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把握学科内容的基础上高屋建瓴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bi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工作者必须围绕历史学的科学性、艺术性的内涵,把握世界近代史的现代化史、整体史的本质,借助自己广博的人文学科背景知识和理论素养,高屋建瓴,取舍世界近代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教学内容有效地传输给学生。
  关键词: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51-02
  历史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是一部百科全书,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缜密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和历史理论素养;作为艺术,它蕴含一种精神,重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思想品格和严谨论证、创新的思维。在笔者看来,历史学科的教学都要把握上述“历史”的内涵,历史教学者才能较为准确全面地传导给学生所谓的“历史学”知识。而要做到此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学者自己必须全面把握历史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上高屋建瓴,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做出对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知识的取舍,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获得教学的成功。
  所以,在上课之前,作为一个高校世界史教学的历史工作者,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一切可能阅读各种书籍,除历史学外,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尤其与世界史紧密相关的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书籍都应该是涉猎的范围,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为《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备课做好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认真写出详实的教案。在教案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史的本质,在历史观上认清近代以来的世界史是一部蕴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理性化的诸领域现代化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多元化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整体化的历史,力图打破受僵硬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史观一元化统治的非马克思主义史观,把传统史学强调的单调的革命史纳入到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史和整体的世界史的进程之中,加强唯物史观这把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最锐利的解剖刀”和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生产力中轴”原理在世界史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其目的就是力图在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形成客观、严密的世界历史思维,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在进行了上述准备后,世界近代史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了解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的困难所在。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仔细思考一个学生想学什么、如何学以及他希望教师怎样去教。其次,要尽力塑造师生之间的亲和关系。应该告诉学生教师的电话号码、邮箱甚至住址,并通过问卷调查、课下聊天等手段尽可能知晓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的兴趣所在和期望所在,了解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困境。一般说来,世界史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既有历史学科学习的共性问题,又有世界史学科学习困境的个性问题,主要有三:一是专业思想极不牢固。造成该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实,即来源于学习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用无用的困惑。二是专业兴趣不浓厚。这个问题有的是因为专业思想不牢固造成的,但也有很多学生仅仅就是主观上对历史不感兴趣。三是学习方法存在重大缺陷。很多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的传统手段来学习历史,由于世界近代史涉及的国别地区众多,时间跨度500年,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纵横交错,记忆力再好的学生靠死记硬背的单调方法肯定无法学习好世界近代史。
  第二步,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和学生面临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一般的《世界近代史》的讲授主要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内容进行。
  第一,在大人文学科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强调历史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构筑健全的人生观以及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功能。要通过各种事例来证明此点,例如可以跟学生谈美国德鲁大学尼尔·里默教授提及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内部的争论,在那场争论中,医学家、生物学家、航天学家对人文学者说:“我们不断地发明新的东西、新的药物、新的谷物和航天技术,而你们这些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除了单纯地重复过去,又做过什么呢?”对这样的疑问其中之一有力的反驳是:“您听说过美国宪法吗?”可以跟学生指出,美国宪法也许是人类社会以往的两三百年中最重要的社会发明,它不仅成就了美国的强大,而且导致了民主政治在全球的传播,这样一项重要成果恰恰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和法学家等人文社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告诫学生,兴趣一方面可能是先天的,但更多的兴趣是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后天培养的,历史学更是这样;并告诉学生,其实那些学习计算机专业、生物学专业、航天专业等这些所谓比人文社会科学有用的学科的同学也同样存在对专业不感兴趣的情况,问题是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
  第二,把历史学研究方法论和历史学理论特别是思想史、文化史理论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要告诉学生,学习历史学表面上看仅仅是和史料与史实打交道,但其实体现一个史家见识最重要的方面是理论修养,因为一切历史解释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理论之上,没有历史理论修养就无法把握宏观的历史脉络,无法对史料解读,更无法对具体的史实赋予意义,归根结底也就无法使史实真正成为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因此,要给学生开列一个具有权威意义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书单,并就其中的相关内容讲授,目的是便于学生看到在制度和历史事件等历史表象背后起恒久和深层作用的思想文化因素。比如,不了解19世纪末美国盛行的社会达尔文思潮就无法理解美国的海外扩张,不了解自然权利思想就无法理解《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不了解20世纪初年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就无法全面解读中国近现代史。此外,要告诫学生必须阅读如何认识和解读历史与社会现象的理论,如研究国际关系史需要的国际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文化交流史所需要的传播学理论等,最终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来对众多庞杂的历史史实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取舍,而不必强行一一记诵。这种不是单纯强调史实记忆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历史学学习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融会一起,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利用其他学科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根据世界近代史的现代化和整体化历史的本质来确定教学内容。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一一讲授,打破历史教学中编年史教学和国别史教学的传统取向,笔者认为基本的原则是凡是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历史的现代化和整体化发展取向的历史问题就跟学生多讲、重点讲,但是也告诫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和历史理论来确定自己应该掌握的重点问题。同时要注意将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结合起来,突破过去世界史教学就是外国史或是其他地区国别史教学的取向,要求学生将中国史学习置于整体世界历史发展的空间。
  第三步,课堂未讲授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采取讨论课的形式。讨论课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课堂集中讨论;二是课下讨论。一般的原则是,课下讨论的问题相对分散而不具典型性,比较集中且待深入的问题应该课堂集中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列讨论的相关读书清单,利用图书馆,建议学生泛读史实和教材,精读相关历史理论,要求他们勇于提出观点,对看过的书籍和教材作出未必正确但必须持之有据的学术批评,并做出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而非敷衍抄袭的读书笔记,以此来作为讨论的基础。学生的个别问题个别讨论,普遍的问题群体讨论,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在课堂之外仍关注历史的学习,而不是走进课堂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走出课堂就成了外语系的学生(现在高校历史系学生课下时间主要就是用在外语上了,专业反而放在其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完成上述三步过程之后,当然也不能忽视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备课中和板书中无法完美展示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所涉及到的战争进程与战争形势的分析地图;在讲授世界文化史内容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文物与人物图片;在讲授重大历史事件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教学录像等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直观性的要求,有利于历史教学课堂的活泼氛围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丰富,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居于从属地位。
  总体上看,与传统的世界史教学模式相比,高校《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最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第一,传统的世界史学科把世界史看做是各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内部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吴于廑先生所说的世界纵向发展的历史。但实际上吴先生提出的世界横向发展的历史更为重要,即世界史更要研究“各地区(国家、文明)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因此,以美国史为例,对于“地区史”或“国别史”而言,不仅需要研究美国国家产生、发展的历史,更要研究美国对外交往、对抗、融合、价值观扩散的历史。
  第二,传统的世界史学科中有一重大弊端,很少从“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来考察世界史,也就是说把中国史排斥在世界史研究之外,人为割裂中国史与世界史二者之间的天然紧密联系和二者之间共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因此,在世界史教学服务于中国现实的基本目标的指引下,将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让中国史“睁眼看世界”,用世界的目光反观中国史,才能实现世界史教学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史为鉴的主要目的。
  第三,当代世界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交叉,或者说是相邻学科向史学的渗透,国际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纷纷介入历史学,以至于历史学“被殖民化了”,但这是历史研究者必须接受的发展方向。《世界近代史》的学科教学在方法论上要充分展现“学科交叉、比较研究”的世界史研究新态,融合国际关系学、外交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方法。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约翰·密尔是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论自由》集中体现了其哲学思想中的自由理论体系。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晚年以《无名的裘德》开拓了英国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哈代文学创作的思想受到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度影响,这在《无名的裘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认真探究《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哈代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自由理论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
期刊
摘 要:当代绘画空间呈现方式与传统展示有实质性的区别。本文从传统绘画展示方式切入,将绘画外部呈现空间作纳入审美范畴,探讨了丰富多样的当代绘画展示空间呈现方式。进而对当代绘画作品、展览场地及呈现方式进行分析,归纳出当代绘画展示空间呈现方式的特点:记录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公共性。  关键词:当代绘画;呈现方式;境遇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
期刊
摘 要: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些教育思想家是无法绕过的,卢梭和康德就是最突出的两位:一位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思想的先驱者,一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们都以思想敏锐、见解睿智、分析深刻而著称。细细研读他们的思想,不难发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本文试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以及康德的理性自由观入手,考察两人德育哲学思想中的异同,从求同存异中探讨二者对自然与自由的见解,并分析两种思想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 
期刊
摘 要: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但东方主义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当代西方国家的文学写作、媒体报道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评判中国。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恰好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制胜法宝,重新认识和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制胜法宝,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就有了深远的意义。《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一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和世界对话,要走向
期刊
摘 要:军队战斗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准,它包括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精神的力量来源于人,物质的力量既来源于人,又来源于物及人与物的结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力量包括人与物两个最基本的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和武器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认为武器具有重要作用,人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将人与武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强大的战斗力。  关键词:战争;武器;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正义作为一种理想和价值观念,始终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的。这也就是要求它必须借助于一种外在的载体方式才能实现,而法律的正当程序则是最好的选择。程序公正本身就是正义的一部分,程序公正着眼于机会的公平、平等,侧重于通过规范的程序性操作把正义从理论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的过程。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正义本身就有自己的独特价值,那么对刑事诉讼中的程序就应该予以保障,比如程序及时、程序公开、法
期刊
摘 要: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恩格斯在回复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评论《城市姑娘》时曾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余华对小说《活着》中的福贵的人物塑造并没有这些鲜明的“原型”特征,这种“反典型”的做法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文学史来说都具有当代意义。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反典型”;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无法超越的俄狄浦斯情结构成了内德·凯利心理活动的主线,并由此展示了作者彼得·凯里在表现人性上的深度。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体现在内德·凯利与母亲、父亲、母亲的情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推动主要情节上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应当说是一个对文学批评影响极为深远的方式。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彼得·凯里;《凯利帮真史》;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法律和文学是两个古老而独立的学科,“法律与文学”开辟了这两个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它包括“文学中的法律”、“作为法律的文学”、“通过法律的文学”、“关于法律的文学”等四个分支。本文从这两个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法律与文学”运动、研究内容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探讨法律与文学这一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法律与文学;跨学科;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D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期刊
摘 要: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