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本人教学实际,采取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鼓励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等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的讲话中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启蒙时期,创新意识必须从这时开始孕育。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启迪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广泛的学习兴趣,质疑问难的好奇心理,灵活的多向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早期教育不容忽视的方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前提。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先给出一个定理或定律,再给学生一个标准,然后依照定理来讲解事例,向学生证明该标准的正确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全心地投入學习。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们随口说出任何一个自然数,无论是二位的、三位的……,我都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于是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数,有两位的、三位的……,我都脱口说出,并让同学们用竖式进行验算,确认老师算得准确无误,他们感到惊讶不已,“咦?老师不用算怎么会知道这些数不能被3整除,秘密在哪儿?”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时,我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我把同学列举出来的若干数板书于黑板,让他们观察,他们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上没有什么规律,然后我进一步启发他们观察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因势利导,激发了学习兴趣,归纳出了能被3整除的书的特征,使同学们带着愉快和求和的心境学习了新知。实践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二、鼓励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和欲望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未知世界的摇篮。教师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起想的问题,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妥当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
  我有这样一个学生,在还未学过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他已自学掌握了,并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师,计算三角形面积不用底高2可以吗?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面积大世界》的书,书里说求三角形面积只要测量出三角形的一条边和与这条边相邻的两个角,就可以求出来了。”我被该生提出的问题怔住了,我无法马上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只是对他的质疑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答应老师查了资料再告诉他。十一岁的孩子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超出寻常的问题,这说明现在的一代学生已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一代了,作为教师不能再用老眼光审视他们了,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已势在必行,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书本上的是知识,书本外的也是知识,学校内有课程,学校外也有课程,要改变过去书本上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保守观念,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创造性思维,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用语质疑,善于质疑的探求精神。
  三、激发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
  多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从不同角度,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实现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展开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学第九册66页第10题:少先队第一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有1人未来,其他人仍然完成了小队计划,这样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按照一般解题思路解答,要求平均每人多栽几棵,用实际平均人栽的棵数来计划平均每人栽的棵数,列式为:10 6(6-1)-10=2棵,但善于求异思维的学生能突破常规解法的束缚,找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用简捷的方法列出式子,即:只要把没来的那一个人应栽的10棵平均分给实际栽树的人就可以了,列式:10(6-1)=2棵,很显然,用后一种思路解题的学生无论思维能力还是空间想象能力都更胜一筹。
  创新能力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安危存亡为已任,努力工作,积极探索,为新时期未成人的茁壮成长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农村中学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未成年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
期刊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  关键词情教教学语文     一、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
期刊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军校创新人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检测与评价功能。本文立足教学考试的实践,着眼于军队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图从考试的命题范围、考核内容、考试形式以及考试的评价等方面来探讨考试改革的创新之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合格的军队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化思想政治考试改革创新人才    在信息化条件下,创
期刊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也是当前深入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灵活调整教学过
期刊
摘要阅读是一个认知语言交际的过程,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语言技能的一方面。在英语考试中,阅读部分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我认为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方法和应试技巧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关键词阅读方法技巧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力,以及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的管理是让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由此,我们的课堂管理应注意;师生关系的准确定位;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形成意识;创设合理环境,形成创新的氛围。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民主平等以人为本情感性     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而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课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部分教师把握不住课改理念的实质,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也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误区,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准确把握概念,重视概念教学  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不能准确把握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的盲点。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
期刊
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义务阶段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体育教学课标”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
期刊
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评价目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学生发展的多元目标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也应当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反馈学生发展的信息。而单一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探索与多元的目标相一致的评价方法,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数学课程评价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课堂评价的改革,学数学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