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循规蹈矩的模式,教学内容呆板,教学模式滞后。笔者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公平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课堂教学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真正的做到创新型人才基础的培养。
关键词教育 课堂教学 创造性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45-02
面对一场世界教育大转型,人类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离经济很远的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刮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世纪旋风,在发展的重大时刻,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声浪之大,为以往所未见。把基础教育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人,首先是中小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实现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创新。笔者身为中小学的一名教师,就其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呆板化
不少教师上课手捧课本,按教材书的编排顺序,一课一课的地讲、一页一页地教,讲教结束后又依次处理课本练习。教师对教材只能按部就班。不敢跨雷池半步,总想面面俱到,不考虑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都想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全部顺利地完成。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也忍不住要讲上一通,大讲的讲了,小讲的也要大讲,反而该讲的内容没讲清楚,没有讲好。又担心学生听不明白,为加深学生印象,追求大而全。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满堂灌,反复讲。似乎只有通过讲,学生才能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像一个容器一样,被老师塞满了很多东西。
(二)师生关系僵硬化
有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师者为之大也。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只按照自己意愿设计安排,教学环节不考虑学生状况,只要上课有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就很满意了。对于那些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只要不扰乱课堂秩序。乖乖坐在那里听话就行。教师除了讲课很少于学生交流思想,不知道学生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愿望,认为学生的事都是小事。教师不想,也不愿意真正了解学生。当然教师更不会主动透露自己的真实感情。久而久之,师生间思想有差距,心灵无沟通。师生之间这道“神圣”的防线老师和学生谁都不会跨过。尽管天天见面,却形同路人,学生表面毕恭毕敬,实际视老师为外人。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老师是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更谈不上课堂上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了。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教为中心,学生坐在下面听,很少顾及到学生听懂了多少,听会了多少。即使一部分学生听懂了,明白了,那也只是机器般对于公式的套用,或者对于一些理论问题的死记硬背。对于学生能用多少知识用于实践,恐怕连老师也说不清楚,学生本身而言也仅仅是局限于教材,他们的脑海里对于问题的解答也只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为你公式用的好,你知识背的牢固,考试的卷面成绩才高,这也是老师评判好学生的标准。这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如何解决问题为中心,以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用僵化、呆滞的思维去做试卷,而不是应用于实践,同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严重的禁锢。培养一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创新型人才那就更遥远了。
二、 解决中小学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
(一)师生应以探究式的方法教与学
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随着科学知识、科学结构的不断变化,探究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交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应体现科学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探究方法来教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只有让他们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的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中小学初级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我们虽然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了很多知识点,却省略了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全过程。
同时对于学生来讲书本的枯燥知识是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学生不会知道按照书上的程序去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进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力。
在课堂上学生就不会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以此来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
(二)师生共同营造民主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民主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的和老师对话、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培养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才能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学会独立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我们的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讲授。使学生毫无置疑的听取,这无形中减弱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还降低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也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同时老师严肃的外表,使学生们畏惧害怕老师,师生间的这种关系,不但不利于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彼此间应该是朋友,可以交流相互探讨。因此,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学生学习知识最终目的,不是通过背几个公式,做一份满意的试卷。而是怎么样在现实中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把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它的结构不明确,答案当然也不是固定和唯一的,以此来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得出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对突破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刺激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的作用。
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而且是要学会探索什么,“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提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小结
当然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我们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我们教育的研究者、专家及其老师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的意识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整合。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路才会越走越广,越走越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型人才基础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崔美玉.和谐师生关系与中小学课堂教学.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黄曈山.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效能.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7.
[3]黄翠芳.试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9.
关键词教育 课堂教学 创造性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45-02
面对一场世界教育大转型,人类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离经济很远的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刮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世纪旋风,在发展的重大时刻,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声浪之大,为以往所未见。把基础教育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人,首先是中小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实现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创新。笔者身为中小学的一名教师,就其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呆板化
不少教师上课手捧课本,按教材书的编排顺序,一课一课的地讲、一页一页地教,讲教结束后又依次处理课本练习。教师对教材只能按部就班。不敢跨雷池半步,总想面面俱到,不考虑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都想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全部顺利地完成。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也忍不住要讲上一通,大讲的讲了,小讲的也要大讲,反而该讲的内容没讲清楚,没有讲好。又担心学生听不明白,为加深学生印象,追求大而全。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满堂灌,反复讲。似乎只有通过讲,学生才能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像一个容器一样,被老师塞满了很多东西。
(二)师生关系僵硬化
有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师者为之大也。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只按照自己意愿设计安排,教学环节不考虑学生状况,只要上课有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就很满意了。对于那些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只要不扰乱课堂秩序。乖乖坐在那里听话就行。教师除了讲课很少于学生交流思想,不知道学生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愿望,认为学生的事都是小事。教师不想,也不愿意真正了解学生。当然教师更不会主动透露自己的真实感情。久而久之,师生间思想有差距,心灵无沟通。师生之间这道“神圣”的防线老师和学生谁都不会跨过。尽管天天见面,却形同路人,学生表面毕恭毕敬,实际视老师为外人。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老师是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更谈不上课堂上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了。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教为中心,学生坐在下面听,很少顾及到学生听懂了多少,听会了多少。即使一部分学生听懂了,明白了,那也只是机器般对于公式的套用,或者对于一些理论问题的死记硬背。对于学生能用多少知识用于实践,恐怕连老师也说不清楚,学生本身而言也仅仅是局限于教材,他们的脑海里对于问题的解答也只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为你公式用的好,你知识背的牢固,考试的卷面成绩才高,这也是老师评判好学生的标准。这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如何解决问题为中心,以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用僵化、呆滞的思维去做试卷,而不是应用于实践,同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严重的禁锢。培养一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创新型人才那就更遥远了。
二、 解决中小学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
(一)师生应以探究式的方法教与学
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随着科学知识、科学结构的不断变化,探究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交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应体现科学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探究方法来教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只有让他们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的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中小学初级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我们虽然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了很多知识点,却省略了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全过程。
同时对于学生来讲书本的枯燥知识是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学生不会知道按照书上的程序去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进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力。
在课堂上学生就不会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以此来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
(二)师生共同营造民主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民主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的和老师对话、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培养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才能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学会独立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我们的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讲授。使学生毫无置疑的听取,这无形中减弱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还降低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也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同时老师严肃的外表,使学生们畏惧害怕老师,师生间的这种关系,不但不利于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彼此间应该是朋友,可以交流相互探讨。因此,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学生学习知识最终目的,不是通过背几个公式,做一份满意的试卷。而是怎么样在现实中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把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它的结构不明确,答案当然也不是固定和唯一的,以此来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得出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对突破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刺激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的作用。
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而且是要学会探索什么,“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提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小结
当然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我们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我们教育的研究者、专家及其老师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的意识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整合。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路才会越走越广,越走越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型人才基础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崔美玉.和谐师生关系与中小学课堂教学.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黄曈山.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效能.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7.
[3]黄翠芳.试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