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众流中尤为重要的分支流。信息技术教育并不是单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鉴于此,教师们应深思的问题有许多,如何将课堂教学融合于新课改的大环境之中,真正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素质。我作为步入讲堂不久的青年教师,却有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激情创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莱辛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 没有学习兴趣,不可能有对新知识的探求。学生喜欢上信息课,是电脑中游戏、音乐、电影等新鲜娱乐的东西吸引着他。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1、巧用游戏,自主学习。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假如你单纯的指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让其硬性去练习的话,一定会使他们感觉到枯燥,甚至厌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使他们能够主动、愉快的去学习,才会加强记忆。在引入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投其所好”。他们都喜欢例如游戏之类的娱乐性质,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款游戏,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整节课产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练就正确快速的键盘指法,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首先是学生难以适应键盘的字母顺序,再则手指不够灵活,最后指法练习相对来说直接枯燥。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快乐的实践了指法的练习,并能够依赖这种兴趣不断的加强练习,实现“玩中学,雪中玩”的和谐节奏。
2、创设情景,积极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灵活有效地创设、优化教学场景,既能够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又能够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在情境中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画图软件中进行《美丽的家园》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情境:上节课我们为动物园里面的小动物们画好了一座房子,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园,可是他们生活得并不开心。原来啊,他们生活在了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里。那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小动物们找回快乐丫?创设美好的童话故事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3、改进方法,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叶圣陶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就是在揭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需要我们填鸭式的“喂饱”学生,如今老式的灌输式早已无法适应整个教育时代的需求,这样不但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在开启学生的创造能力上也是无功。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出发点,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首先考虑学生学,再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考虑教师的教,最后学生在新一轮的起点上再学,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我。
如在《中国人的飞天梦》时,为学生创设一个情节,帮小朋友贝贝一个忙“贝贝刚刚学过“月球之谜”这一课,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他想继续了解有关月球及中国探月的知识,你有什么办法?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学生产生了帮助贝贝的欲望,帮忙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引出搜索资料的工具搜索引擎,再讲授查询信息的方法:关键字检索。在学生已经能够搜索出需要的资料,再为学生制造一个练习的情景,“同学们,在电脑上搜索一下有关沈阳旅游景点的信息,保存电脑里,等到放假的时候,我们通过同学们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我们去哪里玩。要求:看哪位同学收集的信息最详细、最应时。”这样既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操作练习,又应用进实际生活,使学生记忆深刻。
二、放手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技能。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采取老式的“学”跟着“教”走的学习模式,缺乏自主性,长期以往会使得学生缺少自主思维和想象思维。这就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比如在“word”软件《剪贴画和图片》的教学中,教师之前已经讲解了艺术字的插入方法,并实践了如何编辑艺术字,那么剪贴画和图片的插入方法,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插入剪贴画和图片的地方。又比如说“打开文件”,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信息技术是学生之间共同的话语,他们也喜欢自己去摸索,也乐于与同学们一起交流经验,一起发现新事物。所以, 教师们要敢于放手,为其创设锻炼自身的机会。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创新教育是新时期课题,同样是永恒的课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中学生可以发挥的舞台很大,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各项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教学中勿要以传统唯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要为学生营造一种集民主、赏识等特性为一体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
有效的课堂不仅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针对不良信息,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了解《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让学生懂得在信息活动中,什么做法是错误的,什么是违法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教《全国青少年网络公约》时,教育学生要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应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要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也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来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不规范操作计算机所造成的后果。
四、处理差异,因材施教。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在操作经验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面在很多方面,如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情感意向等等,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上的不同,因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部分学生能够有条件去接触电脑的,对于基本操作已熟悉,个别的还很擅长,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耐心;还有一部分学生,电脑对于他们来说是新朋友,需要从零开始。所以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各自的认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无论是课堂中师生共同完成的小任务还是巩固教学的练习题,都应该分层次的安排。另外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善用基础好的学生,给他们分派基础较弱的学生,往往可以达到小老师的效果。比如在教学 “我为表格穿花衣”这一课的内容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单元格格式的设置方法:设置文本格式;设置对齐方式;设置边框;设置背景图案等,最终让学生都能美化自己的表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让基础差、速度慢的学生完成基础表格设置,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完成多样表格设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立体表格设置。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尽量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最终使学生信息技能都能得到提高!同时,这也有利于教师课堂时间的合理组织。
“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信息技术快乐教学的更好实现,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共同努力思考和探索。相信,在不久之后必会显现一片更灿烂的天空。
一、激情创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莱辛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 没有学习兴趣,不可能有对新知识的探求。学生喜欢上信息课,是电脑中游戏、音乐、电影等新鲜娱乐的东西吸引着他。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1、巧用游戏,自主学习。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假如你单纯的指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让其硬性去练习的话,一定会使他们感觉到枯燥,甚至厌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使他们能够主动、愉快的去学习,才会加强记忆。在引入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投其所好”。他们都喜欢例如游戏之类的娱乐性质,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款游戏,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整节课产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练就正确快速的键盘指法,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首先是学生难以适应键盘的字母顺序,再则手指不够灵活,最后指法练习相对来说直接枯燥。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快乐的实践了指法的练习,并能够依赖这种兴趣不断的加强练习,实现“玩中学,雪中玩”的和谐节奏。
2、创设情景,积极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灵活有效地创设、优化教学场景,既能够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又能够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在情境中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画图软件中进行《美丽的家园》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情境:上节课我们为动物园里面的小动物们画好了一座房子,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园,可是他们生活得并不开心。原来啊,他们生活在了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里。那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小动物们找回快乐丫?创设美好的童话故事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3、改进方法,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叶圣陶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就是在揭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需要我们填鸭式的“喂饱”学生,如今老式的灌输式早已无法适应整个教育时代的需求,这样不但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在开启学生的创造能力上也是无功。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出发点,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首先考虑学生学,再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考虑教师的教,最后学生在新一轮的起点上再学,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我。
如在《中国人的飞天梦》时,为学生创设一个情节,帮小朋友贝贝一个忙“贝贝刚刚学过“月球之谜”这一课,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他想继续了解有关月球及中国探月的知识,你有什么办法?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学生产生了帮助贝贝的欲望,帮忙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引出搜索资料的工具搜索引擎,再讲授查询信息的方法:关键字检索。在学生已经能够搜索出需要的资料,再为学生制造一个练习的情景,“同学们,在电脑上搜索一下有关沈阳旅游景点的信息,保存电脑里,等到放假的时候,我们通过同学们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我们去哪里玩。要求:看哪位同学收集的信息最详细、最应时。”这样既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操作练习,又应用进实际生活,使学生记忆深刻。
二、放手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技能。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采取老式的“学”跟着“教”走的学习模式,缺乏自主性,长期以往会使得学生缺少自主思维和想象思维。这就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比如在“word”软件《剪贴画和图片》的教学中,教师之前已经讲解了艺术字的插入方法,并实践了如何编辑艺术字,那么剪贴画和图片的插入方法,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插入剪贴画和图片的地方。又比如说“打开文件”,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信息技术是学生之间共同的话语,他们也喜欢自己去摸索,也乐于与同学们一起交流经验,一起发现新事物。所以, 教师们要敢于放手,为其创设锻炼自身的机会。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创新教育是新时期课题,同样是永恒的课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中学生可以发挥的舞台很大,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各项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教学中勿要以传统唯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要为学生营造一种集民主、赏识等特性为一体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
有效的课堂不仅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针对不良信息,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了解《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让学生懂得在信息活动中,什么做法是错误的,什么是违法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教《全国青少年网络公约》时,教育学生要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应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要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也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来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不规范操作计算机所造成的后果。
四、处理差异,因材施教。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在操作经验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面在很多方面,如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情感意向等等,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上的不同,因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部分学生能够有条件去接触电脑的,对于基本操作已熟悉,个别的还很擅长,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耐心;还有一部分学生,电脑对于他们来说是新朋友,需要从零开始。所以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各自的认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无论是课堂中师生共同完成的小任务还是巩固教学的练习题,都应该分层次的安排。另外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善用基础好的学生,给他们分派基础较弱的学生,往往可以达到小老师的效果。比如在教学 “我为表格穿花衣”这一课的内容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单元格格式的设置方法:设置文本格式;设置对齐方式;设置边框;设置背景图案等,最终让学生都能美化自己的表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让基础差、速度慢的学生完成基础表格设置,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完成多样表格设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立体表格设置。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尽量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最终使学生信息技能都能得到提高!同时,这也有利于教师课堂时间的合理组织。
“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信息技术快乐教学的更好实现,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共同努力思考和探索。相信,在不久之后必会显现一片更灿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