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本人教学实际,采取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鼓励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等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的讲话中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启蒙时期,创新意识必须从这时开始孕育。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启迪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广泛的学习兴趣,质疑问难的好奇心理,灵活的多向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早期教育不容忽视的方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前提。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先给出一个定理或定律,再给学生一个标准,然后依照定理来讲解事例,向学生证明该标准的正确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全心地投入學习。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们随口说出任何一个自然数,无论是二位的、三位的……,我都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于是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数,有两位的、三位的……,我都脱口说出,并让同学们用竖式进行验算,确认老师算得准确无误,他们感到惊讶不已,“咦?老师不用算怎么会知道这些数不能被3整除,秘密在哪儿?”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时,我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我把同学列举出来的若干数板书于黑板,让他们观察,他们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上没有什么规律,然后我进一步启发他们观察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因势利导,激发了学习兴趣,归纳出了能被3整除的书的特征,使同学们带着愉快和求和的心境学习了新知。实践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二、鼓励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和欲望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未知世界的摇篮。教师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起想的问题,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妥当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
我有这样一个学生,在还未学过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他已自学掌握了,并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师,计算三角形面积不用底高2可以吗?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面积大世界》的书,书里说求三角形面积只要测量出三角形的一条边和与这条边相邻的两个角,就可以求出来了。”我被该生提出的问题怔住了,我无法马上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只是对他的质疑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答应老师查了资料再告诉他。十一岁的孩子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超出寻常的问题,这说明现在的一代学生已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一代了,作为教师不能再用老眼光审视他们了,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已势在必行,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书本上的是知识,书本外的也是知识,学校内有课程,学校外也有课程,要改变过去书本上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保守观念,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创造性思维,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用语质疑,善于质疑的探求精神。
三、激发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
多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从不同角度,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实现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展开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学第九册66页第10题:少先队第一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有1人未来,其他人仍然完成了小队计划,这样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按照一般解题思路解答,要求平均每人多栽几棵,用实际平均人栽的棵数来计划平均每人栽的棵数,列式为:10 6(6-1)-10=2棵,但善于求异思维的学生能突破常规解法的束缚,找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用简捷的方法列出式子,即:只要把没来的那一个人应栽的10棵平均分给实际栽树的人就可以了,列式:10(6-1)=2棵,很显然,用后一种思路解题的学生无论思维能力还是空间想象能力都更胜一筹。
创新能力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的讲话中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启蒙时期,创新意识必须从这时开始孕育。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启迪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广泛的学习兴趣,质疑问难的好奇心理,灵活的多向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早期教育不容忽视的方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前提。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先给出一个定理或定律,再给学生一个标准,然后依照定理来讲解事例,向学生证明该标准的正确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全心地投入學习。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们随口说出任何一个自然数,无论是二位的、三位的……,我都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于是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数,有两位的、三位的……,我都脱口说出,并让同学们用竖式进行验算,确认老师算得准确无误,他们感到惊讶不已,“咦?老师不用算怎么会知道这些数不能被3整除,秘密在哪儿?”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时,我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我把同学列举出来的若干数板书于黑板,让他们观察,他们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上没有什么规律,然后我进一步启发他们观察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因势利导,激发了学习兴趣,归纳出了能被3整除的书的特征,使同学们带着愉快和求和的心境学习了新知。实践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二、鼓励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和欲望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未知世界的摇篮。教师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起想的问题,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妥当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
我有这样一个学生,在还未学过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他已自学掌握了,并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师,计算三角形面积不用底高2可以吗?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面积大世界》的书,书里说求三角形面积只要测量出三角形的一条边和与这条边相邻的两个角,就可以求出来了。”我被该生提出的问题怔住了,我无法马上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只是对他的质疑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答应老师查了资料再告诉他。十一岁的孩子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超出寻常的问题,这说明现在的一代学生已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一代了,作为教师不能再用老眼光审视他们了,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已势在必行,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书本上的是知识,书本外的也是知识,学校内有课程,学校外也有课程,要改变过去书本上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保守观念,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创造性思维,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用语质疑,善于质疑的探求精神。
三、激发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
多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从不同角度,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实现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展开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学第九册66页第10题:少先队第一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有1人未来,其他人仍然完成了小队计划,这样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按照一般解题思路解答,要求平均每人多栽几棵,用实际平均人栽的棵数来计划平均每人栽的棵数,列式为:10 6(6-1)-10=2棵,但善于求异思维的学生能突破常规解法的束缚,找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用简捷的方法列出式子,即:只要把没来的那一个人应栽的10棵平均分给实际栽树的人就可以了,列式:10(6-1)=2棵,很显然,用后一种思路解题的学生无论思维能力还是空间想象能力都更胜一筹。
创新能力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