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鲁士贵族价值观在《艾菲?布里斯特》中的体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ywf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选取的《艾菲·布里斯特》是十九世纪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普鲁士贵族少女艾菲的婚姻及其短暂的人生,描写了贵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婚姻关系,剖析了赖以维持这种关系的道德观念的虚伪、过时、陈旧和腐朽,从而对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规范
  作者简介:王娜娜,女,汉族,山东省菏泽市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欧语学院德语系德语语言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1.引言
  台奥多·冯塔纳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晚年时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因此被后世尊称为“老年冯塔纳”。而艾菲·布里斯特就是冯塔纳塑造的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通过对艾菲不幸的婚姻生活和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了人性自然和社会规范、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对19世纪普鲁士的国家机制、社会伦理观念及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2.十九世纪普鲁士贵族价值观
  在小说《艾菲·布里斯特》中,十七岁的艾菲嫁给了比她大二十一岁的男人殷士台顿,殷士台顿是当时海滨城市凯辛的县长,事业有成,前途无量。冯塔纳借助这桩婚姻,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普鲁士贵族社会的婚姻观念:贵族通婚首先看重的是门第、金钱和声望,爱情和个人的意愿在婚姻中的地位微乎其微。
  名誉崇拜是普鲁士社会的道德核心,无论艾菲,殷士台顿,还是艾菲的父母,他们都是这个偶像的俘虏。小说通过艾菲的不幸遭遇,展示了以这个过时的道德观念作为精神支柱的容克贵族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台奥多·冯塔纳,1980:11)。
  3.普鲁士贵族价值观在《艾菲·布里斯特》中的体现
  3.1结婚前
  艾菲是布里斯特家族的独生女,从小在家乡霍恩克莱门无忧无虑地长大。一方面艾菲天真无邪,热爱自然;另一方面她又深受社会道德和等级观念影响,向往门当户对的婚姻。因此她嫁给了殷士台顿,与艾菲来说几乎是陌生人,却能满足她爱慕虚荣的心理。
  3.2结婚后
  婚后艾菲随殷士台顿回到了小城凯辛。殷士台顿是个严谨而理性的人,与年轻的妻子而言他更像是一个长者或“教师爷”。而且殷士台顿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以至于没有时间陪伴艾菲。使艾菲经常感到空虚无聊。尽管艾菲努力尝试着扮演好男爵夫人的角色,但是很难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经常受到所谓的贵族们的嘲笑。
  最让艾菲难以忍受的是梦靥的折磨。她在睡梦中总是会梦到一个中国人,她把这归咎于房子中幽灵般的中国人身上,但那个中国人的具体情形,小说中并没有透露太多。艾菲的恐惧深入内心,她只能无望地请求殷士台顿换一幢新房子。而刻板的丈夫却以会遭到耻笑为由义正言辭地拒绝了可怜的艾菲。她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感到更加空虚和苦闷。即使后来女儿的降生,也没能将她从这种寂寞和苦闷中解放出来。
  3.2.1与克拉姆巴斯发生关系
  寂寞和空虚折磨着艾菲,渐渐地艾菲意识到,殷士台顿是一个好人,有许多优点,但他不是一个合适的爱人。后来艾菲认识了殷士台顿的朋友克拉姆巴斯少校。克拉姆巴斯浪漫多情,很得女人欢心。艾菲渐渐迷恋上了这个风格迥异的男人,背着丈夫与其幽会,最后终于上演了出轨的一幕。而之后艾菲感到无尽的恐惧与痛苦,这段关系里并没有爱情,当真的发生关系后,艾菲觉得痛苦非凡,希望尽快得到解脱。当艾菲与殷士台顿因为工作调动搬到柏林时,这段关系就随之结束了。
  3.2.2决斗
  殷士台顿偶然间发现妻子的婚外情后,他选择向克拉姆巴斯提出决斗。殷士台顿清楚,决斗会毁了他和艾菲的幸福,但是他始终无法逃脱荣誉的牢笼。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仅是单独的个人,他还是属于一个整体的,……如果想和人群共同生活,就必须接受某种社会教育。……谁想违反这些条文,那是绝对不允许的;违反了这些条文,社会就会看不起你,最后你自己也会看不起你自己,直到完全受不了社会的蔑视,用枪弹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止。”2(1980:301)
  整体的利益指的就是普鲁士上层社会的价值观。殷士台顿向克拉姆巴斯发起决斗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服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结果。冯塔纳以此表达了对封建体制和荣誉观念的鞭挞,并表明个人利益和封建的道德观念之间永远是对立的。
  3.3离婚后
  离婚后的艾菲一个人和女仆罗丝维塔孤零零地住在柏林。三年来只有忠实的女仆罗丝维塔陪伴着艾菲。艰难的生活是使艾菲的身体渐渐变得虚弱,她已经三年没有见到女儿了。然而直到最后一次与女儿见面,却成了压倒艾菲的最后一棵稻草。女儿安妮在殷士台顿刻板的教育下变得麻木而冷漠,一言一行谨遵社会规则,对自己的母亲没有丝毫的想念和关怀。从此艾菲一病不起直至死亡。
  在生命的最后,艾菲选择向社会屈服,她承认殷士台顿做的是对的,承认了道德规范的权威性。通过艾菲悲惨的命运冯塔纳向我们揭示了普鲁士贵族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性,批判了其过时的价值观念,并指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结语:
  冯塔纳在小说中并没有对某个人进行批判,他针对的不是艾菲,殷士台顿,克拉姆巴斯或是其他人,而是对整个贵族社会落后的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的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只能在道德规范的条条框框中生存。因此,可以说,正是封建的价值观念导致了艾菲悲惨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台奥多·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M].韩世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谷裕:试析冯塔纳小说的‘疑难’结构思想[J].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3]吴志涵:《德国文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4]刘敏: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J].载《国外文学》,1995年第一期。
其他文献
摩西在旧约《圣经》记载和以色列历史发展中,是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民族领袖,他的领袖才能到底如何形成并发挥出来,最终成为整个民族、国家的精神祝福,在此认为值得探讨。 In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经济事件,它在深刻改变人类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创造了大量财富,在短时间内带来前所未有的高额回报。当前信息产
出版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在中国文化产业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大部分出版社仍然存在
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在中国广为流传,被各位翻译名家争相翻译。随之引起了中国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汉译大讨论。分析这次汉译大讨论,发现这次讨论的实质是“直译”“意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改革的深化,电网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何加强管理、提高供电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已经成为电网企业的核心工作。因而ERP的实施已成为电网
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倡导,应该更加关注翻译行为所达到的目的,依靠判断译文是否满足原文功能来评价译文。翻译时应该先进行原文分析,了解其想要达到的功能,并根据此选择最佳的
摘 要:《哀伤的墙》以“巴以冲突”为背景,从平民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男人揭开妻子成为恐怖分子的秘密,挖掘恐怖的根源和展示人性的脆弱。这个作品可以从种族主义,符号学理论,创伤理论等角度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一系列意象,利用象征手法来深化主题。本文试从象征主义为切入点,剖析其蕴涵的思想内涵,继而揭示凸显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墙;意识;巴以;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
石黒一雄与拉什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的“移民三雄”。《别让我走》作为他的第六部小说,一经发表,好评如潮。对《别让我走》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内外研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