地区的交通费用、宣传产生的必要费用,会使普法者额外承担付出较多的开支,削减积极性,造成其难以长期坚持普法工作,导致普法队伍人手严重不足。由于普法者供不应求,所以普法活动通常以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从而选择一些常规普通的方式进行宣传,例如仅仅发放宣传单,将法律条文直接印刷出来、制作宣传横幅,将口号标语直接张贴,广播宣读法律条文,导致普法缺少针对性,用一些专业的表达根本不能带动民众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使民众了解到法律背后的具体内涵。
   1、宣传的任务化,导致了普法者错误地将普法活动当作一项“任务”,认为只要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就可以,较少地去考虑普法内容是否精准,被普法者是否需要这些法律知识,就导致宣传的法律内容与受众主体之间关联性不大,不能“因地制宜”,因为与受众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大,所以导致民众积极性不高,难以使得普法宣传效益最大化,从而使得普法工作流于形式。
   2、专业普法队伍组织起来较难,前面也提到过普法是一项公益性活动,所以目前主要的普法责任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一些机关。对于这些机关来说普法并非其主责主业,所以不可能长时间,持续性的进行普法宣传,所以就使得普法宣传的时间聚集性突出,各部门都集中在“3.15”,“12.4”等法律宣传日时才进行普法宣传,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普法宣传的效果。
  三、高校大学生参与普法宣传的优势
   1、高校大学生参与法制宣传具有规模优势
   普法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的工作,一般的普法工作是由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负责,所以在人员规模和分工上具有局限性。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开展普法活动,能够在普法责任机关之外,提供有效的人力补充。能够进行普法宣传的学生数量非常多,远远超过了责任部门的人数。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建有法学专业院校,有着充足的资源,如果充分的利用大学法学生这一优势,大部分地区的法学学生宣讲群体基本可以满足当地的普法需求。    2、法学学生参与法律宣传具有时间优势
   普法需要以具体的时间点和活动作为载体,而时间和次数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普法成效的强弱。在肯定普法与执法相结合带来的常态效益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国家机关的本职工作是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真正能够深入开展法制宣传的时间和次数仍然是有限的,而且要受到具体执法对象接受意愿的节制。相比之下,在校学生具有充分的时间优势,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外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利用碎片时间更加有效。
   3、大学生普法宣传是社会实践的一种,通过实践,能让大学生发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等。
  通过参与,能促使他们提升自我。而法律宣传活动能够丰富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改善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提高就业素质。通过调查我校的法科学生,发现大家对这一活动的积极性都较高,都愿意参与到普法宣传工作中。
  四、高校学生参与普法宣传的具体方案
   1.线上运营法律平台
   当下是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为我们普法宣传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契机。所以要实现送法下基层,让宣传到乡,宣传到家的目标,需要借助互联网来扩大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法律平台,运营主体为高校青年,旨在宣传法治,完善法治,联合各方力量,助力法治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通过构建时事案例分析,常见法律常识,普法短视频,政策讲解,人工解答等栏目。当下互联网足够发达,老百姓可以平台了解生活生产中的人身、财产纠纷,有趣的生产生活常识,将一些枯燥专业的法律条文通过一种偏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现,使得大众更容易接收到普法宣传所传递出的知识,能够极大的提高普法宣传的实效。除此之外,网络平台的构建也为民众法律问题咨询提供了窗口,为有需要有疑惑的乡村、城镇居民提供解答服务。由于网络具有快速、便捷等特点,可以轻而易举地联系到交通不便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并有高校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互动解答。并且,在平台上也能发布一些普法短视频,以加大宣传力度,由此吸引更多的高校与社会其他成员加入。
   2.线下上门进行普法宣传
   在进行外出普法宣讲前先进行调研,根据普法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普法的内容,避免普法宣传的形式化,真正的了解到居民的需求,针对需求进行宣传,这样可使得普法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是真正的便民利民的措施。可以派出成员去往居委會,村委会进行详细调研与分析,听取民众的描述与实地勘察,进而为民众提出针对化的意见,或者进行纠纷调解。根据不同请求与实际情况,科学教导民众如何处理家庭与邻里关系,有关经济交往中如何签协议和外出打工如何签合同,如何打官司寻求法律援助等问题,也包括与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关的规章制度等内容,面对面解决实际难题,让法学生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对于社区居民的普法宣传,要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法律问题展开。比如,《物业管理条例》《婚姻家庭编》《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未成年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这些都是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法律。宣传内容在进行宣传的时候应当创新形式,避免原来的发传单,挂横幅等单一的宣传模式,法科大学生进社区普法宣传,主要是给社区居民发放普法小册,演出普法情境剧,模拟审判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我国的法律知识,培养社区居民对法律的信仰。越是接地气的普法宣传,普法的实效越好。越是能解决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法律问题,化解社区居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普法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上,在宣传的同时一定要听取民众们的回应,解决他们提出的一些疑惑。在宣传过程中开展法律咨询,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存在的法律问题、法律纠纷,可以由高校专业老师带队对居民进行现场法律问题答疑。高校学生参与解答,解答不了的,由带队老师对居民存在的法律疑惑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现场法律咨询活动,既解决了社区居民身边的法律纠纷问题,也给大学生们了解法律问题提供了真实的场景。他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法律问题就在社区居民身边,急需解决。通过法律咨询,对学生的法律功底也是一个实践检验。法科学生真正体会到,所涉纠纷法律知识点清楚,可以帮助社区居民解决棘手矛盾纠纷,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更坚定了职业规划。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法律空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较之于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对学生的挑战更大,对社区居民也更具吸引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而写作教师则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科学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教学渠道,本文通过针对小学语文作业教学展开研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小学语文作业教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高效  一、小学语文作业教学的重要性 
期刊
摘 要: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产业的发展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使命与要求。本文结合产教融合背景分析了我国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育人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各个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行业的智能化发展,使得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一工作逐渐被替代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角度切入,着眼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大学生信用意识调查问卷》共计1008份样本为数据支撑,分析在现阶段如何提高大学生诚信档案认可度,使其与社会征信体系相衔接。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档案;评级模型  一、引言   青年人的失信行为不仅是道德失范的表现,而且埋下了违法违规的种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青年信用体系的建设及完善有其
期刊
摘 要:电子商务交易有别于传统的商务交易,在民商事主体层面表现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民商法对于电子商务交易全过程发挥着重要的法律约束作用。文章对民商法视角下电子商务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予以分析,并从明确民商事主体地位、权利与义务、电子商务法的制定、仲裁机制建立與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管理以及电子商务诈骗信息共享等多个层面提出民商法视角下电子商务
期刊
摘 要:为了“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总体要求,以法律形式巩固增值税改革成果,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19年11月27日向社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动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全面完善。本文对其与现行增值税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不同之处进行初步分析,帮助企业掌握和理解“征求意见稿”的内容。  关键词:征求意见稿;暂行条例;起征点;信息共享  一、引言   我
期刊
摘 要: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英美法系的舶来品,无论在存废、制度性质抑或具体适用等方面,在我国学界与实务界均存在较大争议。经济法责任是确保经济法律体系完整性的重要组成内容,而学界对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经济法责任的构成及分类等观点迥异。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扩张;惩罚性赔偿基金制度  一、研究背景   在立法实践中,惩罚性赔偿制度逐步确立。在司法实践中,尤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增值税留抵退税的相关文件,为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操作提供了政策依据,本文拟对增值税留抵退税的部分政策进行解析,并结合实务案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留抵退税;政策;实务案例   一、留抵退税概述   销项税,则是指销售时收取的增值税额。进项税指的是纳税人在购进货物、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等时候支付的增值税额。按照增值税的计算原理,当销项税大于进项税的时候,企业按照差额
期刊
摘 要:法人制度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法人分类模式将直接影响各类法人主体的民事地位、权利能力、行为界限、责任担当等方面。而纵观学界对于法人分类模式的研究,却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对此,笔者在厘清我国法人分类的历史沿革与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着眼于现行《民法典》中的法人分类模式,探析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以及特别法人之设置,并提出我国法人分类模式完善之展望。  关键词:民法典;法人分类
期刊
摘 要:传统乡土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乡村留守农民呈现出了对法律知识学习不主动、对以法律方式维权不愿意、对法律功能价值不相信的法律信仰危机,其危机产生的原因既有乡土社会变迁过程中留守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的原因,也有法治环境不理想的因素存在。因此应进行实质性普法,规范法律教育体制,建立对法律的初步认知,将乡村留守农民培养成为法律意识较强的新时代农民;应重点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当事人通过改变诉讼请求、变更当事人人数等方式,滥用诉权重复提起诉讼的情况经常发生。这种重复起诉行为不仅会使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大大增加,更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司法权威。2015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首次使用了“民事重复起诉”这一概念,并规定了认定重复起诉的三个要件以及对重复起诉行为的处理方式,明确表示禁止重复起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