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浊酒一杯家万里”,酒在杯中,家在万里,一句诗道尽了范仲淹思乡的情怀与愁绪。
同样,借酒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还有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看来,古今皆如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岂止一人啊!
其实,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含糖的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变成酒精,再加上其他物质进行勾兑,便成为各种香型的酒。大自然不停地运行,某种物质由于天气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诸多条件在适合演变规律之下,天然地造化出酒。
中国早年就有“猿猴造酒”的传奇之说。明代文人李日华在其《蓬栊夜话》中对“猿酒”有生动的描写:“黄山多猿猴,春夜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猴伺得人,必嬲死之。”清代文人李调元辑《粤东笔记》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尝于石岩深处的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无独有偶,法国也有鸟类造酒的传说。这就证明,酒存在于大自然的物质世界,由于各种条件符合酿成的必然,于是就出现了酒。人类,在自然规律的启迪下,发现酒,进而自觉地酿造酒,这也就是顺理成章的行为了。
自酒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祖宗和举行朝廷大典,都奉献酒诵颂诗;唐朝在乡试饮酒礼中要诵《鹿鸣》之诗,称之为“鹿鸣宴”。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在中国,诗与酒的水乳交融,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酒醉诗情,诗美酒醉;诗借酒神采飞扬,酒借诗醇香飘溢。二者交织在一起,是最能抒情言志的,人们的思乡之情在二者的催酿之下,也就更易升华。
此时,笔者正独酌一种产自海峡对岸的佳酿,它的名字叫“宝岛之星”。思及家国离愁,一时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提及台湾海峡的酒,总会让人想起那首年代久远的老歌——“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台湾一带的男女老少们,人人都会扯着嗓子唱上几句。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有酒瓶子要卖吗?”。在台湾,人们好酒,时间长了,家里的空酒瓶子多了想要卖掉,就会叫住正吆喝收购废品的人。今天,许多人都已经不会唱那首完整的歌了,惟独这一句经过生活与文化洗涤历练的唱词,依旧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台湾的酿酒历史绵长久远,那里除早期的原住民——兰屿岛的雅美族之外,各族(包括平埔十族)都会酿酒,以小米、糯米、甘蔗等为材料,酿出各种酒类,但以小米酒为主。
一般酿酒由妇女负责,将小米或糯米蒸熟成饭或樁成糕再拌以麴(酵母)置于瓮或桶中,三、五日即成酒,可供饮用。麴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由妇人或少女咀嚼米飯,以唾液和入作为酵母;一种以数种草药如菊叶、月桂等之汁与小米粉混和,发酵后成麴。
酿酒都在祭日和婚丧喜庆之时,多在祭期开始之日,待酒酿好之日就是祭日活动高潮之时(平时并不酿酒)。
酒主要用于敬献神明和祖先,或者作为尊贵的礼物以及喜庆时欢宴亲友。原住民喝酒甚少独饮,亲友相聚之时,一碗酒,互汲共酌,大家分享,且有并口合饮以示情谊。原住民严禁未成年人饮酒,在饮酒前都要举行灌祭,就是以食指浸酒然后洒向天空或地上,向祖灵献酒,表示有好喝的不要忘记祖先。
台湾除了酒的传统与文化十分吸引人,那里的山秀水甘也有利于酿酒,毕竟酒是天、地、物合而为一的精萃啊!
可即便如此,台湾的酒业发展仍然可以说是一部沧桑史。从1907年台湾酒由农业副业开始发展成一种正式的产业,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却有八十年的时间都一直笼罩在专卖制度下,酒品也越來越趋于单一。近年,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台湾酒业虽然又开始渐渐蓬勃多元起来,但因为台湾政府对大陆的一贯政策……大陆这边若想一品海峡对岸的酒,谈何容易啊!我想促成两岸酒品流通的那些商人,努力促成的决不仅是一单生意,毕竟酒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的历史与情感。
味柔而甘,入喉回香,这温暖醇美的滋味正是故乡的滋味,不知道什么时候海峡两岸能真正做到“一碗酒,互汲共酌”呢?也欲仿效古人吟诗作赋,但思量许久还是觉得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诗最契合我此时的心境——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责任编辑 阎莉莉)
同样,借酒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还有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看来,古今皆如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岂止一人啊!
其实,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含糖的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变成酒精,再加上其他物质进行勾兑,便成为各种香型的酒。大自然不停地运行,某种物质由于天气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诸多条件在适合演变规律之下,天然地造化出酒。
中国早年就有“猿猴造酒”的传奇之说。明代文人李日华在其《蓬栊夜话》中对“猿酒”有生动的描写:“黄山多猿猴,春夜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猴伺得人,必嬲死之。”清代文人李调元辑《粤东笔记》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尝于石岩深处的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无独有偶,法国也有鸟类造酒的传说。这就证明,酒存在于大自然的物质世界,由于各种条件符合酿成的必然,于是就出现了酒。人类,在自然规律的启迪下,发现酒,进而自觉地酿造酒,这也就是顺理成章的行为了。
自酒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祖宗和举行朝廷大典,都奉献酒诵颂诗;唐朝在乡试饮酒礼中要诵《鹿鸣》之诗,称之为“鹿鸣宴”。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在中国,诗与酒的水乳交融,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酒醉诗情,诗美酒醉;诗借酒神采飞扬,酒借诗醇香飘溢。二者交织在一起,是最能抒情言志的,人们的思乡之情在二者的催酿之下,也就更易升华。
此时,笔者正独酌一种产自海峡对岸的佳酿,它的名字叫“宝岛之星”。思及家国离愁,一时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提及台湾海峡的酒,总会让人想起那首年代久远的老歌——“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台湾一带的男女老少们,人人都会扯着嗓子唱上几句。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有酒瓶子要卖吗?”。在台湾,人们好酒,时间长了,家里的空酒瓶子多了想要卖掉,就会叫住正吆喝收购废品的人。今天,许多人都已经不会唱那首完整的歌了,惟独这一句经过生活与文化洗涤历练的唱词,依旧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台湾的酿酒历史绵长久远,那里除早期的原住民——兰屿岛的雅美族之外,各族(包括平埔十族)都会酿酒,以小米、糯米、甘蔗等为材料,酿出各种酒类,但以小米酒为主。
一般酿酒由妇女负责,将小米或糯米蒸熟成饭或樁成糕再拌以麴(酵母)置于瓮或桶中,三、五日即成酒,可供饮用。麴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由妇人或少女咀嚼米飯,以唾液和入作为酵母;一种以数种草药如菊叶、月桂等之汁与小米粉混和,发酵后成麴。
酿酒都在祭日和婚丧喜庆之时,多在祭期开始之日,待酒酿好之日就是祭日活动高潮之时(平时并不酿酒)。
酒主要用于敬献神明和祖先,或者作为尊贵的礼物以及喜庆时欢宴亲友。原住民喝酒甚少独饮,亲友相聚之时,一碗酒,互汲共酌,大家分享,且有并口合饮以示情谊。原住民严禁未成年人饮酒,在饮酒前都要举行灌祭,就是以食指浸酒然后洒向天空或地上,向祖灵献酒,表示有好喝的不要忘记祖先。
台湾除了酒的传统与文化十分吸引人,那里的山秀水甘也有利于酿酒,毕竟酒是天、地、物合而为一的精萃啊!
可即便如此,台湾的酒业发展仍然可以说是一部沧桑史。从1907年台湾酒由农业副业开始发展成一种正式的产业,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却有八十年的时间都一直笼罩在专卖制度下,酒品也越來越趋于单一。近年,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台湾酒业虽然又开始渐渐蓬勃多元起来,但因为台湾政府对大陆的一贯政策……大陆这边若想一品海峡对岸的酒,谈何容易啊!我想促成两岸酒品流通的那些商人,努力促成的决不仅是一单生意,毕竟酒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的历史与情感。
味柔而甘,入喉回香,这温暖醇美的滋味正是故乡的滋味,不知道什么时候海峡两岸能真正做到“一碗酒,互汲共酌”呢?也欲仿效古人吟诗作赋,但思量许久还是觉得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诗最契合我此时的心境——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责任编辑 阎莉莉)